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406次
  • 评分4
  • 92
  • 0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解决为目的,让学生动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使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801

问题教学策略是由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穆提出的,他认为问题情境包括新的、未知的东西,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水平这三种成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紧扣教材,设问要具有针对性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教材作为联系师生关系的枢纽,是师生产生互动的基础。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把教材放在首要地位,不可以抛开教材漫无目的地提问。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第一个大标题“武昌起义”下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前的准备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给学生设计针对性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前,具有哪些准备条件?”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武昌起义”的内容,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并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培养提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由课本出发,但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文本的表面,而是透过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不断挖掘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过程和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夯实历史基础的作用。

二、难度适中,设问要具有合理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载体,所以,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认为提问应多多益善,无论难与易,一下子倾泻而出,仿佛这样才能体现师生关系的“互动”。殊不知,不合理、过多的问题不但会起到无用功,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难度适中、数量适宜,使每个问题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如在教学《蒸汽机到互联网》之前,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什么是工业革命?”马上就会有学生想起工业革命的概念。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顺势提问:“那么,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它开始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想起,英国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教师接着提问:“工业革命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在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因势利导,完美地实现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因为已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所以这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稍加回忆就可以得出答案。通过提问的方式也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要学习的瓦特蒸汽机,形成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循循善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提高学生了解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精髓并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但要紧扣教材、难度适中,还应具有启发意义,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探究与辩论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比如历史人物李鸿章相对而言比较有争议性。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的罪人,如过于避战,重视海防甚至不惜牺牲整个新疆;在1885年,李鸿章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让日本拥有了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在甲午战争中由于指挥失误而导致军舰在威海卫几乎全被歼灭;中法战争胜利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等。但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位英雄,他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他一直在坚持维护国人的利益,将他国对我国的侵略伤害降到最小。那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提问:“李鸿章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你眼中的李鸿章是什么形象?请结合史实谈谈你们的理解。”

这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紧扣学习重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追根溯源,让历史人物在他们脑海中的形象立体化,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情感。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过,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研究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策略,引导学生对丰富悠久的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