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经验与启迪——2014年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观后

  • 投稿老妖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37次
  • 评分4
  • 34
  • 0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作者简介:钱初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邮编:200241。

2014年10月14日至17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中小学生获得美术素养,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汇聚沈阳,参加“2014年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小学组展示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9节美术课,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有8节(42.10%),“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有6节(31.57%),“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有5节(26.31%)。与历届活动相比,本届活动现场展示的小学美术课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凸显学校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

本次活动中,小学组的展示课回归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凸显了美术给予学生独特经验与理解的功能。 参加展示课的美术教师均注重美术语言的讲解。无论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或“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还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美术教师们都将该课中所涉及的美术语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逐一列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课上学到的美术语言进行创作,评价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从认识美术语言的层面开始逐渐达到理解与应用的层面。这样的凸显学校美术教育独特作用的美术课,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独特贡献。

在这次活动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型明显增多,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例如,在《我们即将毕业——看画展》一课中,于宏老师引导学生在观众、导览员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学习从主题、色彩、造型、构图、文化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美术作品,使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美术语言欣赏与评述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图1)在《着衣母婴卧像》一课中,汪秀华老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教学活动,她灵活运用各种图像资料,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体验等方法,从内容、形式、创作背景等多角度欣赏与评述亨利-摩尔的作品,提高了欣赏现代雕塑的能力,获得了从其他来源无法学到的经验,并通过这种经验发现感觉的多桦性和广阔性。

二、蕴含智慧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参加现场展示的美术教师们采用情境创设、讨论与探究、任务驱动、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层面。他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使意象实体化,并有效表达情感与思想。

例如,在《大师画我也画》一课中,卢晓丹老师运用人像组合的实验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毕加索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人物,用新学到的表现方法创作人像作品。(图2)在《泥塑—一千人千面》一课中,董东升老师没有使用PPT与视频,而是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将“小泥巴”的梦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表现时间,引导学生塑造具有个性的人面头像。(图3)在《卡通——动起来的漫画》一课中,陈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夸张与拟人的表现手法,将生活用品创作成卡通形象,并添加情节和场景,最后将各组学生创作的作品合成一本故事书。在《小小食品店》一课中,范朝飞老师创设了“彩云之南美食馆”情境,并提出了有客人来美食馆订餐的任务,这种任务驱动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揉、压、捏、搓、扭的技法,用彩泥创作出各式各样的“食品”。在《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一课中,熊亚琼老师用大幅印刷的壁画,创设了敦煌壁画的情境,营造出壁画艺术的氛围。(图4)她在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壁画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复壁画的任务,学生现场体验修复工作,激发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广泛性与多元化

本次活动中,多元与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一个亮点。参加展示课的美术教师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既有静态的图片,也有动态的录像,尤其是运用动画手法剖析美术作品的视频,可以自如地分解、组合、局部放大或缩小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分析与理解美术作品提供了帮助。而平板电脑的首次运用,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与学习过程搬上大屏幕。

数字画板的运用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在《“水墨”园林》一课中,陆稼沐老师指导学生用数字画板进行“水墨”园林的创作。学生们在了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墨画的视觉语言,运用数字化的“水墨”技法(如提炼、取舍等)进行创作,增强了创作的自信,体验了创作的成就感,同时提升了视觉素养与媒体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美术教师们大量使用了手工制作的教具。这些设计巧妙、形式新颖生动的教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美术语言、掌握美术技能以及理解美术作品,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老厂房新变化》一课中,许佳君老师用手工自制的精美教具,创设了老厂房的情境,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各种材料,采用拼贴、组合等方式装饰老厂房模型(图5);学生在体验设计的乐趣的同时,体会到工业遗迹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初步形成了设计意识。在《美丽的色彩》一课中,马上老师制作了带有可转动指针的色相环教具。通过色相环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类似色与对比色的概念,为接下去的类1以色同心圆与对比色同心圆的绘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美术素养

从课程的第五个层面——学生经验的课程(前四个层面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来看,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美术素养。在每节课后,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即询问学生“在这节美术课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反映:学到了看美术作品时对主题、色彩、造型、构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学到了同类色与对比色的知识;学到了装饰建筑墙面的方法;原来看动漫作品时并不知道拟人化手法,现在学到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学到了将单幅漫画做成一本故事书的方法;学到了用模具来造型的方法;学到了用泥塑造人像的方法;感受到敦煌壁画的美,学到了修补壁画时调色的方法;学到了合作交流的方法;等等。

由此可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达成每节课所制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每天送学生来上美术课的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的高钟贤副校长说:“我们的王凯校长非常支持这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学生享受到了全国最好的美术课。全校的美术教师都来观摩了,我也每节课必听。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大幅度地改进美术教学,以提高美术课的质量。”

五、今后的展望

2014年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展示活动迸发出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智慧,破解了美术课堂中知识建构、思维碰撞、能力培养与精神锻造的实践取向难题。为了将美术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也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项活动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发现,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预设过多、生成过少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进行教学展示时,美术教师往往担心学生表现不理想。其实,如果老师能更多地从学生是否获得美术素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话,教学效果将更好。《着衣母婴卧像》一课就凸显了生成特征,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学生从原来不会欣赏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的美,到学会欣赏现代雕塑作品的美,并感受到作品的内涵(母爱),发生了可贵的改变。(图6)

第二,在对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的深度理解方面下功夫。部分美术课还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设计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还有一些知识性错误的问题(如毕加索的作品是立体主义流派的作品,但一些教师却将这些作品讲解为抽象作品等)。今后,希望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驾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与美术教学过程的能力。

第三,衡量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应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美术素养,因此,建议增加“学生美术学习收获小问卷”,作为评选美术课的主要依据。

第四,加强美术教学研究,如展示同课异构的美术课或凸显实验特征的美术课,开展现场教学研讨,提高美术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发展。

总之,三年一届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美术课中有许多亮点,带给我们好多经验与启迪。观摩老师们的认真钻研、深入研讨,前几届得奖老师对选手的传帮带,地区团队的合作,幕后英雄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活动组织者的精心策划,活动承办者的悉心安排,这林林总总的人与事汇集在—起,形成了一股推动美术教育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这就是“2014年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的深远意义与独特贡献。最后,引用本次活动评委尹少淳先生对参赛老师的寄语来与同仁们共勉:“摒弃走场的美术课堂,追求走心的美术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