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确定语文阅读在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说:“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老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学校在完成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的课内外互补阅读研究中,整理出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涉及科学素质的单元主题,由此可见,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指导大有可能和必要。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笔者以为,在课外科普阅读推广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一、加强课外科普阅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四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阅读的主题是“自然奇观”,我们给孩子们推荐的阅读书目是《最美的科普》,孩子们阅读后将知晓:地球上为什么有四季?万物为什么有丰富的色彩?蝴蝶怎样生长?怎样觅食?怎样交配与繁殖?怎样过冬?地球受到太阳直射的一面是明亮的,这就是白天;而此时光线无法达到的另外一面正躺在阴影里,这就是黑暗的夜晚……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阅读的主题是“热爱科学”,我们给孩子们推荐的阅读书目是《从小爱科学——有趣的物理》,它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科学知识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天空中为什么会有彩虹?船为什么能在水中浮起来?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面?糖放到水里面为什么会不见了?小铁钉为什么会生锈?……
通过阅读,孩子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促进思考,这一个个“为什么”正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开始。更主要的是在阅读中孩子们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愉悦,从而对学习、对科学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求知欲。
二、加强课外科普阅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维能使人们知道自己没有直接实践过的事物,也能预见事物的进程和结果。思维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思维的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并形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指导,带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目的,巧妙地设计阅读后的思考、练习题。
1.分析与综合法
分析法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往往与综合法结合使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在阅读绘本《不一样的大自然绘本》之《农庄里的四季》后,我们设计了以下表格:
并让学生思考: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不难看出,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每个月的天气的同时,知道一年四季的天气由冷变暖到热,又由热变凉到冷的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思维达到了从局部到整体,又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与综合训练。
2.比较鉴别法
一般说来,人们认识事物常常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就要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差异点,通过比较鉴别找出事物的独有特征,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细心观察”,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体会科学家法布尔是如何全身心地观察昆虫的。孩子们知晓了萤火虫被喻为天才的麻醉师,它最爱吃蜗牛,然后进行了雄性萤火虫与雌性萤火虫的区别比较:
3.创造思维法
所谓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不拘于常规,力求新颖而不落熟套。
三年级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的思考方法”,我们推荐孩子们阅读《和朋友一起想办法》,书本通过生动有趣的农场故事,教会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天气寒冷,鸡妈妈海蒂很担心,她刚出生的鸡宝宝非常怕冷,更糟糕的是,最后一个鸡蛋一直孵不出小鸡,你有什么好办法?天气非常炎热,农场的小猪波莉被太阳晒得直喘气。糟糕的是,农场停水了,怎么办?生动有趣的故事,遇上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发散性的思维必然得到开启。
4.假设推理法
所谓假设推理,就是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检测的一种思维方法。纵观科学发展史,许多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时往往先提出一些假设,然后利用已知定律、公式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对未知世界的正确认识,得到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结论的。
《昆虫记》一书中,科学家法布尔为研究大孔雀蝶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先是假设靠触角,于是剪去大孔雀蝶的触角,开始试验,结果发现他们传递信息不是用触角。接着,法布尔假设大孔雀蝶是靠它们前胸的毛、声音、气味……传递信息的吗?每个假设后都开展验证,力求得出结论。鲜活反复的事例让孩子懂得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三、加强课外科普阅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态度
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儿童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是: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一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阅读主题是“大自然的趣味”,我们为孩子们推荐的读物是《雪花人》。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威利·班特利很喜爱雪花,他的父母送他一台显微照相机,他就想出各种方法把看到的雪花拍下来,酷寒的温度无法冻却他的热情,残暴的风雪也无法阻挡他的脚步,他一直坚持到人生的终点,最终,他从一个单纯的农人变成一个雪的专家,人们因此称他“雪花人”。
一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我们给孩子推荐的书目是《小房子》,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冈上看风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小房子还看到乡村的景物随着挖马路、开商店、盖高楼、通地下铁……而一点一点地改变。结果,小雏菊和苹果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乌烟瘴气和行色匆匆的人们。还好,小房子的主人的后代发现了小房子,把她移到了乡下,她又可以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了。一座会呼吸、有情感的小房子,让孩子领略生命与自然的美好,传达出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理念。
三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阅读的主题是“名人面对面”,我们给孩子们推荐的是《108个名人成才故事》;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阅读的主题是“科学家艺术家的故事”,我们给孩子们推荐《中外科學家故事》……阅读科学家、名人的事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他们尽情地吮吸阳光雨露,逐步培养科学素质,这将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将会促进国家科技发展与民族兴旺。
参考文献:
[1]肖保梅工作室网页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2013.1
[2]李朝阳. 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 2011.11
作者:庞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