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通识教育在上海高校第二课堂中的现状调查和建设探究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41
  • 0
 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对其理念的误解及引入较晚等原因,我国大陆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得比较缓慢,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课题对于通识教育在上海部分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归纳出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后,对于通识教育在上海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开展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1-0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培养其思考、交流、判断和辨别等各方面的能力[2]。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3]以及台湾[4]和香港地区[5],其通识教育的发展都较为全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识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不少高校对于其概念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3]。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全人教育”以及学生基本能力的发展[5],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呼唤着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目前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局限于第一课堂(即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甚至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整体格局中的作用[6]。第二课堂作为通识教育强有力的载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渠道[6]。其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7]。因而,第二课堂对于通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一、上海高校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开展现状 
  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讲座、活动、竞赛和培训等。 
  1.讲座类通识教育。各类学术讲座作为名家大师知识的浓缩和精华,作为学者和学生自由进行学术互动和思想碰撞的平台,是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开展时非常重要和常见的一种形式。近几年,上海各高校都视讲座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包含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话题,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①通识教育“名家讲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从2012年举办至今的通识教育“名家讲堂”正是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全方位的教育,使以理工见长的交大学生能够广泛涉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成为文理兼通、底蕴深厚的人才。②思行讲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行讲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受众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系列讲坛,以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与学者、名人和大师思想融会的平台。从2011年举办至今,思行讲坛共开展了18讲,曾请到过的主讲嘉宾有央视财经特邀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等。 
  2.活动类通识教育。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曾经说过:“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因而实践活动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上海各高校开展的活动类通识教育形式有许多,如班团活动、交流参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等[7]。①复旦大学读书节主题活动(2015年5月第三届):复旦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举办的读书节主题活动是一场关于阅读、青年与人生的校园文化主题对话活动,每一届读书节都会设定一个主题,并邀请教授和作家进行主题演讲,鼓励大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会评选出复旦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前十位的年度“借阅达人”。②上海交通大学“文治杯”文学作品大奖赛(2015年4月第十五届):此项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宗旨是为了缅怀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国学大师”唐文治校长,激发大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鼓励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文学创作,主题、体裁不限。 
  3.培训类通识教育。培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方式,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机制。目前高校的培训机制往往都是整合全校资源,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优秀大学生提供统一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此外,通识教育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为中心理念,通过举办相关的培训,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沟通意识,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华东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校团委联合多个部门搭建的学校内跨学段、跨学科、多维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统一平台,力求培养时代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每一届“人才学院”的学员都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因而所受知识也都是专业学习以外的,旨在开拓其视野,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各方面能力。②同济大学就业创业系列培训活动: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有关就业和创业的培训活动,如创业项目答辩会、创业沙龙系列活动、同济大学创业课堂、“创业说”演讲分享会、“枫林学堂”之职业发展培训和勇往“职”前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培训,大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求职的经验技巧,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二、上海高校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时存在的问题 
  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出发,以讲座类、活动类和培训类等各种形式为视角,不难发现上海高校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低质化。以讲座类通识教育为例,讲座主讲人往往以校内教师为主,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的参与度不高。这直接导致讲座质量较低,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难以从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通识素养。活动类和培训类通识教育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形式单一、内容简单、范围狭隘、吸引力低。 2.功利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讲座、活动和培训中,组织方往往会增加一些吸引点,比如参加讲座提供实践学时、抵选修课学分、活动中设立抽奖环节等。此外,不少活动还存在“硬性规定”,需要学生们签到入场,这使得真正吸引大学生融入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3.套路化。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活动的形式也渐渐固定,呈现套路化,创新意识缺乏。如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活动,往往还是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记住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就业和创业问题时仍束手无策。此外,不少活动形同虚设,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暴露出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思路。 
  三、上海高校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建设探究 
  1.加强思想引领,紧抓育人宗旨。高校应注重通识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引领,贯彻全面育人的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通识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大学生正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和活跃的群体,因而在进行宣传和引领时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第二课堂,必须立足于学校的整体规划,紧抓育人宗旨。学校应将第二课堂纳入通识教育的全局部署中,加强引导,注重评估[6]。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颁发证书、表彰奖励在第二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等形式[7],吸引学生踊跃参于到第二课堂的学习之中。此外,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做好整体的规划,与时俱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 
  2.实现联动互补,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展通识教育时,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各自优势,通过二者的资源整合和联动互补,拓展平台,齐头并进。第二课堂应充分利用和借鉴第一课堂的资源,吸收其成熟的经验,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和运营的模式。此外,第二课堂相比于第一课堂,内容和载体更为丰富,形式和手段更为多样,时间和空间更为自由,具有显而易见的自身优势。同时,第二课堂的作用机制具有隐性、潜移默化的特色[6],因而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这些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使教育成果更加深入。 
  3.注重创新思维,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应注重创新思维,开发出更多具有强化教育效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第二课堂的魅力。除了传统的学术讲座、班团活动、社会实践外,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满足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7]。第二课堂作为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开展模式,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今后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开展情况,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加强思想引领,注重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公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1999.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辛均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8):7-11. 
  [4]庞海芍.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5):22-25. 
  [5]蔡景华,吴治国.香港高校通识教育:经验与借鉴[J].现代教育科学,2006,(3):48-51. 
  [6]张莉鑫,王丽雅.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第二课堂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