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正文

探究造型基础的创造性培养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86次
  • 评分4
  • 60
  • 0

冯清华 卢颖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怎样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造型基础的教学,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造型基础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是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艺术设计 造型基础 创造性

[作者简介]冯清华(1980-),男,山东曰照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实践;卢颖(1988-),女,山西晋中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0-03

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学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联想能力的养成。在最重视观察、感觉和表现的素描和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中,仅依靠逻辑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继续沿用艺术设计类专业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方法,很可能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点起步课程,应进一步改进其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扩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设计表达、观察分析和造型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对象的简单再现,提升到造型基础的本质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力与思维力。

一、造型基础课程的构成框架及其效用

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以美术绘画为主的技能训练是初期设计类专业最主要的基础课程,在造型基础方面,学生主要采用实体写生和临摹等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的包豪斯造型基础教育引入我国,影响了我国传统的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育,由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成为我国发展设计教育的切人点,形成基础课程的新趋势。包豪斯设计思想的发展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使我国设计教育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思想。包豪斯学院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每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如伊顿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不同材料的质感训练、自然物体训练;纳吉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各种材料相结合的均衡训练、体积空间训练、悬体训练、结构训练、质感训练和肌理训练,课程中重点设置了木材与铁丝的质感训练;克利的教学内容则主要侧重通过对自然物体及其形态、空间和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阿尔柏斯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组合训练、纸切割训练、铁板造型训练、玻璃造型训练、铁丝构成训练、错视训练等。

包豪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造型基本功,研究构成物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在教学中探寻多种造型艺术之间交流的目的,这完全转变了我国依靠传统色彩和素描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简单模式。传统艺术基础教育的造型训练课程将三大构成纳入结构体系后,以几门独立课程的共向性为纽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全方位的视觉让课程构建更显全面、立体和充实。所以,造型基础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摒弃传统的单纯临摹和技法表现。

二、我国造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大,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发展良机。但高考前的短期速成模式导致学生在造型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薄弱。学生早已适应在传统素描形式下片面地强调构图、造型、明暗、调子等表现技法,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停留在入学前概念化的浅表认知。因而学生进入大学后,受惯性思想的影响,往往重技法轻理论,忽视课程学习与所修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审美水准平庸。造型基础课程与所有的绘画学科一样,都必须具有美感。刚步人高校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再现,缺少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诉求。同时,高中阶段基本很难有机会开拓艺术视野,如阅读大量的艺术资料、观看高水平艺术展览、与专家学者进行艺术交流等,禁锢了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深入地体验美,更无法谈及创造诉求。因而,刚步入高校的学生在审美水准方面的平庸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3.创造能力欠缺。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仅侧重于单学科知识的积累,造成学科间相对独立,所学知识很难融会贯通,更难形成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相互竞争的个体,缺少相互间的交流和协同合作,无法实现知识的交互与能力的互补。加之被动式学习方式更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步人高校的学生创造力欠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不加强科学训练,学生将会失去其创造力。

4.课程理念滞后。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造型基础课中,有的沿用基础素描的教学理念,有的直接借鉴了国外结构素描或设计素描的教学模式。虽然形式上从基础素描到结构素描再到创意素描有了重大飞跃,内容上从重技法表现到重思维创新有了质的变革,但是依然欠缺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新技法、新材料、新媒体等现代元素的介入相对滞后,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

三、造型基础教学中提升创造性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现、探索、开拓、首创等因素的有机统一。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及含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内涵,针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突破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造型基础课一直沿用基础素描或结构素描的教学模式,注重客观物体间的关联性、类似性、差异性等研究,无论是调子、结构,还是主观表现,大多数都是重技法轻创意的做法,这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笔者以前让学生做过一个定向命题造型设计,主题为“新年的点滴”,需要学生针对新年期间的个人经历,对若干个细节造型进行刻画,表达对新年的独特感受,重点训练学生独特且具创造性的观察视角。然而大部分学生们描绘的全是贴对联、挂灯笼、买年画、吃饺子、打扑克、放烟花、美酒佳肴等生活场景,画面内容、构图、造型刻画都非常相似。大部分人对新年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如此塑造和表达就显得过于平庸,无法在千百年来体现新年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无法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无法彰显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创意美感。但是,有一位同学却以全国不同地方新年特色民俗小吃为切人点,重点挖掘了不同民俗小吃的形态、色彩、口味等,以此表达对新年的感受。如广西过新年不吃饺子,吃的是头年做好的各种腊肉,叫敲块饵;广东过年吃的是年糕,颜色深红,看上去凡桃俗李,尝起来却不同凡响;而新疆新年的小吃是提芒达匹儿,形状类似于汉族的包子。如此实行题材筛选,首先在立意上便会脱颖而出,外加对各类小吃形态造型的生动塑造和形态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质感间的反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各地乡情、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得学生可以以不同地域风味小吃为载体,见微知著地体现全国各地的新年风貌。

教师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领域,学习研究新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刻画形态与创作的过程中有更多更新颖的题材,做到举一反三,使作品不单拘泥于刻画好一个造型,而是在探究新颖创意的基础上描绘好一个别致、新颖的造型。

2.构建全新教学内容。造型基础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在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巩固高中阶段所取得的基础造型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鉴赏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准,建立基于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理念,并将专业设计元素融人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分析、理解、重构、创新等方面的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从教学内容上讲,造型设计强调主观创造和对综合艺术的表现,造型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造新思维的表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有意地问问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定式的思维模式之中?是否可以跳出固定思维?适当地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经过反思、重构与交融,不断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新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拓性和创造性。

3.探究创造性教学方法。造型基础课从设计素描发展而来,与传统素描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完全套用,也不能搞一刀切。教学初期要有步骤有逻辑,循序渐进地柔性过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性的造型思想;教学过程中要与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方法要注重创意表现、创意思维、艺术水准和人文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第一,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1870年由美国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提出,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造型基础教学的第一阶段(认知阶段)可结合案例,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水平。例如,在造型基础课程第一阶段要解决什么是造型基础,造型基础与传统素描、设计素描的关系,如何实现传统素描向造型基础柔性过渡等问题。在此教学环节中,将大量的案例、范画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量的积累,在无形中加深对造型基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在开阔眼界的前提下,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认知和理解造型基础。在高中的素描应试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大量的范画供学生临摹,以此使学生尽快掌握表现技法。然而在造型基础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仅限于学生的认知阶段,切不可使用此模式让学生进行单一的临摹,否则造型基础就变成了填鸭式的学习,将大大打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互动式教学。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造型基础课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阶段),倡导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双方积极参与、互相感应,促进双向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造型基础的创意性表现和创意性思维的理解,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互动的主体内容,并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互动的形式可以有报告、演讲、讨论、座谈等,在平等交流中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重构、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例如,将基础素描中某一形体的明暗、调子、结构线等全部去掉,以此获得该形体的二维轮廓线,然后再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在抛弃原有形体本来结构的前提下,以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重新塑造该物体的三维效果,通过此训练使学生获得形式多样的三维造型。在这种打破客观的互动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学生寻找创新乐趣、开拓创新意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探究式教学。在造型基础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实践阶段),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探究进行创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表现能力,教师应当处理好“引”和“探”的关系,既不能放任也不能过多引导,仅在学生遇到重点、难点、转折点的时候加以适当启发,其他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逐渐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例如,在学生创造性表现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材料的特性、效果、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何灵活运用、如何相互组合,进而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则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尝试。在技法表现方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涂、抹、粘、贴、喷、洒、印等,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与灵感,提高学生的思维及表现能力。

第四,品评式教学。经过探究完成创作之后,造型基础课程进入最后一个阶段(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倡导采用公开的品评式教学模式。“品”即品味、感受、体验,没有规律的规律才是艺术的最大魅力,只有细细品味艺术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才可领悟其中的奥秘。“品”的过程可以分组进行,每个小组设一个主持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深入交流,相互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此使思维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创意灵感,然后进行二次修改完善,再按次序在全班展示汇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优点及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最后每位学生再结合以上获得的灵感对作品进行深入创作,完成最终的造型艺术效果。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造型基础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创新其方法、内涵和外延才能彰显其创造性,才会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