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正文

导师制在美国幼儿园教9币职前培养中的应用

  • 投稿菜鸟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12次
  • 评分4
  • 66
  • 0

霍力岩 高宏钰 姜珊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大庆 163712)

[摘 要] 选取美国纽约州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为个案, 了解导师制在美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状况及影响。通过对两名导师及其分别指导的两名实习生的观察与访谈,本研究发现在应用过程上,导师制体现为导师“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旨在促进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其中问题解决是核心部分,但这一机制存在职前教师探究不足的问题;从其影响来看,导师制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两位导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待提高。在我国实行幼儿园导师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注意强化教师探究与教师合作,并加强相关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导师制;教师教育;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导师制(Mentoring或Coaching)在教师培养中的应用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以解决工业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大量需求,与手工业中的师徒制相似,其应用体现在一些没有接受过师范课程的实习生来作正式教师(即导师)的“学徒”,观察、模仿他们的教育方法,并接受导师的指导。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是指职前教师培养机构与中小学进行合作,职前教师作为实习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与学校中的正式教师形成合作关系来共同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共享教学经验,进行行动研究以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习生不再只是对导师的教学进行模仿,而是直接参与教学、主动探究,并进行反思批判,导师是实习生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可以发现,导师制从产生至今越来越强调职前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反思,对导师的要求从直接帮助解决问题向引导反思性教学转变。近些年来,导师制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被许多国家采用,如美国、英国等。正如布朗( Brown)等人所强调的,导师制促进了新教师将所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了反思型教师的产生。首先,新教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新教师在不断学习“改进教学策略、获得教学资源、进行课堂管理以及家长合作”等策略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导师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减少了教师之间的工作隔离感,提高了教师信心,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情感支持;再次,导师制鼓励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安全与支持性的环境。

对于我国幼儿园来说,导师制(师徒制)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幼儿园促进新人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普遍模式,主要是指新教师与资深教师搭对,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的观察、模仿和“师傅”的具体指导,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模式对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帮助新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但我国现有研究集中在导师制对新人职教师的作用上,对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运用研究还很少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重“学术性”、轻“师范性”,导致了“师范生实习时间短且流于形式”“结合实践对师范生开展的教师教育培训与指导很少”“职前教育课程学习与实践相脱节,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基于导师制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新教师教学方面的优势,它为解决这些教师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为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纽约州一所为职前教师实习提供导师制的幼儿园进行研究,考察其导师制的应用过程,以揭示其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在我国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实行导师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美国纽约州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展开,该幼儿园共有两个班级,班级中幼儿的年龄分布在3-5岁,每个班有一名主班教师和两名配班教师。该幼儿园与教育学院一门教育实习课程紧密联系,这门课程规定每名学生一个学期不低于56小时的教育实习。根据课程要求这些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班级进行实习,实习生所在班级的主班教师作为其导师。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每名导师每天需要指导一组实习生(2-3名),在当天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会与导师进行15—30分钟的导师会(coachingmeetilg),主要是对实习中发现的关键事件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讨论。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先选择了两个班的主班教师,即导师A和B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其知情同意后,分别对其组织的导师会进行观察。在两周观察后,选择实习生A’和B’作为另外两名研究对象,其中实习生A’是导师A指导的学生,B’是导师B指导的学生。选择这两名实习生的原因是:在导师会上,她们能主动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困惑,发表对教学的观点,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同时她们同意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在选定A和B两对师生后,研究者对他们每周的导师会进行观察并录音,共9次,在学期末分别对这4名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导师制的认识。在对录音和访谈进行转录后,采用开放性编码的方式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导师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应用过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导师制在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应用具体体现为“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实习生再实践”的循环过程。

1.指导教育实习。

实习生每周选择半天(上午8:00—12:00)在某个班级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参与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包含幼儿人园前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过渡环节、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午点与盥洗照料、教室整理等内容。在这些活动中,除了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实习生与幼儿直接互动外,其他活动由导师主导,实习生配合导师完成;二是独立设计、实施两个活动计划,一个为区角活动,一个为集体活动。实习生需要自己负责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并帮助幼儿获得有价值的体验,此时导师会协助实习生修改教学计划,并在其实施过程中予以协助。

2.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

在当日实践结束后,基于在幼儿园日常实践中的观察与感知,实习生与导师会立即展开讨论会,导师引导他们反思当天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实习生提出了复杂多样的问题,可以分为关于教学的问题、关于幼儿发展的问题以及关于自身的问题等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关于教学的问题是实习生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包括教育理念、班级管理、学习动机、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关于幼儿的问题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或非典型行为的关注,包括幼儿在情绪与社会性、认知、语言等不同领域发展中的行为表现。关于自身的问题主要是指实习生对自身教学表现和专业成长的关注,包括教学情感、专业发展以及对个人特质的认知等方面,具体结果见表1。

3.指导问题解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名导师都会根据实习生的多样化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如直接指导、分享情境案例、分享个人经历以及提供教学材料等帮助实习生解答专业上的困惑。

直接指导。这是导师使用最多的回应方式,当实习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导师会给他们直接明了的建议,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做。例如,访谈中实习生B’提到了导师对她的直接指导:“在我教学之前,我把教学计划发给她(导师),她很直接地告诉我‘我觉得班里的孩子不能理解你想让他们做什么,所以你可以这样改……’”导师B在访谈中也提到:“在一次户外散步时,一个实习生抓着孩子的胳膊把他提到了半空,你知道他只有2岁,这样做很可能会弄伤他,我告诉他不能这么做,要温柔地对待孩子。”

分享情境案例。导师根据实习生提出的问题,与他们分享在班级中曾经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情境案例,从而启发实习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解决办法。例如,一位导师在访谈中说:“当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们喜欢给他们举一些课堂中的例子,这样他们就能自己更好地与当前的情境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导师A访谈)。另外一名导师也指出:“我会给他们分享具体的例子,尤其是一些孩子发生过的事情或者以往实习生曾经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法总是很有效。”(导师B访谈)

分享个人经历。导师与实习生分享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分析自己在刚入职时经历的困惑。通过这种“感同身受”,帮助实习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效能感。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表示:“我在导师会上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他们分享经历,我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去理解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当年同样经历过这些问题,这样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感觉失望。”

提供教学材料支持。导师提供相应的图书、玩具、纸笔等教学材料或电子网站资源,为实习生教学提供物质支持。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表示:“有时候我会给她们推荐一些网站或书籍,让他们去发现一些教学材料。”实习生A,也说:“我在准备教学计划时,导师给了我很多必需的材料,像画纸、彩笔、蜡笔等。”

4.鼓励再实践。

基于在导师会上产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实习生确定下一次教学的目标,导师鼓励其在下一周的实习中实施。例如,一名实习生提到了如何改进与一个韩国幼儿的互动:“他一点英语也不会说,我听不懂他需要什么,他很难过,我也是,所以我问导师怎么办,她提醒我语言交流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方式,但也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了解他的非语言表达,所以我开始学简单的韩语,学着观察他的面部表情。现在他用手指着一个玩具说‘这个!这个!(韩语),时,我能听懂了,我知道他是想玩这个玩具。”(实习生B’访谈)

(二)导师制对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访谈结果显示,导师制对实习生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导师制下,实习生在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沟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1.增强了实习生的教学效能感。

实习生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一方面是处于富勒所说的“生存关注”阶段的新手教师,在教室中逐渐找到存在感,适应了与幼儿相处的环境。如一名导师所说:“通过导师会,这些实习生变得越来越好,他们在教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都不再是陌生的。”(导师A访谈)。另一方面是指实习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教学产生了掌控感,增强了对教学的信心。如导师B所说:“他(实习生)是一个很需要积极感受的人,所以每次实习结束后我会告诉他,你做得很好,哪里做得好。刚开始有些实习生被孩子们吓坏了,孩子们天天哭(新生入园焦虑期),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怎样。但我知道孩子们会适应,一切会变好,我会告诉他们,给他们希望。”(导师B访谈)

2.提高了实习生的教学能力。

导师制在帮助实习生形成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专业态度上,耐心、责任感、积极等词汇被提及多次。例如,导师B在访谈中所说:“我高兴的是,他们学会对孩子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了解幼儿需要、个性化教育以及与幼儿互动等,是实习生专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例如,实习生B,在访谈中提到:“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她让我知道怎样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怎样处理不同孩子的问题。”另一名实习生也说:“从这里我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实习生A’访谈)

3.增强了实习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每次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与导师随即进行导师会,对教室里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反思。这种讨论会为教师“行动后的反思”提供了一种有效场域,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逐渐形成了教学反思能力。例如,实习生A’在访谈中表示:“如果没有导师会,我可能就是完成实习然后回家,不会对今天的教学想太多,但是有了导师会,就要求我必须去发现并思考一些问题,并且还要考虑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名导师也在学期结束时提到了实习生反思能力的增强:“我看到了他们成长为非常棒的老师,在导师会上,他们开始主动分享起班级中的经历,或者问一些非常有探究性的问题,我很高兴,这是因为他们像一个真正的教师一样在思考。”(导师A访谈)

4.加强了实习生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幼儿园导师制的实施与职前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将原本孤立的两个重要部分统一在实习生学习中,帮助实习生有效地链接起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如一位导师所说:“在这门(职前教育)课程中他们会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又是另一个方面,对我来说,我帮助他们学习到的是在课程中学不到的东西。”(导师A访谈)两名实习生也表示:“在课上我学到的是课本上的知识,实习让我把这些知识和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以后我想做一名老师,在这里我开始了我教学的第一步。”

四、讨论

(一)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导师制的应用体现了促进实习生进行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导师指导教育实习——引领教学反思并形成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鼓励实习生再实践”的循环。这与罗杰斯(Rodgers)等人提出的“观察与描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的意义、形成新教学策略、实施新策略以及分析结果”的反思性循环(refletiv cycle)基本一致。同时可以发现,问题解决是导师制的核心部分,实习生提出了关于教学、幼儿发展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并在不同策略的指导下解决了这些问题。可见,在导师制下,教育实习成为实习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经验式学习”,经验为其反思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导师引领其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和问题,这是实习生进行深度反思的起点。然后,导师和实习生共同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实习生逐渐发现教学情境的意义,关注不同情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与情境紧密关联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学开始从感性经验向理性认识提升,之后进一步实践新策略,并逐渐形成教学的专业知能基础。总之,这种反思性实践促进了实习生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有潜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是线性的经验累积过程,而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试误、反思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实践能够促使教师关注自身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关注对自身教学的批判性思考,从而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本研究中,导师制的应用还存在职前教师主动探究不足的问题。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探究性思维”,成为主动学习者,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实习生提出的问题,导师虽然也通过分享情境案例、分享个人经历或提供材料等方式引导他们主动解决问题,但主要还是直接给出答案,虽然这种方法能很快解决问题,但对促进实习生主动探究不利。

(二)导师制的主要价值

本研究证实了大量相关研究结论,即导师制对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同方面,如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等的提升。导师制以社会互动理论为依据,导师为实习教师的学习不断提供支架( scaffolding),解决阻碍其专业发展的问题,支持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一步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导师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对话的产生,增强了教师的效能感,是增强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另外,导师制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本研究中的实习生和导师之间会经常合作,除了在班里配合彼此工作,在导师会上也会一起讨论,共同反思。但两位导师之间却很少有合作发生,不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导师会,两位导师都是各自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合作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导师制的类型有关。根据教师之间工作关系的不同,奥克兰多( Ackland)提出两种导师制类型:专家型(expert coaching)和互惠型(recioprcal coaching)。专家型指有更强专业能力的教师为其他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互惠型是具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的教师互相反馈、互相帮助。本研究中的导师制属于前一种,强调导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提供反馈、共同改进教学,但导师之间的合作可能没有得到重视。

(三)关于在我国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中实行导师制的思考

第一,幼儿园职前教师在实习阶段需要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持。本研究显示,实习生提出了有关教学、幼儿以及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证明了职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我国一项调查同样显示,80%的实习教师面临定位不清、角色模糊的问题;75%对实习和任教前途高度不确定。另有许多研究指出,实习阶段是职前教师生涯角色转换的关键时刻,实习教师面临着“很高的个人期望,缺乏向其他教师求助的勇气以及领导层的支持缺失”等多方面的压力,“实习教师教学的第一年是最焦虑、最恐慌、最难熬的一年”,这表明实习对职前教师来说充满挑战。但另一方面,实习教师通常都对教学充满热情,乐于学习,所以也最有可能获得迅速的专业成长。因此,了解实习教师的发展需要,为实习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困境变得尤其必要,这对于增进实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升未来教师素质都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在我国实行幼儿园导师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来说,职前教育与幼儿园实践相脱节,教育实习形式单一以及师范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亟待解决。从本研究结果看,导师制将职前教育课程与幼儿园实践紧密联系,大学课程教师与幼儿园实践导师进行合作,对于促进实习生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同时,幼儿园导师制在我国具有生长的现实土壤,首先,我国幼儿园普遍实行师徒制,这些新教师和资深教师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师徒关系,并开展专业活动。导师制可以依托原有的师徒制,进行调整拓展,将高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结对,让在职教师成为师范生的“实践导师”。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导师可以通过固定时间的会议、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指导师范生学习反思性实践,并纳入到幼儿园日常工作计划中。其次,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本土化实践。这一模式的兴起促使教育者思考通过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在教师教育上的合作,共同解决职前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为导师制的实行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将导师制作为支持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方式进行尝试。

第三,幼儿园导师制的实行过程应重视教师探究和教师合作。本研究中的导师制注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但存在职前教师主动探究不足的问题。教师探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通过反思有困惑的教学情境,形成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实验新办法并在实践中形成新认识的过程。探究不是教师模仿、接受已有经验,而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产生对教学新的理解,这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导师应根据探究的具体步骤,为新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和支持策略,引导教师主动探究。例如在讨论时,导师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实习生以“假设我这样做,会怎样”的逻辑来自己思考一些方法,和其一起讨论可行性,然后确定一种策略,鼓励实习生在下次实习中尝试。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本质上并不仅仅是个体的,也是社会性的,通过合作,教师们有机会一起工作,共同进行教学计划、观察彼此教学并反馈,教师将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学充满信心。除了本研究中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关系外,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导师之间形成互助关系,鼓励具有相似经验的导师之间互相沟通合作;二是促进导师与实习生建立互惠关系,导师要倾听、采纳实习生的想法,这些有可能成为导师改进教学的助推器;三是加强实习生间的同伴互助,鼓励他们彼此“观摩教学——互相反馈——再实践”,进行合作学习。

第四,我国幼儿园导师制的实行还需要进一步相关研究的支持。本研究只是对美国一所幼儿园导师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环境、教师安排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对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特点、切实有效可行的导师制进行研究。例如,在导师选择上需要研究有效导师的特点。一个有效的导师需要积极聆听实习生的困惑,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愿意并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应该具备“至少3-5年的教学经验、与新教师最好在一个班级或在具有相似教学内容的班级、稍微年长一些”等条件,从而能够在教学态度、教学经验、教学专长等多个方面指导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