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龙
[摘要]中高职科学合理的衔接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同时为高职提供优质生源。文章结合广东省“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架设完善的中高职衔接“立交桥”这一举措,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业教学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可行性,验证“学徒”人才培养所需教学方式、师资、内容、环境的实践功效,将师傅“传帮带”寓于教学工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失为现代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立交桥专业学习 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金泽龙(1965-),男,北京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MBA,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信息管理。(广东 广州 51 0 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终身教育视角下中高职有机衔接的‘立交桥’实证探究”(项目编号:2 013WYXM0146)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4年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契合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G214Y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22-03
随着高教扩招,中职生源不足,质量下降问题凸显,而经济快速发展又使企业对人员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解决层次差异,响应终身教育学习理念,是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审时度势,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适时提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规划,力求解决好“层次”和“断头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为高职提供优质生源。
一、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中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意义
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最有效的实施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其具体的采用方法即为“三二分段(中职段+高职段)”。可利用中职生独有的优势和特点、高职生特有的成熟特质,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衔接一体化构建,避免教学内容、实训设备重复建设,节省办学成本,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徒制是一种工作形态,是教与学的方法,在手工业领域这一行为一直延续至今。但与古老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形式更加灵活,内涵更加深化、拓展。在西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其中英国与澳大利亚颇具特色和代表性。
现代学徒制仍延续了教与学的互动,但实施过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重视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学徒的协同。现代学徒制认同相似与相近的学习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为最终目的,开发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的切身感受。在顶岗实习、以工代学、实践运作、循序渐进、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面,现代学徒制从现代社会发展、企业现状角度出发,通过密切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实践技能提升的双元手段,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的高级蓝领。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已逐步兴起。
二、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中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问题剖析
1.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工作开展现状。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常用的方法就是“三二分段”,也就是阶段学习,分为三年中职和两年高职,这既是连续教学机制,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表现为中高职学习需掌握对应时段知识,毕业之时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教育学历证书。
我国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始于20世纪80~ 90年代,曾在北京等10省市试点。当时以五年制为主要方式,也有“三二分段”“三三分段”等。随着高职扩招,2000年伊始,教育部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也积极探索和实施了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模式。2010年起,广东省选择49所中职和10所高职对应,开展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试点,涉及专业以工科为主,包括电工、机械、建筑、化工,计算机等18个专业;2011年扩大范围,共有27所高职、近百所中职开展对接,增加了酒店管理、商贸英语等文科类专业;2012年~ 2014年继续扩招,全省84所高职中的32所加入衔接行列,对应中职也得以增加。
2.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试点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教学计划制订随意。我国的教学计划基本是铁定“指挥棒”,目前中高职学校对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采用的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三二分段”方法,在计划安排的理解和衔接理念上有偏差,双方学校较少沟通,既没有认真实地考察衔接方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没对衔接各要素进行协调,仍以本校教学进程为出发点,计划制定后出现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问题二:课程体系安排欠妥。目前大部分中高职学校在安排教学课程时仅是将学制和教学内容做了延长和拓展,虽满足了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采用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三二分段”方法在时间上的要求,却没有根据对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水平、教学程度进行调整和变化,造成中高职的某些专业课程内容部分或大量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既无功于教学,也影响了学习,破坏了统筹兼顾,五年一贯的教学规划使中高职知识课程内容产生失衡,不同层次教学安排出现脱节,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
问题三: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采用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三二分段”方法的教学往往为赶时间或进度,将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解压缩或删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另外,高职收录的“三二分段”中职生只占其统一考试招录生的很小一部分,降低了中职生对高职的关注与投入,使中职学校对教学资源分配、内容安排、后勤辅助等支持力度不够、不均、不大,导致教学质量、效果、能力下降。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的创新思路
现代学徒制的运作方式将学校、企业、学生、员工等相关因素进行了紧密的联结,协同互赢、合作联动成为常态,对“双师教师”素质要求、“技能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员工”创新研发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学徒制既使学校产学研项目平稳进入企业开发,也为企业提供了应用新技术、新科技的创造平台;既解决了中高职毕业生学业完成后的继续教育问题和职业生涯连续发展的困惑,也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铺设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学习之路。
1.遵循共同追求,强调多元联动。从古代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学徒(学生)与企业(生产方)、社会管理一直是密不可分的,用现代话语表述,即为校一企一政的联合关系,是多元化的共同参与,三方的利益和目的是相关和相近的,要达到互赢必须强调多元的联动机制,使学校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政府保障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整体利益与动力。
故此,校一企一政应积极协同,打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建构道路,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办法、手段、制度等,夯实教改政策基础。政府要完善技师考评条例,降低技能年限和晋升逐级考证要求,拓宽现代学徒试点范围,增大双元制合作企业补偿力度,全面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使职业资格能力的认定主体更加宽泛,减少限定条例;学校要重新制定教学模块、教学管理、学生实习、教材开发、实践技能等制度;企业要重新制定接收学生、薪酬标准、定职定级、师傅带领、企校联盟等制度。
2.企校联合协同,明确培养职责。学徒制的内涵是“学”与“徒”,即学校中的学习和企业中的跟随实干。因此,在实际践行中,企校双方要根据合作起始要点和优势,明确协同工作的各自责任,以培养技能型学徒为最终目的,成立企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对企业学徒安排、岗位确定、考核评价、薪酬福利,对学校招生规模、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共同体现“双计划、双招生、双师资、双管理、双评价、双绩效、双成就”,使企校双方在各方面都得以创新发展。
3.参照资格标准,对接岗位需求。国内外职业资格都有相应标准,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准则和大前提。企业因生产产品、特点、岗位、需求目的等不同,对接收学徒都有特定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校,参照并遵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相应的学徒个性化教学安排计划,将职校生的岗位知识与训练、基本与专项技术等教学模块,与企业的生产设备、操作手段和产品需求等生产模块相吻合,从而使现代学徒在标准下学习,帮助企业创新成果和产品开发,使学徒本身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使学校在系列教材、讲义、配套鉴定题库的开发方面得到接地气的响应,进而完善学徒制的真实意图,最终使学校、学徒、企业三方都受益,实现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架设的顺利实施,使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延展。
4.技能提升为主,优化工学交替。目前,现代学徒制是国内外趋之若鹜的职业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以徒弟身份进入企业,企业安排相应的岗位师傅带领徒弟提高技能。师傅传授给徒弟的知识点中,技能训练占60%,理论授课占40%,学校本位知识与企业本位技能相互协同,有机交替,保证学徒实训质量,提升其素质。
现代学徒制可以采取单兵训练与班级授课相结合、实训岗位与专业考核相结合、训练模块与技能方案相结合、业务指导与设计建议相结合等方法,充分发挥企校灵活合作特点,强调以技能提升为主、优化工学交替的特定要求,将教学地点设在企业,技能训练场所设在车间,设置弹性学制,根据企业生产节奏安排教学,确保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进而提高中职生和高职生在专业技能上衔接的可能性。
四、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对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践验证
1.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学实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广州金象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德显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校内建立研发基地,校外建立实践基地。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如图1所示。
中职1~4学期教学安排。因中职生基础知识略显薄弱,所以奠定机械制图、结构、工艺、数控加工技术等的制造业基本技能及文化课知识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统一组织确定转段考试形式及内容,重点考核计算机绘图、机床操作等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分流培养,一部分继续完成中职学习任务,另一部分进入高职衔接学习。
中职5~6学期教学安排。其一,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未升人高职的学生进入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通过大量的技能实践,培养具有机械制造一线操作、技术服务等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制造企业初、中级技术岗位需求。其二,高职衔接学习。升入高职的学生,由高职专业教师统一授课,重点学习“应用数学”“工程力学”“普通机床技术”及“机械结构”等课程,增加专业知识底蕴,弥补缺陷,缩短差距,为过渡到高职学习做好准备。
2.中高职衔接中的高职教学实践。第一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期)。重点培养学生机械测绘、三维造型、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安排学生到企业做绘图员及质检员生产见习,接受企业氛围熏陶。经校企共同考核完成相应工作量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第二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2~3学期)。通过对公司产品开发的实岗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采用分批轮岗、按周排课等方式参与企业订单生产。其中第2个学期,学生学习完成相关核心课程,一方面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作为综合项目,要求学生实施项目设计与制造工艺编制,并以产品开发方案及合格指标作为比对依据实施考核;另一方面,项目开发小组采用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学生混编方式,在订单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以实施布图、分中、校表、检测、打孔、装配、抛光等初级技能的实岗学徒为主,参与项目方案讨论,积累实施经验,了解开发流程。第3个学期,学生以企业产品开发作为项目指引,重点学习“机械结构优化”“产品逆向技术”“快速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课程,注重结构优化和设计等能力培养,结合大量技能训练,分批轮岗参与产品开发核心工作,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以产品结构设计、逆向工程、内部优化、CAM工艺规划等高级技能的实岗训练为重点,形成对制造工序、产品研发、定型设计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熟悉产品制造工艺,培养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4学期)。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分别进行相应岗前培训,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企业岗位,顶岗与就业合一,开展“排程排产技术”学习及毕业设计,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以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为标准的学生工作。
人才培养、相关质量标准、验收方法、生产计划管理、成本与估价、生产进度协调以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实施如25页图2所示。
五、结语
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构是适应社会发展、终身教育需求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有效运用,既体现了学历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优点,又体现了岗位技能提升(实操知识)的实际优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技术钻研和革新潜力,又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既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又开辟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既提升了教师的授课荣誉感,又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为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生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宋云.论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论文天下,2010(2).
[2]金泽龙,中高职衔接视阈下的企校融合实习模式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2).
[3]黄振强.次发达地区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教方略,2010( 10).
[4]何慧兰,巫吴峰.对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14).
[5]张春尧,中高职“三二”分段专业顺利衔接探析[J].职教方略,2011(8).
[6]聂晓,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l.科技信息,2012(4).
[7]刘长灵.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
[8]唐金花.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9]金泽龙.中高职衔接理念下中职生群体社会适应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