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心幼儿园 孙芳萍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教师也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已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内容,为幼儿提供较充分的自主活动机会,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对游戏与教育、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教与学、自由与约束等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一、教师的双重角色身份
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首先,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教师的这种游戏伙伴的平等身份,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其次,教师还应注意发挥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以潜在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施加影响,更好地激发起幼儿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达到通过游戏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教师的活动价值体现
(一)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1.适时规范幼儿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游戏,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如游戏中自理行为的规范、与人交往的规范等等,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幼儿自身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社会化。
2.积极影响游戏内容。
幼儿游戏的内容常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教师应引导幼儿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不健康主题,如在我们中班有一些幼儿会模仿成人抽烟喝酒,躺在床上翘着腿不做事;小班娃娃家的孩子们相互逗趣,说难听话等。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注意将幼儿的兴趣转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如引导幼儿观察家长如何在家里忙于家务劳动,如何精心照顾孩子或督促指导孩子学习等,学习模仿良好的行为方式。
3.帮助提高游戏质量。
教师应通过引导,帮助幼儿提高活动质量,促进游戏的深入发展,并使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常常毫无目的性,或频繁变换活动类型及材料;有的幼儿游戏中常出现无意识地摆弄材料、发呆等现象。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提问、建议、提示玩法、提出行为要求、共同游戏或提供范例等指导方式,引导幼儿学习自选游戏、自定内容主题,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对游戏过程的引导
1.教师对游戏开始的引导。
游戏开始时,教师可先介绍材料,提示或建议活动方法,启发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提出行为要求,提醒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自选活动和积极参与游戏。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幼儿不知该玩什么,东瞧瞧西逛逛,或是反复变换活动,或是始终无所事事;再有,会出现孩子们一哄而上地拥到一两个区域的现象,教师精心准备安排的区域和材料可能无人涉足,这并非是由于幼儿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而是没有发现。
2.教师对游戏过程的引导。
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随时抓住教育契机,及时有效地处理偶发事件,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依游戏计划参与某一两个区域幼儿的游戏,激励幼儿交流实践与交往,给予启发性的提问或建议,促进其尝试探究和发现。教师或是通过平行活动对操作技能、方式予以示范,从而影响幼儿行为,或是以“扮角色”方式,促进幼儿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使主题情节得以丰富深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能依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在活动方式、主题、行为规范等方面,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
3.教师对游戏评价的引导。
游戏结束时,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对幼儿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作小结,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如幼儿有那些新玩法、新创意等。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游戏的新要求,激发幼儿新的需要。如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游戏的经验体会,介绍游戏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另外,对于幼儿游戏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可引导幼儿加以讨论,明确认识,并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游戏行为。游戏开始前,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调控幼儿的行为,发挥显性教育影响作用;活动中,则更多是以玩伴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隐性或潜在的方式引导幼儿的行为;游戏结束时,以指导者角色组织幼儿小结游戏,提出新要求,同时又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过程与效果,共享成功的欢乐。可以认为,教师参与幼儿活动最大价值就在于激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并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