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之因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30
  • 阅读量41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总结反思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中来。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失败,从而把握改革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变法面临的形势;守旧势力;指导思想;改革策略;群众路线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探讨其失败原因时,我们一般总是归纳为“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这样的总结使得人们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保守派”责任的追究上,而较少对“维新派”自身进行反思。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应该是多角度的,其失败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以下,笔者将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和反思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一、改革的不利形势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程度有限,全国范围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改革的经济基础先天不足。且改革面临着一系列内部的特殊矛盾和困难。如: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共同分享皇权的合法性,“维新派”在推行改革时必须同时取得两者的支持,这毫无疑问增添了改革难度,且清王朝是一个满人部落政治体,满汉矛盾的存在不容忽视,当时有部分满人甚至宣称:“宁可把国家送给友邦,也不交给家奴”。


  二、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抵制


  当时,“守旧派”的势力事实上比“维新派”强大百倍以上。儒家学派理学巨头宰相徐桐,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连从洋楼前面走过都不肯,他坚持“宁可亡国,不可改革”。守旧派重臣荣禄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三、维新派自身的问题重重


  1.维新派主要领导人缺乏相应的能力


  作为变法主要领导人的光绪皇帝缺乏实权,视野有限。康有为、梁启超等也缺乏经验且软弱妥协。康有为不敢明确提出限制君权,他主张“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在百日维新内容上也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等要求。


  2.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一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遭到“守旧派”的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也难以接受。


  3.变法策略存在不妥之处


  “维新派”没有一个人有实际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先谋求广大人群的觉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还不能控制局势之前,剥夺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树立太多的政敌。他们过于乐观,对变法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以致缺乏科学的统筹,急于求成,“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综观以上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有利的环境、领导人的素质与能力、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策略,关注民生,走群众路线等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历史组)王赛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