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正文

感悟高考命构建高效复习课堂——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605次
  • 评分4
  • 95
  • 0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二中 刘清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99-01

通过近几年尤其是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原则更加注重以下四个方面:注重评价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评价独立思维过程,强调考察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注重考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知识的联系。高考地理试题近年来延续着此命题思路,通过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图像承载、案例探究等方式考核,诸如城市化、产业升级、环境问题等。它的试题设计要求力求公平、真实、可信、可靠、有效。通过十一道选择题(以立意+情境+设问)、二道综合题、三道选做题(以主题+区域+地理过程探究)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高三复习是针对考纲要求,对学生四项基本能力进行更深层次地训练。这四项基本技能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二轮复习,让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系统地训练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复习策略:

一、立足主干知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不掌握地理主干知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因为要对信息进行综合性地解读,就需要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1.深刻理解地理原理、规律和过程,提高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在遇到试题所提供的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新信息时,可对新信息所指向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等迅速做出反应,快速构建已有知识与最新获取信息之间的联系。例如,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高中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用它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总之,只要两地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就会形成热力环流,而且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冷高压。所以,当遇到试题中出现不同的海域之间的热力差异时,就会立即建立起该信息与热力环流之间的联系,并迅速确定高低压分布和气流运动方向。

2.掌握地理内容的宏观知识结构。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重要、关键的信息,才能分析出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主干知识在知识结构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述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二是提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其中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地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来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都有密切地联系,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地理知识推知其他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某地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它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其气候和地形又影响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重组知识网络应打破初中与高中、系统与区域、选修与必修、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的界限,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凸显地理图像能力,突出理性思维过程,强化基础知识及迁移应用。

二、突出区域特征,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与生命力所在,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资源、城市等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机地组合并显示出区域特征的,因而其发生、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具体区域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区域开发和利用、区域发展、区域问题是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因而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同时,高考中涉及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本身多是区域问题。因此,注重区域地理的复习,抓住区域特征,将高中系统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初中地理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好地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三、针对专题训练,提高快速解题能力

1.精选试题。在训练题的设计和选择上应该特别注意题目的以下因素:①典型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②综合性。既强调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又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③现实性。使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④多样性。如选择题、绘图题、读图分析题、简述题等形式,培养应变能力,适应高考的要求。⑤开放性和创新性。训练题在立意、题型、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尽可能地带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学生答题时也要充分拓展思维,尽可能地合理创新,以适应高考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2.强化图表。在专题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读图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解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图表知识,尤其是新颖的区域图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骨架。文综试题通常以一些图表数据、文字说明为命题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题干语言表述简单,但图表数据中隐含着大量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临场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信息加工、信息迁移、信息整合的能力,判断、归纳、推理预测、说明成因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因此,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不断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3.注重反思解题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题后的反思才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只做题不反思就好像农民只耕耘不收获。解题后可做如下反思:①题目要求是什么?②中心问题是什么?情境材料怎样切入?③设问的角度(一般围绕中心,分层设问)?④解题的思路,方法?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我的解法是否最优?怎样举一反三?⑤表达是否科学、规范?⑥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是审题失误、知识缺陷、方法失误还是思路不对、能力欠缺?怎样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等等。通过不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快速、准确解题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精确答题的能力

学生答题往往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或漏答;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答题无章法,条理不清;语言不专业,表达啰嗦,词不达意,抓不住得分点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训练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据分值组织答案,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2.要注意把理论观点与题目所给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说明与论证,避免出现理论与材料脱节的现象。

3.行文作答,落实“四化”,即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要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无误,恰当使用专用名词、 学科术语、 材料用语和时事政治语言,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学生和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只要时时注意以上五点,并不断加以训练,就一定能够达到既定的复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并最终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