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生态位视野下新升本科院校资源配置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投稿ones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41次
  • 评分4
  • 46
  • 0

林群

[摘要]高等学校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新升本科院校在整个高校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对其资源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新升本科院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人力资源匮乏、财力资源紧张且来源单一、物力资源浪费较严重和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在现有生态位下,新升本科院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应该根据生态位原理进行合理定位,在资源配置上积极寻求市场空间,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资源配置的约束激励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位新升本科资源配置 问题解决路径

[作者简介]林群(1973-),女,四川简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教育管理。(四川 绵阳 621 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36-03

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中一些办学基础较好的地方专科院校,逐渐通过合并、升格等途径,升级为普通本科院校。成功升本既为这些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在竞争中面临诸多困境,资源配置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新升本科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面临生态危机,在高等教育生态群落中处于不利境地,因此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新升本科院校的生态位分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种类或个体在生长环境中所代表的确切单位、所占据的自然空间,以及该生物在生长环境和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根据生态学原理,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各物种之间是共存与竞争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生态群落中,这种共生关系仍然存在,突出体现在各类型各层次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较为特殊的是,这种共生关系往往表现为单向度的依存,如较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可以为较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

现在的高等学校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从类型上看,按照学科综合程度可分为单科大学、多科大学和综合大学;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从层次上看,按照重点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层、国家层、省重点层、一般层、基础层等5个层次。不同学校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存在于同类同级学校之间,这些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生源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竞争。此外,竞争也存在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对学校来讲,层级不同、类型不同也存在竞争。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新升本科院校处于第四层次,是以教学型为主的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考生源却逐年下降,导致高校之间展开激烈的生源大战。高校生源大战第一批受影响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紧接着就是新升本科院校。因此,资源配置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关系这些院校的生死存亡。

二、新升本科院校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缺乏

第一,学生生源范围较窄且质量普遍较低。尽管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但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各高校已打响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争夺大战,各地纷纷增加本科招生比例,尤其是发达地区。新升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管理主体以省级政府为主,招生范围绝大部分限于省内,生源范围比较狭窄,且生源质量也不太高。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比较明显,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近80%来自城市,而考上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以农村生源居多。由于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新升本科院校生源素质普遍存在人为的“先天不足”。学校所处的生态位影响其生源质量和数量,反过来,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影响学校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其生态位。

第二,优质师资匮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普遍不高,学缘结构不尽合理,“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尽管为了升本或本科评估达标,这些院校大打招聘旗帜,从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招兵买马,在数量上达到了本科的基本条件,但在质量结构上却不尽合理,优秀师资仍然较为缺乏,体现在引进的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中有真才实学者并不多见。这是由于这些学校的层次较低,即使其给予的招聘待遇比较吸引人,但由于其软硬条件不足而难以为优异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近些年,这些院校师资中博士和教授的增加速度较快,但在高级别学术杂志中很难见到这些院校的踪影,体现出学术研究质量和职称学历增长的不一致。正是由于这些院校在师资管理上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理,导致其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缺乏力度,或是不珍惜。因此,一方面是引进的外来人才不一定能念好“经”,另一方面是本地能念好“经”的和尚因为不被珍惜而流失。师资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这些新升院校竞争力的提升。

(二)财力资源紧张且来源单一

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系中,中央主要负责少数重点大学的财政运行所需,而地方政府则担负着其他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运行的重任,因此地方政府才是教育事业投入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来看,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92%、学生总数85%的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57%。在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所属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并未随着其扩张而相应增长,有时反而在缩小。同时,一些院校求大求全、追求综合化,导致办学经费比其他院校更加紧张。因此,经费投入严重缺失成为众多新升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物力资源浪费较严重

物力资源主要是指高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源。为了升本成功,多数院校在校舍和仪器设备条件上投入较多财力,物力资源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资源配置不合理是这些院校的共同问题,主要体现为重复配置。由于求大求全,一些新升本科院校盲目扩大校区建设,校区不同相应的物力资源配置必不可少,导致资源的整合效应难以形成。

(四)文化资源明显不足

高校所处的生态位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软资源环境,不同生态位高校的文化资源配置也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为学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由于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学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争取学术资源的过程中,新升本院校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一些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或重大教育项目的申请上,如863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较弱,导致文化资源严重不足。

三、新升本科院校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

(一)根据生态位原理进行合理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了新升本院校的产生。但是,在当前的高校生态系统中,新升本院校所处的生态位相对较低,无法与“211”“985”等重点院校相比。针对当前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太清晰、不切合其生态位的情况,教育部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即使属于同一层次类型,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新升本科院校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处于省会城市的本科院校发展空间比各地、市、州的本科院校要优越一些。就一个省内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新升本科院校中师范类院校的数量相对较多,基本上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都有一所师范院校。同质性越高,竞争越激烈,要体现发展特色也相对不易。但是,师范性又是这类学校的传统,不可能每一所院校都完全丢掉师范传统,全部转型为面向生产市场的应用型学校。所以,这类新升院校在发展中如何根据自身所处地区和现有条件进行合理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教师教育向追求质量发展的趋势,新升师范类院校不应盲目扩大教师教育规模,而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当地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同时要针对地方经济所需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新升本院校不应在一片“转型”的声音中迷失自己,而应分析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积极寻找发展空间。

(二)积极寻找市场空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高等教育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同时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积极到社会上去争取资源,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和各行业建立紧密联系。与其他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新升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虽然主观上想为地方经济服务,但却存在被地方政府和行业认同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体制下,“高校要想得到政府或行业的支持,首先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一旦办学偏离了方向,就很难得到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发展就将受到阻碍”③。在此情形下,新升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主动性,按照“政府掌舵、市场导航、大学划桨”的模式,积极探寻与政府和行业的合作点,从而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一些职业院校的经验,积极建立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制度,针对企业所需,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学校要获得长足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新升本科院校人才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一方面是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能在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另一方面是学历和职称“双低”的人才不受重视。新升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居于第四层次,人才培养应以“教学”而非“研究”为主,即使重视“研究”也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而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应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以研究水平为评价关键指标的做法,而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考虑教师的社会服务效能和教学效能;不应以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主,而应以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主,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同时,应鼓励教师主动走向社会生产和服务行业,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即培养自己的“社会性”,这样才能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建立资源配置的约束激励机制

当前,一些新升本科院校盲目扩大校区规模和招生规模,导致学校的资源因为铺张浪费而过早枯竭,影响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升本科院校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应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追求量的增加向追求质的提高转变,切忌眼高手低,或过于功利化。具体到资源配置方面,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把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在“刀刃”上。首先,应把资源优先配置到重点学科、示范专业尤其是与当地企业合作密切的应用型专业上。其次,建立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后,建立资源利用评估和激励机制,对“开源节流”行为予以激励。

[注释]

①王建红,李秋夫,赵鹤翔.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层次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4):34.

②王保华.千万别冷落了地方高校[N].中国教育报,2005-09-23.

③贺蓉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4(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