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正文

幼儿学前教育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4-06
  • 阅读量477次
  • 评分0

  导读:论文写作大家应该都知道特别的艰难的,而对于毕业生来说,更是不知道应该撰写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好,所以也会下图书馆或者是一些资源文库当中参考借鉴,本论文分类为职业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供参考。


  第1篇: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雷经国


  [摘要]目前学界对国内外贫困县乡村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研究,国外主要注重贫困区域学前教育补偿、支持性政策研究,国内则集中于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与财政经费投入、政策文本内容等方面。通过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需求,未来此项研究的趋势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拓宽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视角、突出时代特色;二是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三是注重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四是亟需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进展与需求;发展趋势


  一、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现状


  国内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专业保教人员稀缺、地方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与僵化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了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扶贫脱贫任务在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处于更艰巨、更复杂的攻坚环境,在所有领域中处于短板之短板的薄弱环节。因此,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精准扶贫脱贫不仅成了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和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梳理近些年来贫困县乡村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研究成果的主题脉络,运用后脱贫攻坚的视域对国内外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现状、需求与任务的全面洞悉与深入透析及其典型个案的先进经验的总结,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对全面向康小社会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都具有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学界对国内外贫困县乡村教育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国外注重贫困区域学前教育补偿、支持性政策研究,国内集中于其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费保障、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等研究。


  (一)国外贫困区域学前教育补偿、支持性政策研究进展


  从国内研究文献对国外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精准扶持的政策研究的数据来看,主要是通过描述性研究、比较研究介绍不同国家的扶持性、补偿性政策内容,聚焦其文献内容研究的观点主要体现如下。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有效缓解贫困发生,认为贫困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又在于教育[1]。印度阿玛蒂亚·森认为儿童和青少年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完善的医疗保健,可以提高自我能力,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其直接获益在于提高其生活质量、获得更多收入和摆脱贫困的能力[2]。


  发达国家对贫困地区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教育进行了支持性、补偿性政策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美国的佩里计划和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3],学前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入[4],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免费政策的特点[5],财政投入特点的比较研究等[6]。美国高瞻佩里幼儿园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深远的,尤其在智力、经济效益和独立能力等方面发展更为突出;对贫困幼儿在学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17.07美元的高回报,其中幼儿及其家庭获得的收益是4.17美元,社会获得的收益是12.9美元[7]。在全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以“反贫困”为使命的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经历从无到有的转变,增加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改善幼儿健康卫生状况,以及加强学前教育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以及存在问题的思考等。


  综观国外对贫困地区教育的精准扶贫思想、政策法规及其举措,这些都与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扶志扶智双扶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外贫困地区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的扶持、补偿性政策内容的精准、具体、全面等立法层面及其政策执行落实、督导的严、实与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做法的一些先进经验都对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大扶贫战略的决战、攻坚克难,尤其是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二)国内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略的治本之策,通过不同层次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精准实施与推进,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持政策研究对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奠基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内贫困县区域集中分布于民族地区,尤其西南地区更为突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8]。然而,贫困落后的民族区县的地方教育体制的滞后与僵化、有些地方各部门不主动作为的运作机制(尤其是乡村学前教育层面)、人力资本投资和财政投资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对国内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精准扶持政策研究的全面梳理与透析尤显必要。


  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中央政府、国务院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学前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方向指引,甚至细化贯彻落实具体任务。近些年来,国内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规模剧扩和质量提升均呈现出历史以来最为空前和深远,尤其突显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精准扶持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意义重大。国家层面涉及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主要聚焦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具体指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10]。《“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优先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11]。《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夯实教育脱贫根基,主要聚焦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个人生起点阶段”[12]。另外,对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起着直接性巨大推动作用的政策法规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1号)》。前者又简称“《国十条》”),“《国十条》”明确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紧随其后教育部等多部门持续性的联合颁布并实施了一期、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后者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以及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专项,建设与发展普惠性资源,“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上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布局、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方向性的科学指引,甚至在保教质量的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务实性的具体指标与任务的部署安排,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在财政经费的持续性投入及其落实保障、保教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保教质量、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运行保障督导机制、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与提升,离人民满意的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的需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从地方层面来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认真学习党中央和政府的教育精准扶贫、教育脱贫攻坚等思想、贯彻执行相应政策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挖掘各地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措施、评估乡村教育振兴相关政策执行成效,大力推动了地方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办园标准与模式、保教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支持与保障,在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西北贫困区县涌现出了一批集团化办园、一村一园(学前部、保教点)、区域教研指导责任区、城乡覆盖、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等地方性的先进创新案例与工作经验。


  综观之,在当前大扶贫战略行动过程中,党和国家以及各省级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的颁布、实施,推进了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贫困区县贫困的复杂性、自身诸多局限性、扶贫脱贫的攻坚性、稳定性,防返贫的艰巨性等因素,致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与发展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成了大扶贫战略、脱贫攻坚的最为艰难的硬骨头,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内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精准扶持与发展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与挑战,它们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缺乏专项具体的地方政策法规与建章立制,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抓实抓细抓严等运行保障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制度滞后与僵化,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保教队伍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还存在少量的代课教师,乡镇民办幼儿园较少且缺乏办园规范,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短缺,有的地方甚至缺乏专款专用的督导机制,最终导致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偏低。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其中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和核心要素,也是充足的财政投入经费保障、保教队伍的量与质、保教质量等关键要素得以保障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学前教育的精准扶持与发展,不仅需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需着眼于长远、建立健全志智双扶的教育扶贫机制,形成稳定的脱贫致富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乡村学前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回报功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可持续的地位,方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源头,这将对后脱贫时期的精准扶贫、稳定脱贫、防返贫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需求


  结合上述贫困县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现状透析,从宏观学理目标、中观政策预期目标、微观实践目标三个层面对国内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需求进行归纳与阐释。在宏观学理目标层面:亟需对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优化路径及其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建构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在实证研究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展开理论探讨,探索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模型的理论建构,及其理论阐释与升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乡村学前教育精准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执行实践模式,为我国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观政策预期目标层面:需要对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政策执行的现状与需求分析,优化路径与推进策略,运行督导保障机制等专项研究,识别与厘清当今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及其执行所面临的真问题、基本需求、未来发展趋势与特点等。在微观实践目标层面:需要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充分挖掘目的性样本发展中有价值的典型个案,典型经验的总结,政策法规的立法、执行、督导与考核等政策的参考与建议,为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性参考,为其政策执行要素的理论模型框架提供科学的实证证据。


  三、贫困县域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持政策的研究趋势


  聚焦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的精准帮扶发展,打造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的研究将在脱贫攻坚、后脱贫攻坚时期成为国内社会各界人士重大研究课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发展贫困县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充分发展。贫困县高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精准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全发展,而且对于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家庭幸福、促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丰富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富国强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3]。从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持与发展的政策研究现状、实践需求的分析来看,总体而言,其研究成果更多地倾向于对期刊文献、研究报告等二手数据资料的描述性研究和比较研究,还比较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地方区域政策法规的专项研究和实证研究,及其理论模型建构、理论建构与阐释的深入研究,缺乏基于一手文献的实践研究,同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相对比较单一,因此一时难以破解我国当下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真正补齐其短板、弥补其薄弱。由此可见,国内贫困县区域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持政策研究的未来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方向。


  (1)拓宽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视角、突出时代特色。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相关研究着重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各独立视角的研究,而缺乏多视角的综合分析研究;缺乏运用精准扶贫和后脱贫攻坚的视角对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后续研究需拓展、丰富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视角,注重后脱贫攻坚时期“四个不脱”总体要求和精准扶贫战略基本要求的落实,灵活运用多主体需求分析、跨学科的多视角分析,拓宽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视野,将有助于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发展的需求调查、影响因素、优化路径与推进策略等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主要问题的解决。


  (2)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从目前研究结果与教育精准扶贫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相比较来看,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4]。已有研究内容着重关注经济、产业领域与义务教育、中高职教育学段领域的精准扶贫脱贫,缺乏聚焦学前教育学段的精准扶贫脱贫研究;缺乏针对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的研究,及其执行实践模式的理论建构和相应的实证研究。在其政策研究内容层面,后续研究注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模式,侧重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学理目标、政策需求目标和实践目标的系统化、模型建构及其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推进策略、保障机制等研究内容的丰富、拓展与深化,为我国贫困地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乡村学前教育反贫困能力建设的战略战术的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3)注重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已有研究着重关注质的研究或量的研究的单一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后续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加强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和方向指导,提供分析问题的视角和独特的路径。在实证研究中,将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的“点”与问卷调查的“面”相结合,动态的田野调查数据与静态的文本内容分析相结合,质与量的多种方法、多种研究工具与数据的结合,有助于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三角验证的实现,进而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亟需加强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聚焦乡村学前教育研究的队伍仍然十分薄弱,亟需扩大研究队伍规模,拓宽研究队伍来源路径。国家、村落、儿童成为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价值主体[15]。国家政府在学前教育立法、统筹职能、规范资源分配、高质量的幼教队伍等重要层面推动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16]。虽然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重大战略决策来改变乡村教育的质与量的决心,但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补充依旧十分困难[17],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在短期内仍难以改观,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政策、物质、人力投入。然而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团队的敏锐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势,可以高效地扶持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弥补乡村学前教育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不足,有助于加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注度、投入度。尤其是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引领与带动是关键。贫困县乡村教育的治理应推进跨区域合作与共享的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贫困县乡村学前教育研究队伍亟需加强政府、大学、幼儿园(G-U-K)三方全方位立体网状、部门协调的合作模式。通过区域集团化队伍、学区教研队伍、以强带弱等不同团体、不同部门、不同研究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探究与分享,提升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分享。


  第2篇:现代化视角的幼儿学前教育


  刘梦琪(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四个层次,而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在幼儿学习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方面入手做好现代幼儿学前教育。


  关键词:现代化学前教育幼儿


  现代化视角的幼儿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重视学前教育环境的创设,积极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协同机制,以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强调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


  一、现代化视角的幼儿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


  现代幼儿学前教育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方面的协同,保证教育者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施加必要的教育影响,从而能够达成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教育者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中,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智力、体力、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育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主动性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侧重培养幼儿自身的发展能力,强调幼儿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之间的互动来学习,需要教育者为幼儿主动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幼儿通过自由活动促进自身发展。


  2.目的性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中,教育活动带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保证幼儿的保育教育能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3.社会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劳动力,使年轻一代能够顺利生活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学前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实现幼儿全方面发展的前提,对提高年轻一代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受教育者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中,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家庭教育、社会第三方机构中学习的3—6岁幼儿,也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3—6岁幼儿。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幼儿教育的对象


  现代学前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已经不局限于在幼儿学校接受教育的3—6岁幼儿,只要在家庭环境、社会第三方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都被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畴。在年龄界定上,有0—6岁幼儿和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划分,限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论文着重研究针对3—6周岁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习的主体


  学前教育的学习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主体包括幼儿的身体成长、学习认知、学习情感、思想品质、个体性格、社会行为等学习主体内容,而狭义的学习主体主要指学前教育工作者集合相关教育资源,针对3—6岁适龄儿童所开展的学前教育,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三)教育影响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活动中,教育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影响、教育手段影响和教育内容影响等方面内容,也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不可获缺的必要因素之一。


  1.教育内容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反映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注重根据区域环境与家庭文化水平状况设计,结合幼儿的个体发育和心理特征,组织相关的学前教育,注重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2.教育手段


  在开展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中,教育手段必须遵循幼儿自我发展理论、游戏理论、协调理论、亲子教育等相关理论,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灵特征,实施相应的教育手段。


  3.教育环境


  实际上,就大部分的协管员的工作岗位而言,工作也不容易,他们经常身兼多职,有时很难做到家家户户走访宣讲。有时遇到很多琐事,也会导致工作中的情绪化,而这种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工作质量。也有一些协管员,综合素质较低,仗着是领导的亲戚朋友等关系,对待农民态度蛮横,很多农民不愿意去他们那里咨询新农保相关政策。对于不少农民来讲,与上层领导的沟通也是很不方便,有时候信息反馈出现严重滞后性。有时由于通知不到位,有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无法按时完成参保手续。


  二、现代化视角的幼儿学前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幼儿体育教育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体育教育包含健康观和体育观两方面内容,需要幼儿学校与幼儿家庭、社会机构密切配合,为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促进德、智和美育任务的完成。一方面,幼儿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健康观教育,采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强其自身体质;利用教学图例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另一方面,幼儿学校应该积极落实体育观教育,认真开展各类基础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基本体育动作,培养其浓厚的体育兴趣;积极落实幼儿各项生活护理工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智育教育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智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发展幼儿智力为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结合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幼儿的智力。


  1.促进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育者可以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物件和教育内容,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2.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


  在语言传授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结合礼貌用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可让幼儿学习“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学校”“我爱爷爷、我爱奶奶”,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观念,又培养了良好的情操。


  3.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教育者既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进行直观教育,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交互式教具进行信息化教育,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归纳,最后总结发言。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幼儿德育教育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德育教育是按照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的、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为核心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从现代幼儿学前教育实践来看,可以把教育环境大致分为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机构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它们都会对幼儿教育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


  教育者应当学会创设一个个有目的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适应教学目标开始,学会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各项品德行为,最后能够在生活中有类似活动,有效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和健全的思想品质。


  2.在幼儿各科教学中


  教育者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根据各科教学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人格目标的培养。例如:在美术手工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学会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优秀手工作品的教学视频,展现其他幼儿的优秀作品,细致讲解相关操作步骤,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认真的生活态度。在音乐鉴赏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课堂游戏法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幼儿美育教育


  在现代幼儿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美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爱好,并能借助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美育知识。


  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加强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美育效果,感受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幼儿体育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组织幼儿观看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了解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体会体育之美。


  3.在美术绘画教学中


  教育者应当注重欣赏材料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帮助幼儿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如同是欣赏作品《小鸟》,可以欣赏针织线条的、油画装饰的、水墨画法的、抽象画法的,等等,有利于幼儿感受不同风格的绘画之美。


  三、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方面入手,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