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程
[摘要]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剖析了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遭遇的困境,提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超越之策,即充分发挥、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自主性,借助自媒体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注重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大力弘扬德育在自媒体环境下的正能量,积极适应高校德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新常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德育 困境超越
[作者简介]张羽程(1981-),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流行媒介文化。(江苏 常州 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一类课题“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S21017)和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4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47-02
自媒体是当前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产生的平民化、自主化的新型互动交流媒介,已成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社交渠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思维范式和价值观念。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理智应对自媒体广泛应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科学把握自媒体为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巧妙借助自媒体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充分发挥自媒体思想引领的优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自媒体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创新与联动发展。
一、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95后”大学生作为当代网民中的先锋群体,是自幼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新生代”,是接触自媒体最频繁、应用体验最深刻、受辐射最广泛的族群,自媒体环境也已渐次成为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自媒体在丰富高校德育信息来源、拓展高校德育工作半径、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手段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1.多元思潮侵扰、冲击高校德育工作。自媒体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阶段,容易受到社交自媒体内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思潮影响,因为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又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易缺乏理性,自媒体环境内部的资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认知偏差,甚至生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自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无序而庞杂,裹挟的一些挑战社会底线价值观的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对社会现象全面深刻、客观理性的分析,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弱,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借助自媒体无孔不入的传播,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此外,借助自媒体的易渗透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利用其作为策动“颜色革命”的武器,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依托自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西方敌对势力竭力输入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宣扬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三观”尚未成形的大学生缺乏科学辨识力,比较容易受到上述消极错误思潮的侵袭。
2.无限开放性考验大学生道德人格。自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隐秘的外衣使大学生不必担心身份暴露,匿名交流张扬了教育对象的自由个性和自我意识,满足了大学生向往自由的心理需求和参与舆情传播的热情。自媒体信息量大,缺少严格的审核程序,有时监管又存有疏漏,外部环境制约性降低,道德价值多元化,令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使得大学生面临诸多诱惑。大学生思维跃动,思想易变,可能会受到不实信息的蛊惑,自媒体中匿名化的互动令大学生频繁游走在虚拟人格和真实人格之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性情温和、彬彬有礼的学生,在自媒体传播中却出言不逊,生成情绪化表达,充当网络愤青,制造网络暴力。自媒体内每个人均能制造发布资讯,青年个体若是缺乏良好的网络自律精神,便很容易在自媒体环境中迷失,肆意散布不实言论,传播色情、暴力、反动等有害信息,满足放纵宣泄的心理动机。高校德育亟待加强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的道德选择能力教育,培养践行“慎独”意识和法治意识,坚守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以此确保大学生德育的整体水平。
3.即时通信特性增加德育工作难度。自媒体凭借开放的信息传播形态,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强大的即时通信效应,加剧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新型的自发性媒介表达形态跳过了传统媒介对信息的审核筛选,打破了主流媒体的信息“垄断”,帮助大学生随时立于信息传播的潮头,促使大学生从依赖主流媒体的惯性中解脱出来。同时自媒体环境加速了事态发展的进程,其传播的时效性、快捷度、立体感超越其他任何媒体,某些带有煽动性的观点在短时间内获得病毒式传播,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使高校网络舆情干预处置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对高校主动进行信息传播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及时运用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对自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筛查,最大限度上避免学生受到“黄赌毒”等不良资讯的侵害而误入歧途。自媒体的传播属性也对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管控恶意炒作信息的能力提出考验,对于师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应通过正向的舆论引导开展理性分析判断,借助管理优势,力保学生的视听不被污染,确保主流信息渠道畅通。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超越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重视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传播优势,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树立吻合自媒体传播规律的德育理念,提升运用自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主动占据自媒体教育领地,使自媒体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动力,赢得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1.充分发挥、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自主性。充分施展“95后”大学生娴熟的移动互联网操作技能,自媒体将有效改变传统德育单向输出的局面,扭转传统教育巾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有效发挥和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与教师形成平等交流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彰显自媒体开放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特色,自媒体匿名的工具特征使大学生得以畅快地吐露心声,打消了直面交流时的心理顾虑,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自媒体丰富了教育者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信息来源渠道,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洞悉教育对象的内心真实想法,并在民主平等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对话引导,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武器。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发挥自媒体教育自主性的同时,也应积极引领大学生树立自律慎独的道德意识,要求学生严格恪守互联网“七条底线”,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理智理性地表达意见。德育工作者应强化教育对象的自媒体行为引导,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分析,提高学生信息甄别和妥善应对不良信息的能力。
2.借助自媒体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又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养分,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德育工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有效发挥自媒体的平台优势,兼容并蓄,创新升级,运用贴近“95后”大学生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数字化阵地,推动其“接地气”化的创新发展。自媒体具有交流互动的媒介功能特征,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的趣味性、平等性、合作性,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及时释疑解惑,形成激荡共鸣,从而形成了高校德育工作多样化的选择路径。自媒体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媒介,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社交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极高,在普及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彰显其图形化、形象化、数字化的特点,丰富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渠道,拓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面,提供给师生宽松交流的平台。
3.注重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自媒体素养。自媒体素养是指教育者对自媒体认识、批判和利用等方面的素养,需要达成乐于接受自媒体、学习使用自媒体技术、提高运用自媒体本领的目标。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主体的自媒体素养与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不相吻合,与教育对象形成较大差距,亟待把工作中心和焦点转移到自媒体应用上来。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克服在自媒体应用方面理念落后陈旧、技术短板制约等不利因素,积极尝试接触、了解、运用自媒体,进一步强化工具意识,把握自媒体使用的主动权。德育工作者应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突破时间和空间制约,发挥虚拟辅导功能,实现“一对多”的互动交流,避免与教育对象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交流鸿沟,并藉此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对于学生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还原事实真相,迅速澄清,实施正面引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综合应用启发式、导引式、互动式德育手段,观照教育对象的兴趣和特点,敏锐捕捉大学生思想波动信息,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真正在自媒体环境中开辟务求实效的德育传播渠道。
4.大力弘扬德育在自媒体环境下的正能量。坚持立德树人,在运用自媒体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手段的同时,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全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自媒体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其开放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旨内容,但自媒体主体传播思潮的多元化、工具主义倾向,以及掺杂其间的不良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可根据自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利与弊,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更新理念、优化内容、健全机制、创新手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路径,全方位、多维度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过滤自媒体中干扰大学生价值判断的灰色信息,抵御低俗信息,避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遭受污染,从而净化自媒体环境。应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榜样,使自媒体空气清朗起来,有意识地培养自媒体领域内的“意见领袖”,展开正面宣传引导,营造高校德育工作场域内的正能量。
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自媒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路径和创新场域,亦对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应迅速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新常态,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又一契机,聚焦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问题,打造互联网德育高地。研究和探索自媒体环境,将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加深对工作对象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互信,为德育工作提质增效贡献新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兴平,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10).
[2]胡焱,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3]贾仕林,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