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正文

基于人文素质理念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探究

  • 投稿荟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90次
  • 评分4
  • 90
  • 0

迟永辉

摘要:科学的高度分化与各学科的高度综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共同发展。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教育、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教育训练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中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从田径运动训练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人文素质理念下实施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田径运动训练;高校;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5

前言

田径是一项历史久远的体育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支柱项目,其他各类运动项目都是由田径运动项目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以说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的起源与基石,作为最为古老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必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体育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运动训练方法、竞技价值、健身价值方面,而甚少关注田径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科的专业化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田径运动人才也必须实现全方位发展,除了掌握田径运动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多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性素质[1]。

1田径运动训练中的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个体对自身尊严、价值、权益、需求、理想的思考与追求,也是个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原始的身体活动就不会得到升华和提高,竞技运动也就更无从谈起。人文素质强调个体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将人文素质理念用于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实际上就是要求突破过去以训练为手段,对个体进行单纯生物学改造的体育教育观念,其认为田径运动训练应当结合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将训练过程作为育人的过程,既“育体”,又“育心”。人文素质理念下的田径运动训练,能够塑造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意识,磨炼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2]。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理念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其会尽可能地满足每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身心需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2人文素质理念下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2.1训练体系单一

在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口号后,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改革,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传统训练模式的长期影响下,田径运动训练改革的进展也较为缓慢,出现了改革实践远远落后于改革理论的现象[3]。目前,多数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都还是以竞技训练为主,训练侧重于项目自身的分类,对运动员身心需求的关注则较为缺乏。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为运动水平、运动技能的提升,忽视了运动员情感、能力的发展。

2.2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的单一与落后,必然会制约训练内容,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训练体系未变革,就难以从源头改变,从而使新的训练方法流于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训练方法无异,缺乏科学性。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仍遵循“队员绝对服从教练员,行动要统一”的传统原则,训练方法方面虽然引入了新的训练模式,却仍未对运动员的自主发展需求引起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只是一个纯粹的信息吸收者和口令执行者。在这种训练模式下,不但无法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会影响教练员的创新思维,最终让田径运动训练变为一项枯燥、死板的机械操练。

2.3训练评价过于注重运动成绩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评估该校体育水平、运动员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往往会加强运动员的技能及身体素质训练,只关注运动竞赛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与提升。总体来看,目前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评价还不够人性化,对运动员的评估不够全面,这样除了会削弱一些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外,还会对“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开展、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3人文素质理念下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模式分析

3.1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下,既有的体育教育训练体系已明显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训练体系,以指导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也必须切合“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思想,而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科学教育模式,所以高校田径运动应当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新的教育训练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思想,在训练中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训练内容要遵循个体差异来设置,同时还要增加运动员自主选择的训练内容。

3.2关注运动员的各方面发展情况

一直以来,高校田径运动训练都简单地将比赛成绩作为评价训练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评价方式的片面性,必然难以促使运动员实现全面发展。为此,要实现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就应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评价主体从过去的教练员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过去的“只看成绩”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评估。另外,在评价过程中也要重视个体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努力程度等,增加对运动员创造性、独立性等能力的评估。

3.3重视田径运动员的主体作用

真正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应当是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要求,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免受不良社会因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性体”[4]。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意识、习惯、态度及运动能力。在训练方法方面,应当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突破传统训练方法的思维局限,除了要考虑到怎样教会运动员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升技能水平,更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3.4注重教练员人文素养的提升

要提高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练员队伍,其是顺利开展人文教育的根本前提。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接触最为频繁,其人文素养会通过自身言行传达给运动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运动员的思想、行为。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练员在科研和教学训练方面的专业素质都较高,但长期以来受“重技能、轻人文”体育教育理念的感染,不少教练员都未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教育引起重视,所以要真正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广大的体育教练员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所以要提高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先提升教练员的人文素养[5]。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内容,其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在学习、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精神品质,以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春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田径项目边缘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92-393.

[2]张秀玲.高校体育田径课外训练的对策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31):177-177.

[3]李长沙,廖金林.田径比赛的体育展示及意义阐释[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5):82-84.

[4]李骥,郭金荣.情感教学对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田径课教学的影响[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1,(6):109.

[5]孙克诚.我国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及选择探析[J].赤子,2013,(11):91-91.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11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