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幼平
《太阳系》一课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主动查阅文字、数据、图片,了解环绕太阳周围的各类星体的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分析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联系,发挥空间想象力,初步建立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对《太阳系》这一类课的教学,在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开展探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目的明确,学生的学习才会更主动,效果才会好。
2.指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查阅资料、搜集信息。避免问题过难过多,过难过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中,应围绕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归纳、概括,主动获取认识。避免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被动获取知识。
4.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分析处理信息,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思维的相互作用。避免只重视信息展示,忽视互动交流与相互作用。
下面结合《太阳系》一课的研究,谈谈怎样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料开展探究学习。
一、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搜集信息资料
依据认知发展需要,就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预估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发展愿望;有目的地组织,就是在活动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在哪儿?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在哪儿?学生喜欢和擅长用什么的方式搜集信息?
1.关注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资料
学生在认识太阳系之前,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情况,初步探究过三者之间的运动、影响,知道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相信学生对地球、太阳及周围空间的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仰望星空,通常会对“太阳周围还有哪些星体?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运动?行星都有卫星吗?流星雨是怎么回事?”等问题感兴趣。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人类周围空间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太阳系》一课教学前,组织学生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搜集信息资料,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效果好。
2.增强活动的目的性,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搜集信息资料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搜集信息资料时关注的问题过多过难,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组织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真分析学生兴趣的关注点和认知的生长点,以此来确定搜集信息的主题。
《太阳系》一课的搜集信息,可以围绕两个主题开展:①有哪些天体围绕在太阳周围运动?②这些星体有什么特点?这样依据学生认知需要来安排活动,主题更集中,目标更明确。
3.明确活动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主题分类整理信息资料
课前搜集信息资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活动任务和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太阳系》一课在课前可以提出自学要求:①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还有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运动?②通过文字、图片、数据,了解这些星体有什么特点?③小组分工,按不同问题整理记录信息资料。
二、顺应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信息资料
认知活动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通过课前有目的地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交流信息,生成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处理信息,构建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信息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本课教学引入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互动交流。
问题1:太阳、地球、月球之间有怎样的运动关系?在天文学上,它们各划为哪一类星体?通过交流,检查学生已有认知,巩固对“月球环绕地球转动、地球环绕太阳转动”“恒星、行星、卫星”这些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是学生认识太阳系的基础。
问题2:通过搜集信息资料,你了解到还有哪些星体围绕太阳转动?通过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资料的效果,引导学生把认知聚焦到“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上来。
问题3:通过自己的了解,说说这些星体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的特点。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交流信息,目的有二:一是反馈评价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二是组织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下面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图片等资料,了解了太阳周围八大行星等星体的特点,大家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生:八大行星的体积有多大?它们距离太阳哪个远,哪个近?
生:八大行星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生:为什么土星有光环?
生:木星表面的彩色条纹是怎么回事?
生:行星是怎样围绕着太阳在运动?
师: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
生:其他大行星是不是也有卫星?
生:流星是怎么回事?
生:彗星为什么有长长的尾巴?
以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围绕学生兴趣的关注点和认知的生长点,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和质疑提问,学生才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奥秘和建立太阳系概念的起点。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料自主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循先学后导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自主分析与讨论,最后引导学生交流想法、研讨解决问题。这样进行导学,使学生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思维得到相互碰撞,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太阳系》一课的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小组讨论: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能解答哪些问题?比一比哪一组解决的问题多。
(2)思考:解答不了的问题,怎样想办法研究?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小组间的展示交流与互动研讨来看,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对一部分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者作出合理的推想。
对于课堂上难以解释的问题,如“八大行星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土星为什么有光环”等问题,学生能够想到课后通过互联网、查阅书籍资料、请教科技专家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寻找答案。
3.顺应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提供信息资料
八大行星的体积大小、距太阳的远近,行星、卫星等各类星体怎样围绕太阳运动,这些问题都与初步形成太阳系的认识相关,学生在交流与研讨中,不能作出完整的解释或合理的推想,需要教师及时提供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已知卫星数等数据资料,围绕下面的问题分析、讨论,使探究逐步深入。
(1)结合数据资料,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写出八大行星,以水星为标准,计算出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
(2)结合数据资料,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大行星排序。
(3)通过以上活动和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在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顺序时,引导学生研讨“八大行星各自怎样围绕太阳运动”,认识到“行星在各自的距离上环绕太阳转动”;在交流“通过活动和对各项数据的分析,有什么发现”时,引导学生推想行星的卫星个数与行星的体积、离太阳的距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想象行星是怎样环绕太阳运动的。
对矮行星、彗星的认识,可以适时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矮行星、彗星的相关信息,思考和想象它们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
总之,组织学生通过搜集、利用信息资料开展科学探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有效搜集和利用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湖北省谷城县教研室(4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