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旺1 田丽丽
(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摘要] 为编制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本研究采用WAI(Who Am I)技术,对19名5~6岁幼儿进行了一对一的开放式访谈;采用自编《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对107名5~6岁幼儿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构想效度进行检验;采用经预测考证后的《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对339名5~6幼儿正式施测(3个月后又对其中的50名幼儿进行了重测),同时采用《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对143名幼儿家长进行测试。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重测信度和校标关联效度进行分析,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再次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5~6岁幼儿的自我概念由学业能力、同伴关系、生活习惯、服从性和家庭关系五个维度构成,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且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2)量表各维度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均在0.60以上,量表各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与《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量表》中自我概念维度的相关系数介于0.41-0.59,均达到0.05水平或以上显著。这表明本研究编制的《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可供今后同类研究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
一、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是西方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古老、最重要,却又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作为个体对自己的反身性认识,自我概念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幼儿阶段是个体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而言,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其发展,如增加成功的动机和机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明幼儿自我概念的结构、编制适合幼儿群体的自我概念测量工具是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但是,既往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在幼儿自我概念测量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信效度良好且便于使用的研究工具匮乏。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幼儿自我概念内容的群体针对性不够。多数幼儿自我概念量表编制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其他群体的既有自我概念理论。例如,赫伯特·W·玛仕等人(Herbert W. Marsh,Ellis&Craven)编制的SDQP(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for Preschoolers)实际上是《自我描述问卷》系列量表(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向低龄群体的延伸。虽然赫伯特·W·玛仕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萨威森等人(Shavelson,Hubner&Stanton)提出的多阶层多维度自我概念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但这一理论模型自身并没有考察可能存在于幼儿自我概念中的内容。第二,幼儿自我概念测量工具的年龄适应性有待提高。只有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呈现形式和反应方式,才能得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但是,迄今为止多数量表在编制时缺乏对年龄适应性的考虑。例如,使用哈特等人(Harter&Pike)编制的PSPCSA(Pictorial. Sca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Social Acceptance forYoung Children)进行测试时,需要幼儿回答自己与图片中的哪一个主人公的行为或特质“更像”,但幼儿(尤其是中、小班幼儿)通常只能从外貌特征上来理解“像”与“不像”,当看到左右两张图片中主人公的外表与衣着一模一样时,便不知如何回答了。另外,该量表以指认大小不同的圆圈作为反应方式,而圆圈大小与分值之间的类比关系不容易被幼儿理解。第三,对幼儿自我概念文化差异的探讨不够。国内学者对幼儿自我概念测量研究的关注较少,而既有的研究或是基于西方的幼儿自我概念理论编制工具,或是对西方学者编制的工具进行修订并使用。必须指出的是,自我概念是具有文化差异性的变量,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在内部结构上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自我在界限和范围上都存在差异,这一假设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支持。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在幼儿期就开始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我们在研究幼儿自我概念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背景,考虑中国文化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心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已经初步探明,幼儿自我概念包含物质自我、运动能力、学业能力、社会接纳、心理自我等成分,但远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另一方面,中国学者认为,中国人通常采取一种“高融合”“低自主”的方式与环境进行互动,其客体自我是“社会取向”的,这与西方人追求优越、获得、探索及成就的“个人取向”自我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这些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拟采用归纳法对幼儿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探索和构建,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通过量表的实施与数据分析,再对理论模型和量表的心理测量特性进行考证。考虑到3~4岁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施测时沟通的难度,本研究主要对5~6岁幼儿进行研究。
二、5~6岁幼儿自我概念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
在广州市3所幼儿园中抽取年龄为5~6周岁(M=6.02,SD=0.57)的幼儿共19人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访谈,其中5岁和6岁被试、男孩和女孩被试数量基本均等。所有被试均来自中等收入的汉族城市家庭。
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采用WAI(Who am I)技术,在取得幼儿信任的条件下进行开放式访谈,令其口头报告对自我各方面的知觉,鼓励其报告出尽可能多的内容。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纳出潜在的自我概念类别。为确保归类的客观性,由3位熟悉幼儿心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分别根据各类别的定义再次对访谈材料归类,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研究结果
幼儿自我概念的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居前5位的自我概念类别分别是学业能力、家庭关系、生活习惯、服从性和同伴关系,有47.37%~78.95%的被试在访谈中提到了这5类自我概念,总的提及次数为37~49,远远超过了其余8个自我概念类别。3位研究者归类的一致性信度为0.86,故可以认为该结果是客观合理的。
据此,本研究认为,学业能力、家庭关系、生活习惯、服从性和同伴关系这五个类别是5~6岁幼儿自我概念中的主要成份,各维度的定义如下:1.学业能力,指幼儿对自身认知水平及学业能力的自我知觉;2.生活习惯,指幼儿对日常生活惯例与规范的遵守情况及其生活自理能力的自我知觉;3.同伴关系,指幼儿对自己与同龄人的交往情况、人际技能及交往体验的知觉;4.服从性,指幼儿对自己服从于长辈和权威的自我知觉;5.家庭关系,指幼儿对自己与家人的交往、对家人的情感的自我知觉。
三、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的编制
(一)文字条目的编写
自编量表文字条目,其内容来自以下两个途径:其一,选取上述研究所得幼儿访谈资料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幼儿自陈条目,加以提炼和规范;其二,通过观察幼儿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收集与幼儿日常生活贴近的经验性材料,加以整理利用。经初步编写,共得到文字条目32个。因本量表需要幼儿依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反应,故在正式施测前设置了两个练习项目,以帮助被试了解反应规则。为了保证练习项目不对正式施测造成干扰,它们的内容与量表五个维度均不相关。
(二)量表文字条目内容效度的评定
1.量表文字条目的验证性归类。
为了排除编制者主观倾向的影响,证明文字条目能够准确地反映各维度的内涵,研究者对文字条目进行了验证性归类,具体方法为:(1)将编写好的项目随机排列;(2)由另外5位协助研究者(均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依据各维度的定义重新把这些条目归入对应的维度下;(3)考察归类结果与研究者构想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只有2个条目在2个协助研究者间存在意见分歧,其余条目的归类与研究者的构想一致,一致性信度达到0.94。研究者又根据研究协助者的反馈意见对这两个条目进行了修改。
2.量表文字条目的年龄适应性评价。
为确保文字条目在5~6岁幼儿群体中具有年龄适宜性,在2所幼儿园各选取5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文字条目进行评价,考察文字条目的措辞对于5H6幼儿的恰当性,以及条目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根据教师的反馈,对相应的条目进行了适当修改。
(三)量表图片的绘制
本研究沿用了PSPCSA所采用的图片呈现形式,即每个项目均包含左、右两张图片,分别代表同一维度的两极,相应的文字条目是对这两张图片内容的描述。量表图片的绘制工作由研究者和1名协助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后者为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的美术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儿童读物插画经验。
使用电子手绘板和Corel Painterll软件在电脑上绘制图片,其具体步骤与要求如下:第一步,由研究者向协助研究者讲解量表各维度的定义;第二步,与协助研究者共同逐一分析各文字条目的内涵,构思图片内容;第三步,绘制图片并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于同一项目内的左右两张图片,除体现涵义本质区别的部分存在不同外,其余部分如主人公的外貌和衣着、背景等完全相同。为了消除不同性别对被试作答可能造成的影响,同一项目均绘制男女两套图片,为男性被试呈现男孩图片,为女性被试呈现女孩图片。两套图片中除了主人公的性别不同外,其余均保持完全一致。样例如图1a、图1b所示。
(四)量表图片内容效度的评定
为了确保量表图片正确反映文字条目的意义且能被幼儿理解,我们从2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了30名5~6岁幼儿进行图片内容效度的评定。向幼儿逐一呈现与之性别相匹配的图片,并按照文字条目对左右两侧的图片进行口头描述,令其指出与描述相符的图片。结果表明,所有32对图片均能被幼儿很好地识别。
四、5~6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的预测
(一)研究方法
在广州市3所幼儿园抽取5~6岁(M=5.92,SD=0.78)幼儿被试共110名,采用初步编制的《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进行预测。对答卷进行筛选,剔除因幼儿不配合或由客观原因导致测量无法完成的无效个案,得到有效问卷10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27%。其中5岁和6岁幼儿的数量、男性与女性幼儿的数量无显著差异。
施测工作由研究者和3名协助研究者共同完成。协助研究者均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熟悉儿童心理学理论并具备相关实践经验。本量表采用的是一种个别访谈式的施测程序(individual-interview procedure)。施测者与幼儿坐在桌子的同一侧,量表图片置于幼儿正前方。待幼儿熟悉环境后,由施测者陈述指导语。施测分为两个步骤:1.向幼儿呈现与其性别相匹配的量表图片,并严格按照文字题目对图片内容进行口头描述,如:“这个小孩算数算得好,这个小孩算数算得不好。”2.确定幼儿理解了图片内容后,提出两个封闭式问题,令其思考并回答,然后根据幼儿的反应记分。这两个问题分别是:问题I给出肯定与否定的答案供幼儿选择,目的在于确定被试在该测量指标上得分的大致倾向。比如:“那你呢?你算数是算得不好呢,还是算得好?”如果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算得好”),则得分高;若回答是否定的(“算得不好”),则得分低;问题Ⅱ以幼儿对问题I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旨在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自我概念分值。如,当幼儿认为自己“算得好”时,问题Ⅱ为:“是很好呢(记5分),还是有点儿好(记4分)?”。相反,如果幼儿认为自己“算得不好”,对应的问题Ⅱ是:“是很不好呢(记1分),还是有点儿不好(记2分)?”如果被试保持沉默或给出“不知道”“不好也不坏”等不确定的答案,记3分。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初步筛选和项目分析,使用Lisrel 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项目分析。
临界比率法。依照量表总分的高低顺序,对所有样品进行排列,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后27%者为低分组。对这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第7、第24、第32题外,其他项目的临界比率值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其余项目鉴别力良好。
相关法。计算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23~0.66之间,其中7、24、32三个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低于0.30,将这三个题目删除,其余的29个项目(学业能力6个、同伴关系6个、生活习惯6个、服从性5个、家庭关系6个)进入后面的统计分析过程。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预测量表的构想效度。在对SEM进行参数估计时,为避免数据本身的特性对模型拟合造成消极影响,研究者通过“项目组合”(item parceling)技术将量表中若干项目进行整合(求和或平均值)以形成新的观测指标(即项目小组)。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多种优点,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本研究通过“内部一致性途径”对项目进行组合(见表2),以它们得分的平均值作为项目小组的得分。
项目组合后,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计算,得到5~6岁幼儿自我概念结构模型的因子负荷估计值(见表3)。
由表3可知,各指标在潜在变量上的负荷较为理想,说明模型质量较好。进一步对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RMSEA<0.08,GFI、NNFI、CFI取值均大于0.90,符合良好拟合的标准。据此,可以认为《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3.信度分析。
各维度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见表4。
从表4可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取值均在0.6以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说明该量表在预测样本上具有良好的信度。
五、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的正式测量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一是预测后得到的自编《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二是《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该量表由陈会昌编制,用以测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由儿童的父母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报告,包括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等15个维度,共6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全部为正向题,得分越高,表示儿童在该项目上的发展状况越好。根据编制者报告,该量表信、效度指标均良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结合本研究的内容,将该量表中的生活习惯、同伴关系、依恋家人和自我概念四个维度抽取出来作为效标,印制成家长问卷。
2.被试。
幼儿被试:在广州市4家幼儿园(不包含预测中已被抽样的幼儿园)抽取345名5~6岁幼儿(M=5.78,SD=0.45)进行施测,得到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为98.26%。男女被试数量、5岁和6岁被试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被试广泛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3个月后,从该被试群体中抽取50人(男、女各占一半)进行重测,以考证量表的重测信度。
家长被试:根据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向上述幼儿园的16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85.63%。
3.施测方法与程序。
幼儿施测和家长问卷发放工作由研究者和5位协助研究者共同完成。遵循预测中制定的测量程序对幼儿进行测查。委托幼儿园班级教师向自愿参与调查的幼儿家长发放包含“生活习惯”“同伴关系”“依恋家人”和“自我概念”四个维度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由其带回家填答再交还给班级教师。
4.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3.0和Lisrel 8.7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量表的信度分析。
如表5所示,量表所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65以上,重测信度在0.60以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重测信度为0.71。
2.量表的效度分析。
结构效度。使用Lisrel 8.7软件再次对量表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考察量表结构的跨样本稳定性。先将各维度下的相邻两个或三个项目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测量指标,以提高数据的连续性与分布的正态性。参数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模型的因子负荷估计值如表6所示。由表7的模型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模型拟合良好。该结果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
效标关联效度。由表8可知,《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各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与《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量表》中自我概念维度的相关在0.01或0.05水平上显著;同伴关系分量表得分与父母报告的“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家庭关系分量表与父母报告的“依恋家人”之间的相关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显著;“生活习惯”自我概念与父母报告的“生活习惯”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幼儿报告的自我概念内容与父母报告的相应的社会化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证明本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良好。
六、讨论
(一)5—6岁幼儿自我概念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归纳的方法考察5—6岁幼儿自我概念的内容,其优点在于:其一,以幼儿的自我报告为分析对象,极大地消除了前人理论构想的主观性,使幼儿自我概念理论结构扎根于客观数据,量表的内容效度和实用性得到保证;其二,能够尽可能地挖掘幼儿自我概念的所有方面,并使各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得以突显。哈特等人(Harter&Pike)的研究表明,平均年龄为4.45—6.32岁幼儿的自我知觉主要分为能力和社会接纳两种成份。这和本研究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印证的。在本研究构建的五维度自我概念模型中,学业能力和生活习惯两个维度实际上主要反映的是幼儿对自我能力的知觉;服从性、同伴关系、家庭关系这三个维度则主要反映的是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即社会自我。可见,进人大班的幼儿逐渐不再仅仅以简单的物质自我或身体自我来定义自我。
在本研究发现的五类幼儿自我概念主要成份中,学业能力是提及人数最多的。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有相当多的大班孩子除了要完成幼儿园规定的简单课业外,还会参加许多课外辅导班,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学业已经逐渐成为5—6岁幼儿生活中的主题,,因此此年龄段幼儿的自我概念中包含学业能力成份是合乎情理的。同时,有超过半数的幼儿在介绍自己时都会提到自己的家庭,不仅仅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三口之家,而更多地会提及包括祖父母、堂表亲戚等在内的大家庭,介绍自己在大家庭中的身份、与家人交往的行为和情感体验等,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已经对5~6岁幼儿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另外,有将近一半的幼儿会以对长辈、权威的服从情况来界定自我。这也是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人倾向于以一种“融合性趋势”与环境及他人互动,其特征是努力使自己配合或顺从环境,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文化特征在5~6岁幼儿身上已经得到了体现。
(二)量表的年龄适应性与信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5~6岁幼儿自我概念图片量表》具有很好的年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量表使用图片呈现项目。相对于言语刺激,年幼的儿童总是对图形有着更强的偏好,使用图片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和维持幼儿的注意;第二,量表呈现方式合理。本研究沿袭了哈特等人(Harter&Pike)创设的图片呈现法,即通过一对内容相反的图片分别代表同一维度的两极。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可能的选项(积极的和消极的)都具体地呈示出来,不需要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项目,减少了偏差,而且积极与消极的选项以对等的形式同时呈现,要求幼儿从中选择其一,能够降低社会赞许性对幼儿的影响;第三,量表反应方式合理。本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反应方式,通过两个步骤的提问来完成计分。首先要求幼儿将自己与积极或消极图片进行匹配,确定幼儿得分的大致方向,再通过4个表示频率或程度的副词让幼儿确认对自我描述的肯定程度。这4个副词分别为“很”“经常”“有一点儿”和“有时候”,它们均能很好地被幼儿理解和使用。
统计结果表明,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均在0.60以上,说明量表稳定可靠,测量结果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小。同时,幼儿自我报告与家长报告存在一定的相关,可视作本量表具有良好效度的证据,但同时幼儿自我报告与父母报告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可能意味着5~6岁幼儿对社会自我的知觉与客观相符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容易高估自己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