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的坚守和优化建议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1-23
  • 阅读量89次
  • 评分0

  摘    要: 教材是教学之基。对比新旧历史教材,我们发现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唯物史观铸魂,时空观念叙史,家国情怀立心,坚守历史教育之正;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重构教材体系,优化教材构成要素,增加必备史实,开创教材编撰之新。

  

  关键词 :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守正;创新,

  

  Abstract: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basis of teaching. Comparing the old and the new history textbooks, we find that the unified compilation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pace-time concept, family and national feelings, and upholding the orthodoxy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 unified compilation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is to reconstruct the textbook system,optimiz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crease the necessary historical facts, and create a new chapter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Keyword: unified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sticking to orthodoxy; innovation;

  

  2019年秋,基于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区试用,成为我国新一轮课改和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基准,融学界已有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于一体,既守历史教育之正,又开教材编撰之新,自问世以来引起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

  

  一、守历史教育之正

  

  历史教材的“统编国定”是中国近现代教材发展史的主流,这是由中学历史教育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和独特育人价值所决定的。赵亚夫教授认为,中学历史教育是“基于历史学知识和方法,以养成公民智识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人文历史教育。”[1]高中历史是多数学生一生正规历史教育的最后一环,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是立德树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文化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重要一环。高中历史教育同样也是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一)唯物史观铸魂

  

  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以文明史观为核心的编写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强调不同地域文明从孤立分散到会合交融的历史进程,强调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淡化唯物史观和革命叙事,割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对历史演进主线、阶段历史主题和历史逻辑模糊不清。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2],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中全程渗透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形态学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与联系等观点),强化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逻辑互动,积极探讨政治兴废与人心向背的关系,全面展示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成果。以《中外历史纲要·中国通史》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秦国统一战争建立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物质基础之上、秦朝建立大一统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领域,秦朝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等等。

  

  唯物史观在教材中的渗透,上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铸牢思想之魂,下解历史叙事逻辑混乱之困,为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提供帮助。

  

  (二)时空观念叙史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2],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政治、经济、文化分立专题,中外历史混杂一体,不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也不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和主干知识的记忆。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重新回归以历史时序为线索,政经文一体化的传统历史教材叙事模式,集中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五种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这既有利于减少相同知识点的重复叙述,也有助于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明确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培养通史思维模式,降低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理解的难度。

  

  (三)家国情怀立心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时有泛滥,各种戏说剧、抗日神剧、鸡汤文学充斥于屏幕与网络;还有自由派公知假借重读历史之名,行解构历史、歪曲历史之实,鼓吹“告别革命”,肆意抹黑英烈,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和政治模式,甚至公然否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党的领导。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一国国民之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对本国历史认同的基础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3]因此,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承担起了凝聚民族集体记忆,贯彻国家教育意志,培养国家政治认同,塑造家国情怀的历史重任。以《中外历史纲要·中国通史》为例,编者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除讲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外,着重强调大一统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此外编者还以相当笔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发明创造、文化艺术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编者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注重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讲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中国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抵抗侵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光辉历程,详细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代史部分,以“社会主义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国”为历史主线,详细记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及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取得的开创性和奠基性成就,有助于学生初步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知识基础。

  

  二、开教材编撰之新

  

  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媒介,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历史教材的体例选择、要素构成与内容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影响着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重构教材体系

  

  历史教材体例即是“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历史教材体例的选择决定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组,是历史教材编撰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中学历史教材体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以及学生不同时期的认知能力。

  

  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体例下的“3+6”模式,即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专题史为编撰原则的必修教材三册,选修教材六册。存在必修教材理解难、逻辑乱、教学时间短,选修教材内容重复、实用性不强等缺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2+3+1”模式,即采用“通史——章节”体例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两册、采用“模块——专题”体例的选择性必修教材三册(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教材一册(《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融通史与专题史之所长于一体,较好兼顾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择与学习梯度。通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体现基础性与教育性,供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有助于全体学生了解中外主要历史事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史选修教材体现专业性与拓展性,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使用。在必修通史基础上打破中外界限,多维度呈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助于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

  

  (二)优化教材构成要素

  

  教材构成要素是历史教材的骨骼与肌肉。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一般由引言、正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本课要旨、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要素构成,文字多而图像少,现成结论多而思考点少,叙述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每课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引言、正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学习聚焦、思考点、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学习拓展。平均每课有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5至7处,图文并茂,历史信息更加直观与真实,教材的可读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统编历史教材更具可学性,更关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契合新高考“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评价要求,如平均每课有2处“史料阅读”和1处“问题探究”用来展示各类原始史料,以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平均每课有2至3处“学思之窗”和“思考点”,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历史批判能力。

  

  (三)增加必备史实

  

  史料实证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史料实证是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2],只有掌握充足而可信的史料,才能形成客观而正确的历史认识。冯一下教授认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进行的解析和阐释人类社会过往事物的历史思维活动。”[4]原人教版历史教材由于专题史的结构和篇幅的限制,存在跳跃式叙事,时间线索混乱不清,民族交往、地域文明交往记述不全,世界史叙述局限于西方欧美国家等问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融入了最新史学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补充了许多必备史实,如中国史部分补充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不同时期民族交融情况与民族政权的建立、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大马尼拉帆船贸易、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十四年抗战概念等必备知识点;世界史部分增加了人类文明起源、五大文明古国、早期奴隶制帝国、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一战与二战等重要史实。

  

  这些史实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建立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视野,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教材是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工具,是国家意志、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基本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守正与创新并举,为新时代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基本范本。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4.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3]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

  

  [4]冯-下.试论历史解释的界定一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 专题研究之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 , 201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