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 TANG Ting-ting
(昆明理工大学财务处,昆明 650093)
(Finance Department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
摘要: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科研经费进入高校,既为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也让高校承担着重大的管理责任。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政策过于宽松、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导致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混乱,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质量,甚至引发“科研腐败”问题。对此,本文基于新常态,从建立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引导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论述了新常态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Abstract: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ork. As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creases year by year, universities are undertaking more and more task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 lot of research funds enter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bringing great economic vitality for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mak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ar major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At presen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 has a lot of problems including weak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loose policy, chasm between actual expenditure and budget, unsou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 and use in some universities are disordered,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even cau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rrup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form ide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 under new normal from establishment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constraint mechanism, guide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42-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如何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2014Y097。
作者简介:唐婷婷(1980-),女,湖北麻城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国家对各级政府、高校、企业的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经费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王忠等,2014)。来自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接近3万亿元。充足的研究经费使得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一批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涌现出来,科技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其中,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大量科研经费进入高校,为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有效地改善了高校科研基础条件,使得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对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张学平,2014)。与此同时,大量的科研经费也让高校承担着重大的管理责任。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政策过于宽松、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蒋科等,2014),造成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混乱,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质量,甚至引发“科研腐败”问题。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教授李澎涛、王新月以虚假采购耗材的方式套取国家专项资金264万余元,再如山东大学刘兆平虚开发票骗取科研经费341.8万元。接二连三的“科研腐败”案件说明国家投入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最大的腐败黑洞(刘武俊,2014)。
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经费既能合理地使用、促进科研上台阶,又能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常态,从建立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引导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论述了新常态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思路与对策。研究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应该注重两项内容,一项是“管好”,另一项是“激励好”,即不仅要规范和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更得激励和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发挥经费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激发科研活力。
1 新常态
自2013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下降的发展阶段以来,新常态则被反复用来描述中国经济的新形式,且由国家主席明确了这一说法。具体而言,中国新常态指的是在低增长时代寻求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新一轮的增长创造一个制度基础,其关键是营造新的增长点,为新一轮增长奠定基础,最核心的要素是改革、创新(李稻葵,2014)。
实际上,新常态的概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研经费管理日益规范化。以报销方式为例,较之前的现场报销方式相比,近年来,高校逐步实现了网络报销替代现场报销的报销方式,规范了报销程序,不仅减轻了财务部门的压力,提高了报销速度,也有效地降低了出错率。第二,科研经费监管日益严格。我国并不缺少规范科研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有效执行,致使“科研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与之前的“流于形式”相比,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措施,坚持科研经费管理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这进一步确保了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相当于给科研经费管理加了制度之锁。第三,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新办法得以实施。近年来,“营改增”、“零现金发放”等改革新办法逐步落地。其中,“营改增”带来的税率的变化使得项目负责人的总体赋税减少了,间接增加了可实际利用的科研经费。“零现金发放”使得专家咨询费和助研费发在明处,保障了专家和研究生的利益。第四,新机制、新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在优化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需进一步推进科研经费配置和管理的改革,将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纳入科技体制改革整体框架,并且需要经济、教育、人事、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与之配套。因此,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政策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科研经费配置和管理的改革,规范和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激励和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发挥经费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激发科研活力,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管好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高密区,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的任务,还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此,国家每年都给高校划拨大量的科研经费,高校科研经费俨然成为了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新常态下,科研大户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应该建立监督机制、约束机制以及引导机制,“管好”科研经费,促进经费的规范使用,强化研究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推进科研水平上新的台阶。
2.1 监督机制 监督是保障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要相互协作、配合,共同监督。新常态下,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分级警示制度、分项目研究阶段评估制度以及分经费来源进行规范三个方面。
2.1.1 分级警示制度,即对蓄意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规行为葆存“零容忍”的态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人员,视情况给予限期整改、警告、暂停项目拨款、通报批评、中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经费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其项目申报资格等分级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科研项目违规成本低是导致蓄意违规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健全分级警示制度、加大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有利于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套预警系统和体系,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规行为的关键指标进行梳理和规范,进一步细化对违规行为的判别标准和尺度,警示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组成员不要触犯错误。
2.1.2 分项目研究阶段评估制度,即从科研项目立项、资金到位、中期直至项目结题,财务部门都需要定期对项目经费支出的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到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以便及时发现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目前,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评估一般只在项目结题的时候进行,导致虚开发票、实际支出和预算脱节等违规和不合理行为无法得到惩处和及时的纠正。因此,建立健全分项目研究阶段评估制度对于防范经费使用的违规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2.1.3 分经费来源进行规范,即严格区分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按照科研经费来源的不同,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流程。对于纵向课题科研经费的管理应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严格审批,按照预算严格规范使用。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协作沟通加强对经费的监管,及时纠正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重视纵向经费的管理,而忽视横向经费管理的行为。
2.2 约束机制 近年来,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常见的科研违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支出,提高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匹配度,对于防微杜渐,避免违规行为,维护科研一方净土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支出。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处理科研经费的报销票据时,基本只停留在简单的会计处理层面上,如审核原始票据的真实性、报销手续是否齐全等,而没有通过分项目研究阶段评估控制项目经费使用,也没有核对项目经费的具体开支是否合理合规,导致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开支比例偏大,而真正用于项目研究的费用比例偏少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支出,已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支出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加强对经费支出的逐级审核,财务部门应对票据的真实性、支出明细、时间相符性进行严格审核,不予报销虚假发票或不在科研期间开具的票据。经费支出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和项目负责人三方签字确认。第二,杜绝违规使用经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严格进行外拨经费审核,保证科研人员开展外协业务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引导科研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地使用经费,避免超预算的支出,同时还应严格控制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的支出比例,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2.2.2 提高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匹配度。虽然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用途、范围、比例都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项目负责人也编制了科研经费预算,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随意变更支出用途、范围、比例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科研项目立项时的预算编制流于形式,给项目科研经费的审计检查增加了压力。因此,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匹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匹配度要求项目负责人紧密围绕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周期、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等内容对各类经费进行测算,最终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协助下,做到精打细算地编制预算,杜绝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简化预算调整程序,有效缓减经费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复之间偏差较大的矛盾,进而最大限度保证预算执行与科研进度相匹配,预算与实际支出相匹配。
2.3 引导机制 现实中,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新进的科研人员由于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容易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出现无意识的违规行为。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不熟悉财经法规,对财经法规认知偏差,导致触犯了底线也不自知自省;二是未能及时了解新的规章制度,导致其在新形势下,仍然按照惯性思维使用科研经费。因此,建立健全引导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引导其自律自省,有利于减少无意识的违规行为。
减少无意识的违规行为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科研人员的共同协作。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财经法规的宣传,以此来提高科研人员对法律的认识,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应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避免由于对财经法规认知偏差,而导致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影响项目的顺利执行。除此之外,科研人员应该自律和自省,严格按照已批准的经费支出用途、范围及比例使用经费,不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不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不冒领科研劳务费用,不用科研经费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3 激励好
“科研腐败”现象不仅是部分科研人员贪婪的责任,也不只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意识不强的责任,而是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研究人员科研积极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既“管好”,又“激励好”,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激发“科研活力”,才是遏制“科研腐败”现象的根本。
分析“科研腐败”案件可知,我国科研经费预算中不包括科研人员的劳务费,客观上为“科研腐败”案件发生提供了犯罪动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无科研人员劳务费的科目。因此,最终无法在项目成果上列名、获得物质奖励和学术成果分享奖励的科研人员,只能开具其他名义的发票来获得象征性的劳务补偿。而部分科研项目的开销因无法获得正规票据,只能通过凑餐饮费、交通费的方式来完成报销。虽然为了不让科研经费成为劳务费的重要补充,新规定不允许用连号的车票来冲账,过多的餐饮费也会被财务部门否决,但直接的受害者却是上述科研人员。近乎无偿的精力投入和微薄的工资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科研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研究质量。
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应突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科研活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建立科研收入分配机制,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项目负责人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科研收入的分配制度应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主,同时兼顾项目依托单位、二级学院以及项目负责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制定项目负责人所做的科研贡献的评价标准时,除了纳入经济指标外,还应综合考虑是否给高校带来了人力资源的积累、是否提高了高校科技创新素质、是否提高了高校社会地位等。
3.2 建立劳动补贴制度,充分激发除项目负责人以外的其他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力”。无论是自然科学类项目,还是社会科学类项目,都应对最后无法在项目成果上列名、获得物质奖励和学术成果分享奖励的科研人员建立劳动补贴制度,对其科研劳动投入进行补偿,使其能不受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放劳动补贴时,确保将其发在明处,并明令禁止用发票冲账的违规行为。
3.3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合理、合法避税。高校部分项目负责人的理财意识和财务意识淡薄,致使其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往往多缴纳了税费,而与之相对的用于研究的费用则减少了,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研究进程和质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帮助项目负责人合理、合法避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4 建立科研经费节约奖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节约科研经费。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重物不重人”,大多数投入使用到物和活动上,如科研仪器设备、会议等。但实际上,科研投入不等于实验经费或仪器投入,其与科研产出并无直接关联。由此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合法不合理的浪费问题,如召开一些没必要的会议,购买过多的试剂耗材。因此,建立科研经费节约奖励制度,精打细算地将科研经费用到实处,避免科研经费使用浪费和低效问题十分必要。
3.5 建立科研经费信用考核制度,健全诚信体系。将科研经费信用考核结果纳入其学术等级和职称评价中,对存在虚报经费等经费账目造假的科研人员要扣减其信用分数、降低等级,而对高信用科研人员则在相关评审时给予加分激励。通过建立科研经费信用考核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可对项目依托单位、二级学院以及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信誉记录和诚信评价,更好地发挥项目依托单位、二级学院以及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临管理意识淡薄、政策过于宽松、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等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以及“科研腐败”的科研经费使用乱象,常态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引导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一方面做到“管好”,规范和监督科研经费使用;另一方面做到“激励好”,激励和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发挥经费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激发科研活力。最终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研究人员的协同下,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违规问题防微杜渐,维护科研一片净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忠,文宇峰,孙玉芳,等.“十二五”科研经费改革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4):545-548.
[2]张学平.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2):123-124.
[3]蒋科,张敏,王辉,等.高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5-68.
[4]刘武俊.对科研腐败该下“猛药”[J].领导文萃,2014:27-30.
[5]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J].金融经济,2014(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