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刚 Duan Xiaogang
从具象到抽象,可以说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它是人类寻求自由、真实、纯粹与精神的视觉表征。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具象和抽象艺术的理解,对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学术研究的高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让绘画语音“艺术化”
由于多年教学上的弊端,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照抄对象,自身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掉,容易被客观物象所牵制,产生的结果就是画面缺少个性和情感。在现实自然中,大到山峦的起伏,小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充满了抽象的形态,甚至可以说抽象无处不在,它和具象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是高度和谐统一的。一件好的绘画作品是精神的产物,它应该能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还要呈现出特定时代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元代画家倪瓒就认为绘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近代齐白石更有“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到了现代,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则出现了抽象的“实验水墨”。这要求我们在主观上摆脱程式化概念化的叙事模式,强调关注自己的视觉感受,真正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去寻找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并通过这种用心的体悟和大量的实践,从中寻找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构建自己的画面系统,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画面转化的途径
面对自然的写生是造型基础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形式的训练应该是基础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它有自身的规律。抽象与具象的训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绘画的目的应该不只是“应物象形”,而要透过真实外观的再现,掌握规律,去发现抽象结构如何合乎形式美的规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加以理解消化,“艺术”地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耍以培养对物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为目的,这些是要实现转化的“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其中主观感受在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来源于客观物象,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画面。
1.画面转化的理念
艺术作品的创造是要遵循着一定的法则的,要依照其特定的语言规范和规律,而艺术创造法则中的语言规范和表现规律的遵循和更新,是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即要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艺术作品带有抽象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感觉去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艺术品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通过它的形式将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我们认知。我们经常讲的绘画写生容易被客观物象所束缚就是拘泥于形体本身以及自然光线形成的明暗,只有主观地去转换,去抽离,才能把绘画技巧上升为艺术语言。例如印象派所探索的是光的规律,被描绘的对象在画面中被概括为一些笔触和色点,造成了有节奏的视觉震动,从而保证了视觉上的统一。野兽派的作品是由抽象的色块和简洁的线条所组成,它简化概括的是色彩,它提供色彩的抽象因素。立体派则是将具体物象解析概括成长方、正方、三角和各种不规则的、抽象的形,经过主观的重组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绘画空间,它提供了造型的抽象因素。毕加索曾说:“立体主义的艺术旨在处理形象。形象处理得当,就有生命。”形象重组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命脉。如果说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是在绘画语言上进行抽象,那么表现派所提供的是具体主题中的精神抽象因素。而之后出现的抽象派则彻底放弃了模拟自然的艺术形式,摆脱了现实的束缚。通过对几个画派的简单了解,我们会发现虽然它们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表现手法逐渐从具象、变形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志,但是共同之处都是主观运用了概括、简化的方法来达到抽象转化的目的。
2.减法的过程——简化是抽象画面的重要途径
使绘画技巧转化为艺术化的语言,最重要的方式非简化莫属。想要创造艺术化的自然就要摆脱掉照抄自然物的惰习,必须面对复杂的对象归纳、整合,从而简化。克莱夫·贝尔曾说:“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离出来。”有的学生之所以被动地照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会做模拟客观物象的“加法”,无论是形体还是画面的色彩,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简化。《易经》中说:“贲,无色也。”苟爽说:“极饰反素也。”这里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认为简化才是真正的美。所以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画家莫奈曾经说“自然界中没有线条,只有色块,彼此映衬着。”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将几何体写生练习放在学习绘画的最初阶段是有道理的,把复杂的事物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状是让绘画变得简单的秘诀。一个复杂的人体或一个自然景观,更是由无数的物体组成。我们在绘画过程中要思考的是这些形状的大小、比例、角度,以及相互穿插的关系,不仅仅考虑它是山或者是树,它们只是一些不同形状的组合。学会根据事物的形状去观察事物以后,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因为我们什么都可以画好,什么都一样对待,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因此,不存在我不能画或者不会画的事物,只有你会不会用正确的形状语言去观察和表达的事物。当然,不同画家的背景不同(文化修养、时代等)、追求不同,因此简化取舍的取向是不同的。卡瑟林和斯塔尔是将形简化,取其大势,舍弃琐碎的细节;马蒂斯和艾弗里的画面着重简化的是明暗,增强平面化与装饰性,他们认为画面平涂时色彩效果最强,过分强调立体感会使色彩的效果减弱;还有就是着重追求精神性而简化色彩,如画家严培明、基弗等。简化不是简单地画,它是要一个艺术家花费一生去不断追求才能获得的,它不仅需要敏感,还需要智慧。
3.点、线、面的抽象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任何“抽象”了的东西,都是一种已被我们所认知、概括的“存在”,同时,它又可以被我们的经验展示而产生现实的意义,绘画亦然。它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如点、线、面的切换转化,明和暗的交替重叠,物与像的空间整合等等。其中,点、线、面是一切艺术表现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常常作为艺术作品中的三要素集合出现在画面中,在作画时如何运好点、线、面这三要素是非常关键的。点是构成绘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在画面上集合之后可以呈现出聚散、疏密、强弱、对比效果,还会体现出一种节奏感、体量感,点的运动轨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是对线和面的补充,有助于调整和均衡画面,从而加强层次和节奏的变化。线是绘画艺术中最原始、最直接、最具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线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从视觉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物体的轮廓在特定角度被压缩的形。它是点移动的轨迹,线的不同形态和方向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在画面上线可以起到强调、分割和引导的作用,是画面的骨骼和框架。在形态构成中,是与点、面并列的基本要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线条可以以最简单、最概括的形式表现一切,不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画者的精神世界。英国理论家贝尔直接提出线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面,常常表现为各种图形的轮廓或称为“大色块”,也可以由很多点集合而成,面的形状、大小、色彩不同,传递给人的个性和感觉是会不同的。因此,熟练地掌握运用配置好这三要素也是能否使画面“艺术化”的关键和重点。
4.熟谙构成规律
黑白构成及画面中的黑、白、灰布局,是画面中最稳定的因素,是画家对画面整体黑白关系的主动控制和经营,是画面的骨架。一般意义的明暗关系往往是对自然的第一观感的倾向,是指物体在自然光线下,由于物体本身结构转折、起伏形成的明暗关系。而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不是自然光线作用后的效果,是要含有主体对于画面中黑白灰审美的概括、归纳和整合。正是这种概括才能打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界限,使画面形成坚固、协调的结构关系。这里的黑白构成应该是画者对画面主动的控制经营,从而形成画面的节奏、韵律以及聚散的关系。另外,在写生时很容易被客观对象的实际色彩关系所束缚,当将色彩本身的规律融进自己的绘画意识之中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利用色彩构成的原理,将色彩本身的规律运用到画面上。真正的画家永远不会被自然的东西所俘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色彩知识来组织构图及新的色彩关系。
5.遵从自己的“内心需要”
抽象画家罗斯科曾在书中这样写道“与过去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因为选择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良知是否负责,对于艺术家的良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在绘画的过程中,所有的对象都只不过是艺术表现的媒介而已,不是我们最终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写生的目的是要借这个媒介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某种认知和内心的状态,这是一个由表现客体的真实逐渐过渡到表现内心真实的过程。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个人内在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艺术品的题材本身并不能提供一个表现自身的形象。一个艺术家不能依赖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形象去表现自己特殊的经验,他必须亲自用自己的综合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形象”。
三、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艺术贵在单纯,拘泥于琐碎的细节表现的画家永远也不能成为伟大的画家。如果你想成为你心目中的大师,你就必须从大师的开始处开始,而不是从结束的形式处开始。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看到大师最光辉的终点,而忘却了整个走向光辉终点的历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误解。当看到大师的一挥而就,我们往往会认为绘画就应该这样,而不去审视或不能审视他们隐藏了或简单化了的部分,而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基础”。从绘画技巧转化到艺术语言,可以说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也是艺术的方向和进步,是真正画家本质里必然的理念,其中包含的艺术内涵太丰富。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将情感转化成可见的形式。它运用一种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知觉的东西。
段晓刚: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讲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