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59次
  • 评分4
  • 13
  • 0

毛冰霜

【摘要】笔者从文人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与绘画技法的关系入手,探讨南方山水画艺术风格及审美趣味。而董、巨作为南方山水画之代表对后世文人画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南方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南方山水画“道”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南方山水画;道与艺;融合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贯穿整个山水画的脉络来看,“游于艺”的本身并不是绘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志于道”的一种绘画形式,或者说不过是在通往“道”的途中,用来缓解疲惫的身心,调节焦虑情绪的精神驿站,儒家对于“艺”的要求最终是要为“道”服务的。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可知,在艺术创作中,“寓意于物”是把心意寄托于事物中,顺着白然心意去创作;“留意于物”则把心意停留于事物中,特意怀着某种意图去创作,即使画得再好,也不足以为乐。这正是道家之自然而然的艺术思想的体现。绘画艺术正是足以愉悦人心而不会使人心转移。若是游于艺内就会为人情世故所役。只有游于艺外也就是所谓的“志于道”物来欣然接受,物去亦不留恋,真正做到“寓情于物”才能将外在自然和内在本性与情感之真相互融合,最终领会山水画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美感意境。

一、五代南方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南北方在地质和气候上存在较大差异。南方之地烟波浩渺,林木葱郁,景色十分清丽秀美,这种地域性的特色也正是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因而造就了一批以南方风景为特色的山水画家。而能代表南方山水画并且具有南方特色的山水画,应该是南唐。南唐的君臣皆为文学和艺术上的高手,所以,南唐绘画,花鸟、人物、山水皆达到极高的成就。“董源……事南唐为后苑副使,善画山水”,董源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李中主曾请他主笔画《赏雪图》中的雪竹寒林部分。所谓南方山水画,一般是以董源山水画的风格为典范。如画江南山脉,平淡天真,淡墨轻岚,气象温润,景色秀美;山石轮廓均皴法用笔;林梢出没,杂树灌木丛生;多低矮山丘,州汀掩映。这与北方山水画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董源用纯朴的墨线来做皴,给人以圆浑的感觉,其绘画中所运用的墨线足以表现江南温润而蕴藉的气象。也有柔性的线条和小点子,并掺杂干笔、破笔,达到互为变化。如《夏山图》,便是用这种方法描绘的。画中用点较多,画山不作奇峭之笔,且无刻意雕琢之习气,画中景物的墨色深浅都极其白然,表现出了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北苑水墨极类右丞,写江南真山,墨气苍郁,虽用笔似草草脱略,而岚光树色,活跃绢素。总的看来,其山水约可分为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淡幽深,山石做麻皮皴;一种着色者,皴文甚少,用色甚淡。释巨然、刘道士,皆传其衣钵,而米氏落伽之手法,实际有此脱胎。而得董之正传者,释巨然也。巨然少年多作矾头,到了老年渐趋于平淡。岚气清润,积墨幽深。他的《秋山问道圉》《万壑松风图》就有这种表现,而且给人以幽深的感觉。尽管董、巨是“淡墨轻岚为一体”,然而巨然的画风,仍具有自身的特色,正如米芾所说:“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他的《万壑松风图》正是代表他那明润而又有爽气的画风。直到北宋,董巨山水成为南派正传。到了元代,水墨画法大发展,董巨画法更为画坛所重视。明清及其后,其温润的画风特别投合儒雅之士的精神状态,实际上,董源所开创的南方山水,构图上以平面展开,用笔上圆润简朴、温和柔浑,笔墨清润淡雅,呈现出一派平淡幽深,苍茫浑厚之气,墨色也多变化,画面平淡天真,淡墨轻岚,温雅柔润的南方山水就此形成了。

二、南方山水画中“道”的体现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所以对宇宙万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讲到对“道”的观照。为了进行对“道”的观照,就应该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都洗涤干净,使自己得到一个空明的心境,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的命题。这个命题在宗炳那里称作“澄怀观道”,宗炳所把握的真山真水,是质有而趣灵的,其绘画与其胸中之灵融为一体。宗炳所要把握以作其精神安顿的是神,他所说的神,即庄子之所谓道,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也就是“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五代时期文学艺术在南方较为兴盛,但随着朝代的更换,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山水、自然风光秀美之地便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栖息之地,山水不仅是画家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文人画家尊“道”的价值观念的结果,文人无法行“道”,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因而需通过山峦与流水来表达当时的心境。而董巨画风本身“平淡”的韵味符合他们表现隐逸淡泊心态与对现实实现超越的目的。在五代,王维的山水画对当时画坛已产生很深的影响,他的水墨山水画同样超脱了世俗、人与自然契合的境界。正是在此种淡泊的韵味中,王维置身于自足、素朴而又逍遥的纯粹世界。而董源的绘画情趣亦是如此。如董源后人已指出其“水墨类王维”,这是他的白出胸臆;而着色如李思训,这是他的投时所好。这说明了五代南方山水画风格都是在继承唐人水墨画上的发展,也说明了水墨能表现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很适合表现他们那种超越心灵,托山水竹木之绘画,以寄托其对自然景物慕恋的心境,董源正是将这种审美观念及美感情趣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中。

三、南方山水画道与艺的融合

绘画作为画家情感认知及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也是.鼠.鼠相关的。魏晋山水画的盛行是魏晋文人主体自由觉悟所致,盛唐山水画的金碧辉煌与盛唐文人心态相关。他们的山水画在某种程度上看做是理想主义的“游观山水”,表面看来似乎是以写实为目的,但事实上常被赋予近乎人格化的独立性和合理性。因此,画家与物像的关系游移于“物我”、“客主”之间。人们各种被现实阻碍的需求都能在这种意象性世界里得到满足。而且艺术内容与现实的美还能使活动主体的心灵得到洗涤、净化和升华,因而是人们平衡身心、缓解焦虑的一个重要手段。诚如李戏鱼先生所说:“山水画备受文人推崇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二元思维、中国文人外儒内道的思想倾向和山水画能够表现浩淼阔大的宇宙之全。”徐复观先生认为:“山水画是庄学精神不期而然的归结地,因为山水在艺术上的自觉,较之在人身上所引起的艺术上的自觉,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而言,实更为当行本色。”李可染先生认为:“山水画能满足失意文人平衡身心的心理需要。”姜澄清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儒道禅等思想体系中都有乐山乐水的倾向,山水画不仅在思想方式上迎合了古代文人的崇儒、尚道、好禅的心理需要,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将他们引向了山水自然的真实环境,使他们能够“将小我包容在大我之中,将心与物的界限打破并浑然融而为一”。总之,山水画作为文人画家平衡身心、建构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山水林泉的自然、清静和生机意趣也是文人画家不懈追求的目标。山水画的实质就是表现出面家心理上的“山水”,它是画家主观的、内心真实的心态,也是境界的映射与象征。五代画家董源就是一位将道和艺融合的画家,其画颇得南宗画空灵淡远的意味,多画南方山水风貌,如其名作《龙宿郊民图》。从其画面可以看出,技法上皴法用笔,大开大合,线条秀美,给人以烟峦出没、云雾显晦之趣。董源的画可以说是气化哲学的衍生物,没有气化哲学,就没有董源的画风。董源较擅长“烟景”所重即在气,将气象浑沦的境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给人以空阔韶秀之态。其画以道和禅的审美情趣为宗,这也正是后世文人画的楷模典范。

参考文献:

[1]王新伟心灵的象征[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2]朱艮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上)[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毛冰霜.江西服装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