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哲学咨询;苏格拉底方法;思想分析;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楠楠(1989- ),女,河南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应用研究,E-mail: nannan19890829@163.com,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 键 词:哲学咨询 苏格拉底方法 思想分析 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要求愈来愈高,如何提高实效性已然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难题之一。可以说,这个难题的本质是现实的秩序与状况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能只关注教育的文化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灵魂塑造,既要了解学生的现实处境,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要从对学生耳提面命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因此,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道德教育的方式。而基于平等对话的哲学咨询作为国内新近兴起的咨询方式,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新模式。
一、哲学咨询何为
自问世时起,哲学就面临着“无用论”的质疑,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个诘难的摧毁力越来越大,使哲学一度处于尴尬之境,寻求哲学的解题功能迫在眉睫。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则是哲学应用的新范式,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被推广,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哲学咨询是要发挥哲学的效用,让哲学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不仅有助于哲学从抽象纯粹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而且可为普通大众提供咨询服务。
哲学咨询是用生活方式来定义哲学的尝试,[1]30是哲学“仙女下凡”面向生活的实践,但是哲学咨询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向古希腊哲学的复归。苏格拉底经常就道德或其他主题与他人展开对话,他的对话不是为赢得“修辞上的胜利”,而是引导对话者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检查。与之相似,哲学咨询的实质是对思想进行分析,以哲学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通过对话式引导和自我性剖析,使咨询者的思绪得到澄明,进而自主能动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并不相同,哲学咨询“正在介入传统上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领域”[2]。首先,两者的适用对象(“病人”)不同。心理咨询针对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群体,其对象具有针对性。而哲学咨询比心理咨询的受众广泛,哲学咨询的对象是能够进行正常推理与反思之人,即位于无理性与完全理性之间的“有界理性”群体,普通大众均可囊括于其中,健康之人也可以进行哲学咨询。其次,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方法(“处方”)不同。心理咨询以诊断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开放式对话、技术性方法和工具性方法,方法多样而成熟。[3]49哲学咨询则以哲学理论为基础,其“处方”是“苏格拉底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开放式对话、自我对话或文本对话,厘清咨询者之问题症结的逻辑机理,引导咨询者从问题回归自身,对自我进行反思。可见,哲学咨询几乎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咨询过程相对轻松、自由;再者,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作用(“药效”)不同。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是治病,咨询师主导咨询过程,对有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目标是使得咨询者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主要关注人生观、价值观等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的是无障碍的平等对话。[3]49哲学咨询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其一是消疑解惑,这一功能面向社会大众。哲学咨询是对人们心灵的关注,而困惑是心灵之中的矛盾信念,“人们不是为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为对某件事所持有的观念所困扰”[4]。在哲学咨询中,咨询师对受访者进行思想分析,本质是用逻辑的方法揭示矛盾信念并给以及时修正。其二是德性教化,这一功能针对受教育者。哲学咨询建立在咨访双方相互尊重的对话之上,“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5]12。因此,哲学咨询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不仅有利于解决德性意识缺失问题,而且可以作为学生探索真理的有效方法。
因为两个独特的价值功能,哲学咨询作为新生的咨询方式异军突起。哲学咨询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分析就是治疗。事实上,信念冲突不仅是人们痛苦的主要根源,也是德性意识缺失的重要诱因,二者有相同的逻辑机理。德性意识缺失必然伴随着道德选择的混沌与疑惑,哲学咨询的德性教化即是面向学生的答疑解惑。所以,对哲学咨询的德性教化功能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二、德性教化:哲学咨询的本源意义
哲学咨询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和理论支持,古希腊哲学即是哲学咨询的本源。“从苏格拉底和智者运动开始,人成了哲学思考的聚焦点。不过,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的着眼点不同,德性而非人的个体性自由才是人之为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所思考的是‘德性’的形而上学,而非‘自然的’形而上学。”[6]苏格拉底非常重视对道德的探讨,他认为人们需要美德的知识来解决某些实际的道德问题,在他看来,德性既是个人完善灵魂的体现,也是一切利于城邦的美好事物的源泉。
苏格拉底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的方法就是对话,这是一种通过问题化来寻求知识的方法论探索,是探寻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因而苏格拉底总是在对话中不断质疑,使得对话者不断修正自己关于美德的定义,进而揭示对方信念系统中的矛盾,使其最终放弃原本持有的观点,承认自己处于无知状态。苏格拉底式对话并非漫无目的的闲谈,其所遵循的逻辑模式充满智慧。在这种对话中,研究概念定义的过程即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尽管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创立逻辑学,他本人却深谙论证的技术,能够通过盘问动摇对话者的不利信念,引导对方深入探讨,协助他们做出道德上的改善。苏格拉底将自己进行德性教化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这也是哲学咨询的“苏格拉底方法”的根源。
而自逻辑学创立之后,德性教化的方法更加成熟。与苏格拉底向个体传授德性、坚守“认识你自己”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论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相关,他关注的是对公民的教化。与柏拉图所描绘的哲学王蓝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诉诸普通人的理性。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做出选择的品质,万事万物都有适合自我的德性,而人的德性总与政治生活密切相连。人是特殊的个体,只有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德性,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均是以德性为目的并且依靠德性而生活的德性之人。如果公民抛弃德性生活,不幸沦为职务的附属品,城邦会由伦理共同体蜕变为利益共同体。[7]人的德性与“逻各斯”相通,逻各斯推动人们自由地进行选择,并超越给定、趋近至善。同时,逻各斯驱使人们从个体走向结合,从而形成共同体,而共同体是德性的社会性体现,人的德性与城邦的德性内在合一。真正的政治家必须系统研究德性,而真正的城邦又必须以促进善德为目的,公民支持好的城邦必须要有德性知识,反之公民的德性教化又要在好的城邦中才能实现。逻各斯作为诸多德性的联接点,是公民和城邦的德性建设的中心环节。与逻各斯相关的技艺不仅是直接民主和希腊古代文明发展的契机,也是公民德性教化的手段。
由上可见,自欧洲哲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德性教化即是哲学的重要目标与作用之一。古希腊哲学坚持人的德性至上,将人的高贵德性作为最高价值,因而十分重视德性的培养,对话、论辩与修辞都是对人们进行身心训练的手段。透过历史维度的分析也可以明确,哲学咨询主要采用的“苏格拉底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都源起于古希腊。
三、德性教化的逻辑机理
哲学咨询针对的问题现象是认识上的困惑与德性意识的缺失,两者都源于主体认知或信念的悖谬。哲学咨询作为思想分析技术,其实质是通过对话,运用逻辑分析发现矛盾、揭示矛盾,最终达到清理矛盾、重建信念的目标。
在苏格拉底参与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较短的对话展示对话者如何被逐渐引向对某些他用以指导自己生活的原理发生疑问。苏格拉底询问对话者某些美德的定义,……对话者自信地用一个普遍的定义来回答。苏格拉底使他确信这一尝试的定义会导致与对话者有关所探讨的美德的其他基本信念相冲突的结果”[8]。对话者认识到自身信念的冲突,进而放弃这一定义以维持其他信念,这一过程反复出现,直至对话者承认自己无知。在交流中,苏格拉底总是采用破坏式手段,谈话总是结束于对话者的迷茫之中,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毁对方原有的信念,而是为了补充和完善其内心所持有的观念,破坏是为了激起对话者的思索。正如Rebecca Bensen Cain所言:“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理性对话与论证,教化是使个体哲学地自我意识的治疗过程,也就是说,个体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无知和心理或道德上的不一致性。”[9]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相应,尼尔森将其进行了扩展,将哲学咨询的方法界定为“苏格拉底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质疑、揭露无知;
2.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3.从实例推理到普遍假设;
4.对概念的有计划的研究;
5.研究概念的定义等等;
6.让人们做哲学。[1]31
苏格拉底方法是解构与重构并举的询问方法。在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方法首先基于哲学原理,提供一条非经验的纯粹思考路径。与古老的经验生活相对,咨询师训练个体哲学化、艺术化生活,哲学咨询在此的角色是哲学教育。通过批评性的哲学视角,咨询师尝试去检验关系、意义与启示等范畴,原来无争议的事实变得值得怀疑,有意将咨询者置于不稳定状态,迫使其与困境相通。由此可知,苏格拉底方法的开端是一种解构向度。但是,主体的信念系统具有稳定性,咨询师之所以能够促使对话者的信念发生动摇和转移,根源在于咨询者心灵中的不同信念之间存在矛盾。
内容摘要: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哲学咨询;苏格拉底方法;思想分析;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人们信念系统中的矛盾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由符合直觉的不同原则相互结合导致的矛盾,即从明显合理的前提和严格地精确论证,却推得相信p与相信p的否定同时成立。例如以下三个原则:
(1)如果主体相信一个命题p,那么也应相信其逻辑后乘q。
(2)主体不会相信一组矛盾,因为人们不会把一组矛盾作为信念。
(3)主体自然地接受概率大于某个临界值的信念。
如果这三个原则成立,它们的合取可以构建出悖论,“彩票悖论”就是一个著名的范例。同理,声名狼藉的“说谎者悖论”可以同时断定p,也断定非p。第二种是主体通过经验归纳得到的置信矛盾,即主体相信p,也相信非p,说明人们可能同时相信被不同领域的经验所支持的信念,而且这种信念矛盾没有被发现。这种矛盾信念在主体的心灵中大量存在,如果将第一种的悖论作广义理解,置信矛盾可归属于其中。第三种也是主体的心灵隐性接受的矛盾,即主体相信一个命题p,也相信p可蕴涵q,却同时相信非q。这种隐性矛盾在人们的信念中也较为普遍,说明人们可能会同时拥有后来被证明逻辑不一致的思想。第四种是主体无意识得将矛盾作为相信的对象,这是理性程度极低的主体可能产生的矛盾信念,即相信p与其否定同时成立。
与解构相对,苏格拉底方法的重心是对咨询者的信念体系给以重构。“逻辑分析方法”正是要揭示对话者信念系统中的矛盾,因为人们的言语行动、意识行动与客观实践行动总是相互作用,信念冲突是认知困惑、美德缺失与选择谬误的根源。对矛盾信念的分析是苏格拉底方法的质疑进程与创造进程转换的媒介,在揭示出信念矛盾之后,咨询师由破坏咨询者的旧观念转向重建对方的新认知,对话者也逐渐克服原来的不稳定思绪开始走向“新生”。在消解矛盾、重建信念这一阶段中,哲学咨询基于哲学的生活体验,扮演着哲学顾问的角色。
四、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因为哲学咨询区别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哲学咨询在不同的对话场合发挥的作用迥异。在社会中,哲学咨询可以作为咨询服务,发挥答疑解惑与心理疏导功能,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其提供分析与治疗的“良药”。在学校中,哲学咨询可化身为教育哲学,充当学生的哲学向导,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声称自己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检验和质问人们怎样最好地生活。[10]同样的,理性面对生活本身也是社会性哲学咨询的宗旨,而这一理念投射在德性教化上,即是保障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对德育的高要求与现实中德育的低实效相悖的境况,道德教育必须寻求更加适当的方法,而哲学咨询式的教育模式满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诉求。当代学生都是普通理性群体,可以与教师展开真诚、独立、平等的对话。在哲学咨询模式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有。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5]8。正如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反思中寻得结论,哲学咨询力求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教化转为自主地学习,从内心深处消解矛盾认知,去伪存真。因而,“‘苏格拉底方法’不是讲授哲学的艺术,而是讲授如何做哲学的艺术;也不是关于讲授哲学家的艺术,而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的艺术。”[1]哲学咨询中的师生对话是教师在向学生传达如何独立地理性思考。师生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以教师主持、班级讨论的方式展开。通过交谈,教师分析出学生偏离行为的思想根源所在,劝诫学生扭转错误认知,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教学模式的咨询进程中,教师作为提问者,其话语总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并根据发言内容适时适当提问,引导咨询的走向。所以,哲学咨询就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反思促使认识不断深化,力求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觉醒或顿悟。教师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规律,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并给以疏导,而学生从反思中看清疑惑的本质,使困惑得到消解。可见,“思想分析领域还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分析师的解惑不是在‘治疗’(cure),而是在‘关怀’(care),他们的工作是‘人文关怀’。如同基因修复技术一样,思想分析技术是对有问题的思想的修复,因而可以称为‘认知修复技术’或‘信念修复技术’”[11]。在哲学咨询中,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我剖析疑惑,学生反思后的言论不需要理论化、系统化,只要疑惑得到消解即可。教师可以在咨询之后运用理论知识对咨询过程进行梳理,不断丰富自己的智力库,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可见,哲学咨询也是“教学相长”的范例。
综合而言,哲学咨询的实质是自我对自我的思想分析,学院式的哲学咨询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哲学咨询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自身思考的过程。个体产生疑惑、言行悖于伦理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某一对象本身的理解偏差,个体的认知谬误对行动产生错误导向。通过哲学咨询,教师协助学生澄清思想偏差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德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生理的我”出发,通过“心理的我”的机能,认识“社会的我”的职责。哲学咨询引领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使其基于美德的本性反思自我道德的履行问题,将自我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自觉培养道德责任感。因此,哲学咨询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J].杨征源,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0-35.
[2]潘天群.哲学践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9.
[3]卫春梅.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异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6-51.
[4]Lou Marinoff. Philosophical Practice[M].Academic Press, 2002.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6]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7.
[7]黄显中.公正德性论——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6.
[8]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M].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7.
[9]Rebecca Bensen Cain. The Socratic Method: Plato's Use of Philosophical Drama[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7: 12.
[10]Sandra Peterson. Socrates and Philosophy in the Dialogues of Plat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Half-title.
[11]潘天群.逻辑学视域中的思想分析技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