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12)
摘 要:文章基于有效需求视角在理论和实证层面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需求规模是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对有效需求有决定性的影响。扩大化的收入差距形成了畸形的消费需求结构和偏好;同时,我国国内市场分割大大削弱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张和延伸。这就弱化了有效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引致作用。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在政策层面上,我国应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发挥需求引致创新的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市场分割;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85-05
收稿日期:2014-08-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有效需求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编号:J11WF16;项目负责人:周锐)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锐(1970-),吉林磐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鼻祖Romer(1990)[1]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是技术进步。实际上,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已达70-80%[2]。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缓慢。自主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路径。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自主创新可以提高产出效益,为经济的永续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Romer(1990)认为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企业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促使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同其他商品一样,新技术的产出量由新技术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对此学术界对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说:供给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供给推动”说认为,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包括发现科学知识、技术机会、研究实验室的效率以及投资的机会成本等(Rosenberg,1974)[3];“需求拉动”说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结构中,包含的中等和高等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规模和支付能力,是决定该国或地区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最根本因素(Zweimuller,2000)[4][5]。本文认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相比于供给推动来说,需求引致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市场行为,获得创新收益的前提是创新的预期回报大于创新成本。企业的创新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创新收益,这就要求这个市场需求规模要足够大,进而企业才有研发创新的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的新产品,其供给量的规模取决于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当市场有效需求规模越大,企业就会扩大生产,其利润就越大,其中技术效率高的企业利润增长就越大(Zweimuller,2000)。因此,当市场需求有足够规模时,企业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获得更多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有效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数量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Schmookler,1966)[6]。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是影响有效需求的规模与结构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内地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以及严重的市场分割。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10年来基尼系数一直在0.4这一国际警戒线之上运行。郑毓盛、李崇高(2003)[7]研究发现,1978-2000年我国由于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所导致的效率损失高达20%。地区间的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削弱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张和延伸。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加上市场被严重分割,导致了我国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对企业的创新以及高科技产品难以形成较大需求规模,进而转向对低端产品的过度需求,大大削弱了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进而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理论分析
(一)有效需求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
有效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之一是通过控制自身成本及预期盈利水平来实现的[8]。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技术创新时所需的固定成本,二是假若创新失败时所产生的损失。国内外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失败率往往非常高,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项关于化学、药品生产、石油和电子产品开发的研究表明,仅约20%的研究项目最终成功实现商业化(Mansfield,1981)[9]。针对三家企业(一家化学公司,两家药品生产公司)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发现,约有60%的项目达到了技术指标,30%进入商业化阶段,12%的项目实现盈利。所以,只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才可以摊薄其技术的创新成本。希尔和琼斯(2005)[10]研究发现Windows XP系统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药厂生产每片药的边际成本微乎其微。
有效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影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的动力来实现的。市场需求规模对市场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市场有效需求规模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市场的需求被许多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所分割,但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厂商联合时,固定的市场需求规模被其所占据,此时形成了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是垄断性市场结构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从需求方面看,进入障碍是市场有效需求规模不足,进而企业不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供给面来看,忽略政府因素,技术障碍是一个企业进入的主要障碍,由于特定技术的排他性,其他企业没有此项技术也就无法进入该产品市场。这种因技术垄断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为如果市场有效需求规模足够大时,其他企业就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便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实现技术新突破,市场结构转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但是,有限的市场需求规模形成的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却有可能是长久性的。
市场结构对于企业是否愿意采用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改进产品结构,不断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然而,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满足于固有产品的垄断利润,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研发创新。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要想长期存在市场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撑。
(二)市场分割、有效需求规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有效需求规模在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状态下可以产生最大需求张力。但我国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采取保护措施,导致市场被分割成区域块状,无法实现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抑制,同时市场分割的存在也会抑制居民消费动力,降低居民消费效用。
(三)收入差距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从有效需求视角分析,收入差距的变化通过需求规模和消费结构两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收入差距通过需求规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两种效应,即价格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从价格效应看,收入不平等造成各个阶层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者为了购买创新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提升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从需求规模效应的角度来看,收入不平等所导致的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过小,企业要衡量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进而削弱了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消费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收入不平等扩大使得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削弱,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趋向奢侈化,中等收入阶层对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撑会弱化,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层级不断拉大,进而阻碍了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非常强的引致作用,这表明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如王俊、刘东(2009)[11]在研究居民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时,发现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的函数关系呈倒U型曲线,李平、李淑云、许家云(2012)[12]利用GMM方法也发现我国收入不平等与自主创新具有门槛效应。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有效需求规模是企业决定研发创新的关键变量。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检验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研发所进行的投入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发投入大体上包括研发经费支出和研发人员投入两部分。本文将研发投入分为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将研发产出函数设定为:
其中,Pij表示i省第j年的一篮子商品销售零售价格指数,i为选取的省份,共29个。J为年份(1990-2011年)。
研发资本(RD):研发资本用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来表示。
研发人员(RDL):本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表示。
政府资助(GK):本文用R&D支出中政府资金来表示。
本文选择的时间跨度为1990-2011年,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单位根检验
从表1可以看到,在1990-2011年期间,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个变量的水平值都接受了原假设,无法拒绝单位根过程,表明其为非平稳序列;但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拒绝原假设,接受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的结论,因此,该序列为一阶单整。
(四)协整检验分析
本文采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3,依次从3阶至1阶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结果表明,1阶滞后期为最优选择。在1阶滞后期条件下,各方程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
从表2可以得出,在这三组变量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这同时也证明了三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需要对这三组变量进行正规化,得到的长期协整关系见表3。
表3是以收入差距的不同选择,依次从总体、城乡以及地区差距分组检验的协整结果。下面分别对各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
(1)由回归结果可知,有效需求规模在不同收入差距变量选择下,都显示出对技术创新强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协整方程关系中,T值是十分显著的,也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从长期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有效需求规模对企业研发创新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能够给厂商带来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使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入和研发。
但总体上,中国居民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恩格尔系数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特点,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6.2%,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8.9%、2012年为39.3%,下降了19.6个百分点,35年间年均下降1.55%。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趋势在近些年趋于减缓。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以后始终维持在35%-39%之间,下降趋势较慢;农村居民由于消费结构滞后于城镇,进入2000年以后,恩格尔系数仍然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和90年代相比有所减缓,人们仍将大部分支出用于食物消费上。
(2)由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抑制了企业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说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与创新却显示出了正向关系。本文认为,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存在门槛效应,即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倒“U”关系。这也被相关学者的研究所证明。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越门槛值,显示出抑制效应;而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一差距仍在门槛范围,此时的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有激励作用。更直观的解释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存在强烈的首尝效应,即Porter(1990)[14]“老练、苛求的购买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他们对创新产品有很强的购买需求,这就刺激了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一方面制约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不利于企业创新研发的开展。
(3)从三个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呈负向关系。但相对来说,抑制力度不是很大,这同时也说明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我国的国内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4)资本投入(包括企业资金投入和政府科技资助)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的资助产生了很高的贡献作用,可能的解释是政府的资助一般放在了基础性的创新项目上,起到了对企业或其他投资主体的引导作用,所以显现出了很强的杠杆效应。
(5)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表明企业作为创新产出的直接受益者,它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自然会竭力提高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论
学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决定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有需求拉动说和供给推动说。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需求方面显得更为重要。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所决定的有效需求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经济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潜在的有效需求市场规模太小,不足以引致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在后续研究中,对有效需求规模指标选取可以从更多维度进行全面度量,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有效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把视角放到如何刺激、扩大有效需求上,不再局限在政府科技资助以及相应的优惠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致作用。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调整城乡、地区和总体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平衡收入差距,提高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能力;要打破市场分割,实现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能够获得相同的效用,提高居民消费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2]张玉瑞.专利战争[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ROSENBERG N. Science, Invention and economic [J]. Economy Journal, 1974,(3):51-77.
[4]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s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185-206.
[5]康志勇,张杰.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8,(5):1-8.
[6]SCHMOOKLER J.Inven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64-72.
[8]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8,(3):33-45.
[9]MANSFIELD E. How economist see R&D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1,(11):98-106.
[10]希尔,琼斯.战略管理[M]. 孙忠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0.
[11]王俊,刘东.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需求推动下的技术创新[J].中国人口科学,2009,(5):58-67.
[12]李平,李淑云,许家云.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12,38(2):16-27.
[13]朱恒鹏.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J].经济研究,2004,(10):24-34.
[14]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4(1):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