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如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歌唱是否有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什么是唱法,人们又该如何去演绎歌曲,这些问题仍是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讨论的重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歌唱最主要是要打动人的内心,通过声音传递情感。文章通过“唱法”一词入手,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探讨声乐学习中“科学”唱法的概念和优美唱法的定式,来说明唱法只是一种歌唱实践的归纳和综合,声乐的演唱仅仅纠结于“我的唱法是否纯正”其实是与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歌唱技巧固然十分的重要,但用自己真正的声音、真实的感情唱出歌曲更加重要。在歌唱中,除了发声的技巧以外,语言、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都在歌唱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唱法;声音;技巧;情感;歌曲演唱
如果是一位歌者,他应该可以体会到现在所谓的“唱法”最为看重的是“科学发声”,讲究系统化的学习和练习,根据唱法的不同提出更为细致的声音处理要求。除了不同音乐作品表现的方式不同,在不同唱法之间,不论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在声乐教学上还是有着各自的一套体系和方法。那唱法到底是什么?过分强调这样的“歌唱法则”,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反而禁锢歌唱者“自由”的演唱呢?笔者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立足音乐的本质,对声乐艺术中的唱法、声音、歌曲演唱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一、科学的唱法
唱法到底是什么,著名的音乐学家赵讽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唱法是由实践归纳来的,歌唱本身先于唱法存在,这就如同哲学上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对方法的归纳绝不可能是唯一的,而在歌唱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种声音)才叫美声,民族”。很显然,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人们不再把唱法作为一种归纳,而是将唱法作为一种定律和准则。
实际上,唱法是非常多元的,无法完全以某几种类型所归纳代表。就以歌唱中被认为最科学的美声为例,瓦格纳歌剧中的女高音显然就与其他时期的歌剧女高音在唱法上的要求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的话是,批评民间的所谓“草根”歌手,尤其是对“原生态”歌手在演唱民族民间歌曲时过度使用“白嗓”,声音直白,不经雕琢和处理,认为相比较现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这种“原生态”是“不科学”的发声。著名的音乐学家、当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起人之一田青先生在某次学术研讨会时说过一个耐人寻味的事例:在众多的原生态歌手中,不乏有很多歌手已经是古稀之年,有的牙齿都掉光了,但是依然可以自如地歌唱,声音与小伙子一样,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而另外一个事实是,国外的多名著名歌唱家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复当年了,不得不通过电脑将声音的音高进行调整,甚至推出歌坛。回过头来看,我们又有什么立场去批评或判断哪种唱法是科学的,哪种又是不科学的呢?也许正是有着和笔者同样的思考,致使每一届电视歌手大奖赛都有着田青先生为传播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而坚坐在评委席上的身影。
所以,唱法是一种歌唱实践的归纳和综合,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更不能说哪种唱法是科学,哪种唱法是不科学的。
二、优美的声音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发现不少初学者存在压喉的现象。压喉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盲目追求浑厚的音色,而压迫自己的声带发声。有一点可以在声乐教育队伍中达成共识的是,学生一旦压喉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加以纠正才能稍见成效。类似情况在民族唱法的初学者身上也能找到,学生通过各种声音训练来达到几乎一样的尖圆透亮的音色,某种程度造就了现在所谓“千人一声”的脸谱式歌唱。究其原因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生对于声音的认识过于狭隘,认定某种声音是优美的,自己应该学习这种声音。
其实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人们的声音是由声带的先天条件而决定的,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音色。在学习声乐的最开始,初学者往往会观赏和模仿歌唱家的演唱,把某些歌唱家或者自己声乐老师的音色当做学习声乐过程中追求的优美声音的标准,在初学阶段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模仿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可是,如果这个对声音的标准成为歌唱中唯一的、不变的标准,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那就很有问题了。因为,个性和特点是艺术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的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曾经写过一本名为《人的音乐性》的著作。他对非洲地区音乐活动进行的调查与欧洲音乐联系和对比,认为人都是具有音乐性的。在现代的社会中,个体人的音乐性会受到社会的干扰。大多数人的音乐性会主导个体人的音乐性,从而在对音乐的认识上有了哪些音乐是好的,哪些音乐是不好的倾向,所谓的审美标准也就此产生。中国的传统音乐也一度被外国音乐家认为是“扼住喉咙发出的声音”。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发现了更多的音乐种类。音乐学家开始意识到音乐没有先进、落后和科学与否。所谓的好与坏都是人的社会性赋予的。
笔者之所以提出《人的音乐性》一书是因为有感于歌唱也处于类似的状态。人们追求的声音,是经过大众审美肯定的声音,是大众文化的代表。歌唱者过分地模仿和扭曲自己的先天歌唱条件,也是一种自身音乐性被社会化了的现象。尤其是传媒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随处可以听到音乐,正如汤亚汀在《城市音乐景观》中所表达的,随处可以听到的音乐使人们选择音乐的权利局限起来。各种场合的背景音乐、电台和媒体纷纷地推荐出音乐,告诉你应该听什么,我们就更会被传媒所左右。
三、歌曲演唱
在歌唱的发声技巧上很多学者和声乐教育家都已经发表相关的专题文章,在此就不多做叙述。在开发出自身声音条件的情况下,笔者谈谈对歌唱中语言、歌曲内容、情感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语言
歌唱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现实是,很多声乐学习者对于声音的追求与语言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好的声音但是吐字却存在不少问题。
以中国歌曲为例。依字行腔是中国传统歌唱和作曲的基础,应尚能在《以字行腔》一文中提到,我们的汉字是单音文字,它是由一个到四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字头、介母、字腹、字尾或归韵。也就是说,根据文字的不同,中文的发音有着多种的可能性:
由一个部分组成的字只有字腹,如“阿”、“依”。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字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1)字头加字腹,如“大”、“木”;(2)介母加字腹如“也”、“亚”;(3)字腹加字尾,如“音”、“安”;(4)字腹加归韵,如“奥”、“爱”。
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也有四种不同的组合:(1)字头字腹加字尾,如“东”、“明”;(2)字头字腹加归韵,如“泰”、“老”;(3)介母字腹加字尾,如“烟”、“洋”;(4)介母字腹加归韵,如“要”、“畏”。
四个部分都有的字只有两种可能的组合:(1)字头介母字腹加字尾,如“天”、“栾”;(2)字头介母字腹加归韵,如“跳”、“水”。
通过上述材料可见汉字发音的复杂,汉字的发音也必然会影响到歌唱,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喉、舌、齿、牙、唇的接触和配合,所以如何演绎好中文歌曲,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二)歌曲的内容和体裁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通常我们会对歌曲的细部做出一些处理,这些处理的动机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除了简单的渐强、减弱还有哭音、破音、滑音等的处理方式和装饰音,就像是锣、钹之类的噪音乐器在乐队的作用一样,可以使音乐的表达更为丰富和立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歌曲的处理必须符合歌曲的内容,而非仅仅是为了炫技而加入的。
在民族声乐尤其是民歌的演绎中,不仅仅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体裁也需要歌唱者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不同体裁的民歌其音乐的表现方法不同,且具有各自的音乐性格。以汉族的民歌为例,就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三类民歌之所以各具特点是由于个体民歌的形成受到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思想和地理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如江南小调优美婉转,而山陕山歌高亢悠扬,这些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环境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演唱不同民歌时也要根据体裁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歌曲内容一样,也是需要声音的处理如强弱、急缓等方式来实现。在此之所以将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歌曲内容和体裁分别来写,是由于歌曲内容和体裁更为表面和直接,而歌曲的情感表达是深层地、细致地、可变地。
歌曲内容中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歌唱中必须完成的,歌曲的体裁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如果欢情唱成了苦情,山歌唱成了号子,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而歌曲情感的表达方式则是多样的,不同的歌曲可以揣摩出很多细致的情感,将任何一个方面放大都可以成为一次成功的演绎。
例如,在歌剧选段的演唱中,演唱者要将自己的角色植入到歌剧的大背景之中。在这个时候,歌唱情感的表达要依照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进程来完成。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仅要熟悉所演唱的歌曲,还要对整部歌剧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唱艺术歌曲时,情感的表达就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普通的一首情歌,可以唱得羞涩,也可以唱得火热。歌者可以自己的揣摩,表达出自己最想演绎的一面,又或者唱出歌者自身的性格。歌唱本来就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歌唱早在古代就已经成为职业的一种,但是人们喜爱的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歌曲和歌者。
综上所诉, “唱法”只是一种歌唱实践的归纳和综合,声乐演唱过分纠结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与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每个人的声音都独一无二,歌唱技巧固然十分的重要,但用自己真正的声音、真实的感情唱出歌曲更加重要。在歌唱中我们除了发声的技巧以外,语言、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都在歌唱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论多么科学的唱法,还是无比优美的声音,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服务。自由地歌唱,就是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说话,摒除那些不必要的枷锁。
参考文献
[1]顾雪珍对声乐教学科学性的探索[J].中国音乐,1994,(1).
[2]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英]布莱金,马英珺,人的音乐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尹兵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异与同[J].科教文汇,2008,( 11)
[5]张永凯.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U]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5).
[6]黄晓萍 中国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音乐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