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独立学院定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略研究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78次
  • 评分4
  • 17
  • 0

毕文健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普遍完成“一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独立学院应定型“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从“依托母校、高位起步,跨越发展”向“扎根地方、融入产业、和谐共生”过渡,师资队伍建设从以母体校学术型师资为主向“学术型、工程型”相得益彰的队伍过渡,人才培养从与母体校同质培养向“现场工程师”培养过渡,办学功能从以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一主两翼”过渡,文化建设注入产业发展的元素,资源配置从依靠举办双方支持向开放办学、融合发展过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略

[作者简介]毕文健(1971-),女,江苏兴化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兼发展规划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泰州 225 3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39-03

独立学院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完成“一次创业”,即初始化阶段的规模拓展及各项基础建设。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已满,将接受教育部验收,目前面向独立学院的验收与转设工作正逐步试点推开。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举办背景的复杂性和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当前独立学院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观望与等待心态。独立学院办学性质的转换可以等待,但内涵建设不能等待。独立学院要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实现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二次创业”,基于“办一所真正具备大学内涵的大学”和“办一所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应用技术大学”两个维度,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大学文化建设、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功能拓展,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地方“获取适用人才的储备库”“应用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的资源平台”“区域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一、确立发展定位:从“克隆母体、模糊定位”转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清醒定位

独立学院办学初期以“基本建设、规模拓展”为主要任务,加之国家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尚未确立,所以在办学定位方面存在“克隆母体、模糊定位”的现象。当前,伴随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独立学院应自觉归属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适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学院承续了母体校的本科院校底蕴。教育部2003年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办学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母体校负责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母体校派出学科专业带头人,帮助独立学院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派出高职称骨干教师承担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任务;母体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独立学院进行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确保独立学院按照本科标准开展教学,给予学生良好系统的学术训练。因此,独立学院办学延续了母体校的学术特质和本科高校的底蕴,具有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良好基础。

2.独立学院所处地域、合作背景、办学使命决定其地方性。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有一定数量的独立学院是由著名大学与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举办的;而《办法》颁布后,又有一批校中校性质的独立学院易手新的合作方,从中心城市迁址到地级市、县级市。这类独立学院往往肩负着填补市、县本科教育空白的使命,因此地方性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和服务的方向。

3.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和人才需求要求独立学院凸显应用型。当前各市、县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地方政府欲将地方本科院校打造成为地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提供技术支撑、管理参谋的智库。为了实现这一现实而迫切的目标,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必须凸显应用型。

二、学科专业建设:从前期“依托母校、高位起步,跨越发展”向当前“扎根地方、融入产业、和谐共生”过渡

独立学院初建期的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是“依托母校、高位起步,跨越发展”,母体校组建独立学院发展指导机构,帮助独立学院设置并建设专业。当前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技术大学,其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必须转为“扎根地方、融人产业、和谐共生”。

独立学院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做好专业结构和布局的动态调整,并背靠地方优势本土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群),逐步打造自身的比较优势;要切实依靠地方产业资源,联合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引入工程或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资源设备,培养掌握“最新应用技术、且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立应用研究方向,为提升企业白主创新能力积极作为。总之,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的丰富资源和强大背景,对接地方、依靠地方、联合地方、服务地方,构建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和谐共生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从前期以母体校学术型师资为主向“学术型、工程型”相得益彰的队伍过渡

在独立学院起步阶段,教师队伍以母体校派出的高水平学术型师资为主。当前,立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独立学院应致力于建设学术素质、工程素质相得益彰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1.多渠道引进人才,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从周边地区成熟的应用技术大学柔性引进应用型专业建设专家,作为本校专业建设首席专家;二是全职引进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三是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

2.实施教师队伍“学术素养、工程素养双提升计划”。一是建立自有教师学历提升、学术交流机制,加强白有教师学术素养的培育;二是教师1OO嚷参与实验室建设、考取行业领域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资格、担任访问工程师,实现学术型教师工程化;三是对从企业引入的工程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使工程型教师学术化。

3.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等多视角评价体系。独立学院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等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教学能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票否决制,强调教师首先要“站稳、站好讲台”;同时,完善教学工作量评定体系,鼓励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参与专业建设,并涉足应用技术研究、企业技术革新及社会培训等;此外,拓展教师评优评奖范围,引导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均得到发展。

四、人才培养:从与母体校同质培养向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过渡

建校初期,独立学院主干课、核心课的教学任务由母体校教师承担,并且2012年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学位证书由母体校颁发;自2013年起,独立学院开始自授学位,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现场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后备人才”。

1.为相关产业现场工程师“画像”。虽然独立学院已经普遍认识到自身的培养目标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同时又是两者的结合,但落实到每个专业,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度”往往难以把握。为此,独立学院各专业需要构建毕业生发展跟踪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机制等,借助常态化、不断线的跟踪调研,对相关产业行业“现场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清晰描述、准确“画像”。

2.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以“画像”为导向,各专业应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使之体现“实基础、重实务、强能力”的特征。基础课教学应因专业而宜,把握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及深浅度;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构建对接工程应用、跟踪技术进步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体系;专业任选课模块应紧跟技术发展和企业急需,灵活设置课程,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根据新型工业化时代信息化的特征和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现代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的需求,强调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兼容性、交叉性,并加强信息学科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以及跨专业课程平台的建设。

3.根据企业对工程师项目掌控能力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应充分掌握工程或管理现场对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构建“基础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或认识管理流程)、提高训练(演证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或模拟管理流程)、综合训练(常见故障排除、基本设备维护或基本业务处理)、职业训练与创新训练(职业资格认证、创新能力培育)”四层次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尤其应加强综合训练、职业训练与创新训练环节,可以引入CDIO工程教育思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系统设计、产品集成工程安装等环节的训练贯穿于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全面具备大工程概念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独立学院要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明确现场工程师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实行“理论+操作”“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确保所培养“现场工程师”适用、管用、顶用。

五、办学功能拓展:从以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一主两翼”过渡

独立学院的举办地多数是科技与人才资源的洼地。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应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主两翼”的格局。

独立学院科研工作可以采取与母体校、地方政府合作创立“地方产业研究院”的模式,将研究院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帮助地方产业企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配置资源,服务地方产业。独立学院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创立技术人才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而开展;可以依托相关学科专业,建立检验检测中心、设计公司、演艺公司、事务所等,利用专业力量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

应该明确的是,独立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反哺人才培养。产业研究院平台的设立和高层次科研团队的引进,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师接受科研锻炼,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专业服务公司在校内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科研和服务项目提炼、衍生而形成教学案例、大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库等,均为专业与职业对接创设更佳条件。

六、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中注入产业发展的文化元素

当前独立学院作为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大学,需要建设能够体现大学教育本质、引领大学发展的大学文化,这是一项统领性、全局性工程。

独立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大学,首先必须培植人本文化,其核心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应以帮助自有教师谋求最大发展为出发点,从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评价指导、环境氛围等方面,给予教师成长足够的支持;应践行“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潜能”的理念,秉持“主体性个性化培养理念”,帮助学生实现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彰显。其次,创设宽松宽容的大气文化氛围,在领导层应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管理理念,在教师中倡导“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在机关工作中倡导“尊重教师、善待学生、直面问题、排忧解难”的服务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未来职业者)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积极性。再次,建设融人支撑产业发展所需的“三创文化”,独立学院有必要通过专业教育、系列创业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创业勇气、创新意识和创优追求。

七、资源配置方式:从依靠举办双方支持向开放办学、融合发展过渡

独立学院的诞生多数是由公立大学与投资方民间资本的融合来实现的。在当前基本建设已经到位的情况下,独立学院面对在三线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用开放融合的理念来整合资源要素。

1.与母体校深度融合。独立学院应从母体校挖掘更大的资源空间。例如,在资源共享渠道方面,顺应高等教育资源数字化趋势,实施母体校优质课程资源、学术资源的网上共享;在资源共享形式方面,从母体校直接支援转为“帮建”;在资源共享范围方面,从支持本科生教育向工程硕士教育拓展,在独立学院设立母体校研究生院分院。

2.与地方资源融合。独立学院作为地方大学,首先,应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应争取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专门机构的业务支持,请其促成“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再次,应借力地方文化机构,实施文化共建,丰富大学文化内蕴。

3.与地方教育资源融合。独立学院作为新建大学,应促成地方大学联盟建设,推进地方高校之间的硬件资源共享、课程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等。例如,构建地方高校学分互认模式;与地方高职、技校共同设置实验中心;地方高校依据各自学科特点,开放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互补与交流。

4.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融合。独立学院没有陈旧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束缚,应积极探索与国外成熟应用科学大学的合作,通过中外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形式,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和优质资源,推动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独立学院定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需要遵循大学的办学规律,按照大学的理念与现代大学的特征,提升建设水平;需要扎根地方,在各项办学功能方面保持与地方产业的同频共振、同向前行,使独立学院人才输出、科技服务与产业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彰显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技术技能人才库、创新资源库、发展谋略库的存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 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 5147/201312/161019.html. 2013- 12 -10.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 files/busines s/htmlfiles/moe/s2 71/201401/161967.ht-m1,2014-01-0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孙诚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 71/201312/161603.html, 2013-12 -31.

[4]唐景莉.董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错位竞争求突围[N].中国教育报,2011-11- 01.

[5]王明伦.三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4-01-07.

(栏目编辑:孙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