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正文

小议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

  • 投稿ones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96次
  • 评分4
  • 23
  • 0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新区实验幼儿园 黄金红

摘 要

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与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绘画 活动 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导幼儿绘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它在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幼儿的绘画教育实践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了解这些概念是很必要的。

一、学前儿童美术

(一)从本质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

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

(二)从认知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对语言的思考领悟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备了良好的感觉,感觉便是对艺术领悟和认知的开始。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新的认知,理智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幼儿表达对形状、颜色、声音及气味的偏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选择,这恰好是学前儿童美术的范畴。幼儿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学前儿童美术也是幼儿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是幼儿个性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对材料的一种操作游戏。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育称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通常分为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它大致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三个内容。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艺术美进行审美教育又被称为艺术教育,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三、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为三大部分,即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和美术欣赏,而学前儿童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最主要活动形式。瑞吉欧有种观点认为:“儿童有一百种不同的语言”,绘画就是其中之一。幼儿时常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诉说他们眼中的世界,学习接受大自然的美,同时绘画又统合了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对幼儿的绘画教育中,幼儿通过初步学习用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进行创造性表现,体验绘画的乐趣,并尝试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法,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在指导幼儿绘画的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绘画,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给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比如给“小鸡”涂颜色,小鸡的鸡冠、鸡身、鸡翅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给小鸡戴上红色的帽子,穿上黄色的衣服,瞧,小鸡也和小朋友一样,高兴的笑了”。这样用语言生动的引导幼儿,不仅不会大小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可以很好的引起幼儿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学中求进步”。

五、绘画教育与小班幼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班只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和颜色,使其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基本印象,讲解要特别简短有趣味,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明确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相对于大班,小班的教育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也是与小班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4岁的幼儿虽然进入了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但各图式和运算都相对比较低。例如,在进行绘画教育时,教师和家长只画图形的一半,可能小班幼儿就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事物,但中大班幼儿可以凭借已有的图式进行加工构造,猜出并确定所画的事物,这就说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不够完善和成熟的。因此,在绘画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可以多给幼儿点引导,尝试用表演和指认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指导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六、操作案例

活动名称:水果—葡萄

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葡萄结构,能掌握有关葡萄的绘画技巧。

2.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绘画活动中。

活动准备:蜡笔,画纸(带有葡萄形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复习蜡笔的使用方法

师:夏天到了,小朋友不仅可以吃到甜甜的草莓,而且可以吃到葡萄。上一节课小朋友给草莓的叶子涂上鲜嫩的绿色,今天请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来帮葡萄叶子涂色吧。

幼儿回忆蜡笔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指定的部分,按一个方向画圈涂色,并且要涂满些。涂完后,将蜡笔放在盒子里。

2.引导幼儿观察葡萄的基本形态。

出示葡萄,教师提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出示范画讲解,幼儿绘画,教师总结。

3.以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用颜色去美化图片。

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注意:颜色要图均匀,尽量不要涂到线外,不要在一个地方反复涂上多种颜色。

4.展示作品并欣赏。

教师请幼儿互相评价,说一说,比一比。

七、评价与反思

小班幼儿在绘画时,常常进行的方式是涂鸦式的。开始的绘画教育,重点不在于幼儿可以完成作品,而是很好的引导他们进行涂鸦的兴趣,满足幼儿在涂鸦时的一种游戏快感,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主动地“动”的节奏。小班幼儿更倾向于涂鸦运动而非涂鸦动作后作品的完整性与审美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绘画时,注意涂鸦中眼、手、脑的协调运动。

此外,社会上盛行儿童绘画考级,我认为,实质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与某一个标准做比较而判断幼儿所达到的水平。因此,这一标准符合普通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两个儿童美术教育所属范畴的基本观念。那么,这种考级或许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都将美术的技能技巧作为评量标准,这就脱离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因而用不适合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好的。“拔苗助长”势必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只有在适宜的儿童美术教育下,才会帮助幼儿健全、完善其人格。幼儿的绘画并不能用“像不像”这一标准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