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67次
  • 评分4
  • 65
  • 0

练玉娟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 “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笔者通过听课、调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①学生不愿意作答。②学生的回答跟教师的预期答案相去甚远。③学生对提问百思难答等。究竟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存在什么问题,使学生产生这些不和谐的反应?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

有效提问,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有效提问是针对无效和低效提问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其背后蕴涵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②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③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问题。

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 围绕三点 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只有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Photoshop色彩调整”这节课中,学习“如何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色调”时,教师是这样设问的:(1)色阶图(如图1)中的直方图与图像色调有什么关系?

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图

像?(2)正常曝光图片的直方图是什么样的?(3)三个游标各代表什么?如何移动才能产生想要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设置,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实际操作,很快就学会了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的色彩。

2. 情境矛盾 启发思索

启发性问题有两种常见的操作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课件或实例演示,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后,再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Flash图层”时,先让学生操作动画实例“打印机(如图2)”,观察“打印机”的源文件——时间轴结构图(如图3)和动画效果,再向学生提问:①你是怎么理解“图层”的?②你觉得图层有什么作用?③图层的四种状态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这样,提供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矛盾,引发思索。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例如,在Flash中学习如何复制图层时,因为学生有复制文件或复制对象的经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先去尝试一下复制图层。学生操作不成功时,教师趁机让学生思考:Flash中的图层是有时间轴的,能不能直接执行“编辑—复制”的操作?如果复制成功了,应该粘贴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如何复制图层。

3. 分层设置 循序渐进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例如,学习“利用蒙版合成图像”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渐变工具’的选项,可以让图像的一边跟背景融合”。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掌握了设置渐变颜色为“黑—白” 渐变的方法。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想让图像的两边都与背景融合,应该如何实现呢?学生又积极地思考并尝试起来,有的说把“渐变工具”的渐变颜色设置为“黑—白—黑” 渐变,有的说先把原来的蒙版合并,再增加一个蒙版,把图像的另一边与背景融合。这样,就会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并一一解决,达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4. 问题综合 巩固所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但前后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要考虑到综合性。例如,在学生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后,为了巩固所学,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运用两种动画类型制作的综合作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两种动画类型的异同,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恰当地选择使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1. 抛弃封闭式问题

教师必须抛弃封闭式提问。当我们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如果学生回答“不能”,那我们就失去考查这个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回答“能”,我们仍然必须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既然一个问题即可表述清晰,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呢?所以,教师必须停止使用由“你知道”、“你能告诉我” 或者“你不认为”等词开头的问题。

2. 动作词汇,核心问题的必备

能表明认知操作的有效问题就是核心问题。表示认知操作的动作词汇有“回忆”、“观察”、“比较”等。如果你希望学生去观察,可以这样提问:“关于_________,你观察或注意到什么?”如果你希望学生去回忆,可以这样提问:“你想起来哪些有关_________的事?”

例如,学习“引导层动画”,如果提问“引导层动画是什么”,而学生告诉教师正确的定义,那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显而易见,还没有。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概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引导层动画实例,从中找出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如果我们把初始问题改成“请告诉我引导层动画有什么特点”,那么,我们离教学目标的意图就更近一步。可是问题仍然没有包含明确的思维操作,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如果把问题表述为“这个引导层动画实例,你观察或注意到它有什么特点”,便包括了动作词汇代表的思维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这项思维操作生成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回答。

3. 后续提问,带出思考的美妙之处

后续提问通常出现在核心问题的一问一答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馈,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后续问题有:(1)重新聚焦问题。用来调整学生的答案,使之符合核心问题的要求。例如,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如果学生回答“图层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这时,教师必须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是时间轴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而老师需要你回答的是图层的概念,是观察了‘打印机’实例后,你对图层的理解”。(2)解释性问题。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例如,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学生回答“图层像一张张透明的纸,可以在上面绘画或写字等,多个图层叠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或动画”。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解释性问题“你描述一下图层与透明的纸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把图层与透明的纸的相似点表述出来,比如都是透明的、独立的、有序的,学生对图层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也明白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后续问题还有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带出学生思考的美妙之处,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操作更有效。

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回答得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教师主导,启发思考

学生不会回答或者应答反向而行,教师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加问题,巧妙铺垫,帮助其理顺思路;或者迂回设问,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得到启发再触及正题。例如,学习“引导层动画”时,教师提问:“观察一下,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各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不会回答,有些学生回答运动对象是飞机,引导路径是曲线。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说这些不是它们最主要的特点,教师应该设置阶梯状的铺垫性问题,如“运动层的动画类型是动作补间还是形状补间”、“运动补间动画要求运动对象是组合的还是分离的图形状态”、“大家再对比一下,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铺垫性问题,学生就会知道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是组合图形或元件,而引导路径是分离的图形状态,从而深刻地掌握了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要点。

3. 思考和补充时间不可少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如果较难的问题,要留足集体讨论的时间。另外,学生回答后,也要留足补充时间,应习惯追问:“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观点吗?”这样,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全面,回答更加完善。

4. 表述清晰,多点鼓励

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中心明确。问题中有引导学生回答的思维操作词语,如“你‘回忆’或‘想起’它们有什么表现效果”或“如何区分这两种动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走近学生,如果学生不自信、紧张,或者在回答过程中说错或一时想不出来,教师都应给学生积极的激励和启发,消除学生的顾虑,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自然地摆脱困境。

5. 应对回答,以促进思考为导向

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除了要考虑其他学生的观点外,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通过后续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这些问题探究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裁定或一味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要继续倾听学生的回答,通过一些后续提问去探究学生的见解,去理解学生是如何形成错误想法的。例如,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图层的作用,教师提问:“两个做不同运动的小球能不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有些学生坚持说可以并进行了尝试,这时教师可进行后续提问:“一个小球向左运动,一个小球向右运动,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吗?”学生经过思考并尝试后,发现一个图层是不能完成两个小球做不同运动的,但两个小球做相同运动在一个图层还是能完成的。学生通过尝试去验证他们的观点,发现无法成功,再用自己的实际操作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对图层的特点和作用会理解得更深。

在为期两轮的行动研究中,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调查、访谈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证明本研究中提出的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在后续提问的设计和教师的反馈方式等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和完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Marylou Dantonio,Paul 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潘巧明.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2).

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信息技术课,2009(5).

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2004 (9).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9.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