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构建回归动态的历史课堂——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思考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341次
  • 评分4
  • 86
  • 0
[摘要]回归动态的历史课堂在新课改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努力让历史课堂自然而动、主动而动、灵动而动,以实现课堂秩序的和谐以及教与学的和谐。

[关键词]历史课堂;动态;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6602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没有战国时的思想自由,也很难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这样假设,没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不敢质疑、探疑。那么如何把课堂变成一个探讨、探索的场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从一个教学片断引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学片断描述

一节习题课上,学生围绕一道题开展了一场自由争论。题目如下。

2007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②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③西方国家经济萧条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学生杨某理直气壮地说:我选B,因为题目的限定条件是1932到1942年,其他说明不符合。

学生余某补充说:还有这与旅加、旅美华侨有关,所以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以及收入。

学生胡某说:我反对,我认为选D。因为这个碉楼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与民族资本主义是相关的。

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大声地说:关键这个碉楼由旅美、旅加华侨兴建,跟国内的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更何况,这个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还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发展。

学生梅某站起来说:这个题目的题眼有两个,一是时间1932至1942年,日本侵华在不断加剧,深刻地影响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碉楼的主修人是华侨,所以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学生兰某说:我补充一句,日本侵华,国内的环境动荡,所以华侨选择不修碉楼。

胡某等几个选D的学生说:碉楼是防御敌人的,正是侵华加剧才要多修啊。对此,一部分学生说:请看题目的限制条件。

……

二、让历史课堂回归动态

这一个偶然的课堂片段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宰,虽然他们的分析不够完整,但对历史的理解、表述、论证无疑是精彩的。这个片段让笔者深深地陷入了对传统课堂的反思,历史课堂应该在这样生动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以此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回归动态呢?

(一)预设问题,自然而动

给课堂预设问题是课堂动起来的重要途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学生、备教材,还有就是备问题,让知识在思维活跃中有效生成,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为了让课堂更加有效而生动,教师在备课中要预设大量的问题。

课堂上,巧用问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参与知识的整合与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围绕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由浅入深地设计了四个小问题:1.毛泽东思想是在哪里形成的?如果你是当地“红色之旅”的导游,你能告诉游客毛泽东在当地的一些历史活动吗?2.毛泽东的这些活动的结果如何?他为中国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3.中国是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中选择这条道路的?4.在当时,这条道路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课堂中运用问题,让学生的思想遭遇障碍,集中精力回归课堂,激起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让课堂活跃,让学生思维跳动。当然也可以从设问中展示并突出矛盾,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用问题来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引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

(二)“小先生”,主动而动

让学生做“小先生”,增加历史课堂的容量。笔者一直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授课3~5分钟。学生每天教授的内容是不同的,或是历史人物,或是战争细节,或是历史评论,抑或是历史材料的解读、题目的讲解等。每堂课开始的时候,针对今天学生自主授课的内容,听讲的学生会在结束后评论,也会在听到新奇的人、事、观点时,发出质疑,甚至发表议论。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造平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借助“小先生”的平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激起学习的热情。

(三)抓契机,灵动而动

抓住课堂偶然的机会,适度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引导,有利于构建思维活跃的课堂。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去;教师应该独具匠心——随机地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教学实际发展的方向去挖掘,考量着教师的课堂驾驭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细节、契机,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实现整合,从而达到思维条理化、清晰化。比如论文开头的课堂教学片断,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知识,调动自身的解题技巧,进行激烈细致的探讨。学生在相互论证和辩驳的过程中,知识更加清晰,条理更加明确。

三、让课堂和谐幸福

历史课堂,动亦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形神合一。为了让课堂动起来,课堂设计者经过思考、预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搭建“动”的平台。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为实现动的高质量,则经过了一番思考,让所说所想尽量符合历史思维模式。形式上课堂动起来了,其实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更静了,思维运转更有效了,我们的课堂也在动静结合中实现了和谐。

(一)课堂秩序的和谐

让课堂动起来,其实是思维活跃的开放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意味着杂乱无序、随心所欲。教师要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对于未经举手或未经教师许可的发言要懂得取舍,对课堂教学有益的发言给予肯定,甚至可以引发讨论,对课堂无关的发言要及时加以阻止,让课堂秩序在有控制的前提下实现有序和谐。

(二)教与学的和谐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秉承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观,让课堂更加生动而有人性。让历史课堂动起来,就是本着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基点,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客观上要求教师不要满足于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还需注重策略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断地促进教学创新和增长教育智慧。让课堂动起来,更易营造宽容和谐、自由民主、平等安全的教学氛围。

一个偶然的教学片断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历史课堂“动”的重要性,也让笔者明白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