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正文

浅谈小学生的兴趣点对科学教师施教的影响

  • 投稿李小
  • 更新时间2018-03-20
  • 阅读量824次
  • 评分4
  • 74
  • 0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只有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兴趣点,才能有侧重地进行科学课教学,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在培养科学素养最关键的时期让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兴趣点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分析原因并为科学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兴趣点施教侧重点


  一、科学课的课标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小学生在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会更加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2]。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学生的兴趣决定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方向、方式方法以及效率和效果,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所谓的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是指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感兴趣的方面,擅长的方面,能够轻松掌握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可能就是打开他们学习科学的钥匙,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教学无疑是将教学效果最优化,然而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3]。


  大多数的科学教师都是根据《标准》来设计课程,需要让孩子们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第一是“人人都能学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4]。这也就要求科学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任何层次学生兴趣并使他们都能理解接受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内容理论难度不能太大,形式要有吸引力,是科学学习的基础。所以现实教学中科学老师经常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强化更为科学的理论,而把有难度的深化探究放在课程主要内容之外。


  二、小学生对科学课兴趣点的统计分析(略)


  三、科学课教师授课侧重点统计分析(略)


  四、师生统计结果比较与建议对策


  除了针对小学生和科学老师的问卷之外,论文还对非科学教师的成人做了问卷,这些人可以算是接受过科学教育的成人。样本总数为35,其中男性13人,占样本总数的34%,女性23人,占样本总数66%。在20-30年龄段的有29人,在30-40年龄段的有3人,在40-50年龄段的有3人。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点在哪,再加上上文对小学生和老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三者来比较师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兴趣点差异。


  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和成人在科学课中都最喜欢动手实验环节,其次成人比较喜欢的还有课外知识拓展和解决生活问题,然而超过90%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的是探究思考与讨论的环节。探究思考是课标要求的重点,老师在设计课程中肯定也是把这个放在首位。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探究思考不如动手实验有趣,探究需要的是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考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讨论需要的是总结和语言概括能力,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把探究过程和动手过程穿插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探究过程的难度,让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过程中要怎样设计训练“三动”的活动是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的“三动”即为“动脑”、“动手”和“动口”。在实验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实验的原理、材料、步骤以及每一步的目的,注意事项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减少了动手实验时走弯路的几率,增加了实验成功的概率,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动手之后还应该再有一个动脑的过程,记忆实验过程步骤,思考实验中的现象,概括总结实验结论,最后才是动口。动口培养的是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当众发言的勇气,是让孩子把知识内化成自己东西的重要一步。这样把孩子们喜欢的动手实验同教学重点探究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乐在其中不产生排斥厌学的心理。但是有超过40%的科学老师认为现在一周两节的课时太少。课时太少导致很多内容不能仔细讲解,所以为了达到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老师有时就会缩减动手实验的时间,把需要学生动手的部分变成演示实验。如果再加上学校硬件设施较差,那别说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验了,可能连演示实验都不能做而变成视频介绍或者教师口述实验。所以如果要想在教学中实施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动手实验,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更需要校方的硬件设施保障和教育部关于课时安排的支持。


  在“你觉得科学老师怎样上课更有效果?”这个问题中,学生和成人的选择基本一致,都集中在“一半教师讲解,一半学生探究”和“以教师讲解为主,但留一定时间供学生探讨”,学生认为课堂中虽然要有时间留给学生,但仍希望老师占主导作用。然而老师的选择却集中在“一半教师讲解,一半学生探究”和“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老师们认为课堂应该交给学生,学生应该做主体,这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转换课堂角色,老师不再是主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所受的教育让他们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因为在以往的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現错误而当时老师没有好好引导,只是一味的指责,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否定的看法,不自信自己的看法,留下了阴影,所以他们更愿意听老师讲解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喜欢探究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程中应该增加适度的引导,但不放弃把学生当主体的思想,对学生的想法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是指引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批评指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加探究讨论,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依赖老师。


  作者:陈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