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林
[摘要]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了解企业深层次的发展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与企业发展需求——内驱力的响应状况,剖析了当前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保障缺失等影响因素,提出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激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从平衡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尤其是企业作为合作一方主体利益的角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企业 内驱力 利益
[作者简介]杨建林(1973-),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 3年度重点自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b/2013/03/047,课题主持人:孙静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30-0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在校企二元合作办学的格局中,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需要通过市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了解企业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内驱力。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
1.科技创新。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研发产品,围绕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进行产学研的校企合作,期待获得产品升级、规模扩张的技术资本。
2.服务创新。企业着眼于自身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瞄准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合作提高企业的服务品质,赢得企业发展的社会信誉,期待获得规模扩张的社会资本。
3.制造创新。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粗制滥造向合格制造、精密制造转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从职业院校获得有技术、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充实到生产一线,带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期待获得生存发展的质量资本。
4.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是竞争力的积淀与传承。企业发展壮大,必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高职院校与行业联系密切,学校通过深厚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培养并输出人才,期待获得不断发展的文化资本。
5.资本积累。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人力、教学实训场所、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需要在投人中收回必要的摊销成本,为企业生存发展积累货币资本。
6.员工发展。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融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壮大发展相融合。现代企业借助职业院校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适时的、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以做强做实人力资源,努力放大企业的文化资本。
7.队伍建设。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安排技术骨干、管理队伍成员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培养管理队伍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缜密思维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共享,努力促进管理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
深化校企合作,难点在企业,焦点在于合作中如何让企业的各种资本不断放大。抓住校企合作中让企业资本增值的主线,校企合作就能焕发蓬勃生机。
二、校企合作与企业内驱力响应
1.校企合作及其形式。校企合作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80%左右的职业学校由行业企业兴办。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激发企业活力,政府要求企业与所属的职业学校逐渐剥离,以企业为主体举办职业教育向以学校为主体举办职业教育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职业院校一直在分析并试图零距离对接社会需求,即行业企业需求,但这种对接一直貌合神离。社会在不断进步,行业企业在不断发展升级,校企“双主体”举办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攻方向。
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有4种典型模式:一是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工作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以三年制高职为例,将其中的6个学期组合成“3111”或“2211”的4阶段工学交替模式。4阶段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第三阶段学生回学校提升学习;第四阶段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校企互动。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场所、环境,提供设备、实习材料,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企业工程师到校授课,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校企员工互聘,资源共享。三是引企人校。把企业引进学校,企业的生产环境成为教学环境,企业的生产一线成为“产学研”中心,依靠此平台,校企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四是订单培养。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合作协议,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签订四方协议,学生入学时就成为企业的准员工,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走进企业就业。
2.校企合作中企业内驱力的响应。上述4种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使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或多或少从合作育人中共享了利益。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可以从学校获得有相应专业方向、有一定基本素质的劳动者,为企业的“制造创新”“服务创新”注入活力。校企互动模式,双方共享资源、互派师资,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同时,企业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员工发展”“队伍建设”和“文化创新”的目标。引企入校模式,企业把一线生产放在学校,依靠教师团队的研发能力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将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将工作场景与实习场景对接,让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赢得先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在设计之初更多地考虑了职业院校的需求和职业院校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少企业被一厢情愿地拉进合作关系中。当前一些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缺乏,企业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与响应,这一点也成为制约校企合作深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法律保障缺失。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有可能需要吸收未满18周岁的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在岗实习,由于企业用工存在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因此,企业需要承担违法用人的责任风险。另外,未成年人无法办理工伤保险,在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有可能需要承担学生工伤的巨大责任风险。二是利益保障缺失。校企互动育人过程中,企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场地,提供了相关设备、材料和工器具,提供了实习带教老师。当前,学校提供给企业的利益补偿非常有限,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企业而言,其共享资源缺乏可以信赖的、与付出匹配的利益回报机制。三是诚信保障缺失。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早期介入招生和人才培养,对于这种早期投入,企业期望获得人力资源使用的优先、优质回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生不能履行协议承诺,缺失应有的履约诚信,毕业后没有去订单企业工作,使学校在合作中的资源投入变成了真正的沉没成本,企业则因此人财两空。
法律保障、利益保障、诚信保障等的缺失,使得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明显不足。合作中校企意愿、校企行为、校企目标的原始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激发
激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可以促进校企双方利益和意愿的平衡,促进企业发挥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
1.政府层面。首先要加快立法。1969年,德国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双元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保证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有法可依和依法办事,为校企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我国虽已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地位尚未纳入法律框架。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政府应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加快相关法律的完善或制定,给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应有的法律地位,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推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是购买服务。政府购买企业优质资源对职业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这些优质资源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提供学生实验实训的场所、设备、器材以及实验实训指导师资等。政府开发校企合作中资源共享的项目,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行服务职业院校的项目申报。企业按照自身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职业院校的服务需求进行项目申报。通过项目立项、过程考核、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形式完成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把经费直接划拨给提供优质资源的企业,使企业能够测算出付出与收入的比率,提升企业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
2.学校层面。首先,研发引领。学校应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围绕行业转型升级,围绕中小微企业的科技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
其次,利益共享。校企共同进行产品、工艺开发,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则可以在合作中切人企业研发中心,依托实体项目展开务实的研究,及时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把最新的专业信息带人课堂,保持学生的良好竞争力。在研发中,学校应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让企业不仅能得到发展的长远利益,还能得到投入研发的即时的物质利益。
再次,立德树人。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在校企合作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素质,使学生成为区域内主流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引进的不二选择。学校通过加强订单班等校企合作办学班的合同管理,力求使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上收到应有的人力资源回报。通过诚信教育来内化学生的合同意识、法律意识。
最后,转型发展。社会紧缺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不断审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审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需求的规格定位,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找准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培养行业企业欢迎甚至供不应求的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来刺激企业进入校企深度合作的轨道。
3.企业层面。首先,以生为本。企业从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把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当作企业准员工进行培养。以生为本,企业要从校企合作班签约起,就高度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早期介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一起“筑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追梦”,使企业成为学生“圆梦”的真实平台。
其次,效率为先。在校企合作的相互关系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要向投入要效率,向投入要发展。企业要通过内涵发展、规模发展、创新发展,形成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形成学生忠诚于企业、企业服务于学生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一起发力,只要始终围绕如何给企业发展积累资本、创造机遇这一中心,就一定能够调动企业合作的主观能动性,破解合作瓶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肖称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与激励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12( 34).
[2]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 22).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 2].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