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平行班教学中的“二次设计”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14次
  • 评分4
  • 79
  • 0

彭爱波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都面临着平行班教学问题,同一内容的多次反复教学容易让教师陷入思维和过程的疲惫。平行班级个性各异,授课时间也有不同,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二次设计。教师需要对教学环节和秩序进行再调节、对教学素材进行再选择、对教学情境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再衔接。

关键词:平行班教学 二次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彭爱波,女,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学人员都有深刻感受:每位教师都要从事两个以上班级的教学,多的更要兼顾四五个以上班级的平行班教学。按照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依托相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尽管内容一次比一次娴熟,但感觉味同嚼蜡,因为没有新意而带来疲惫感。教师的情绪不够饱满势必带来与学生互动积极性的欠缺,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就难以培育。笔者认为,因为平行班教学的重复和教师的疲惫感而使课堂丧失本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教师应足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次设计,是有效解决诸如以上平行班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二次设计,是指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设计并完成教案之后,在对前一次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再调整的所有活动及过程。

一、教学环节的二次设计——教学秩序的再调节

根据现代班级授课制和课程设置的常态和特点,高中政治课高一和高二年级一般一个星期设置两节或者三节,不同班级课堂设置的时间各不相同,教师在各个时段辗转于各个班级进行上课。比如说,笔者在2013学年所教授的高一班级为四个,每个班级每星期两节政治课。其中1班两节课分别编排于周二上午第一节和周三上午第二节,一个星期之内的两节课间隔大约为25个小时;而2班的课则排在周一第四节和周五第六节。一周之内两节课则要间隔近100个小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其实对于保持平行班教学效果而言,并非特别合理,也反映出在高中政治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之间的矛盾。高中课程设置繁多,如高一年级要兼顾的有八个学科,并非只考虑单一学科时间设置的科学性。平行班教学的执教者应该考虑到两个课时之间间隔时间长短对教学的影响,对教学环节进行二次设计。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遗忘的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高中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知识信息比较多的学科.遵循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班级两节课之间距离时长有区别,政治教师就应该对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考量。如有些班级一周之内两次课前后只相差一天,教师完全可以精心设计导入,而不需要对上一节课授课内容进行预热。而对于两次课之间间隔较长,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进行,学生对前一节课没有进行一定的复习,知识点之间本身存在的逻辑顺序将被打断,教学过程也就可能陷入阻滞。教师可通过布置复习的软性作业或安排课堂前5分钟复习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一周之内两个课时的安排比较接近的班级,教师在下一课时授课的时候就不用过多考虑学生知识的预热,而是更多地考虑教学情境的连贯性了。如两个班级前后两节课之间只相距24个小时,学生对前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仍1日是熟知的,如若学生对前一课堂的情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思考题,延伸学生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这一深感兴趣的情境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资源的二次设计——教学素材的再选择

教学素材是教学情境设置的原材料,是连接课堂知识和教学过程的载体,更是引起师生兴奋点和探究意识的重要资源,对所执教的平行班使用同样的素材组织教学、一劳永逸地期待实现高效教学,在今天的中学课堂,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学生个性各不相同,班级也风格各异。偏文科的班级与理科见长的班级对素材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时事热点的理解和反应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设计,对教学素材进行斟酌和再选择。

笔者在同行听课过程中和组内听课时,总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反应。笔者曾听组内教师教授平行班的同一课时,内容为《政治生活》的最后一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围绕中国的百年航母梦,大量的图片和背景材料作为铺垫,与学生们就中国拥有航母的必要性、中国建造航母并非构成“中国威胁”等话题展开,一步一步梳理和理解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自然渗透其中。授课的两个班级也是这位资深教师自己的班级,大半年的磨合,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上课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出乎上课和听课教师的意料。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一(3)班,从教师用航母的图片导入开始,到课堂师生讨论交流,再至最后的情感提升过程,都行云流水般顺畅,师生同时感受到了一次思维旅行的快乐。而高一(4)班情况有所不同,整个过程只有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更多的是教师的传授,很多同学对此兴趣不大。

仔细一想,似乎又是意料之中。诚然,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并非受到阻滞的课堂就是没有价值、失败的教学过程。但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论上的共识,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课。这次听课给我们组内的意外收获就是,同样的情景素材并非能应付所有平行班级的教学。所执教的班级个性十分鲜明,具体而言,高一(3)班男生更多,而男同学对于中国航母知识、对国际形势更为关注,这一情境的设置刚好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吻合。而另一个班级女孩子比较多,学生对中国的军事和国际关系等兴致不高,因此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师应该对所执教班级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学素材的再选择,教学情景的再设计,才能避免教学过程的过于平淡和教学氛围的冷场,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良好生态。

二、教学情境的二次设计——预设与生成的再衔接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影响教学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平行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前一班级所进行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巧妙的预设,还是意外而精彩的生成,都可以构成下一教学班级的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简言之,教师可以利用前一教学班级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状况,对下一教学班级的教学情境进行再次设计,从而使教学环节更为顺畅。

以笔者上一学期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在这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笔者在平行的几个班级进行了试讲和修改。对教材第一部分知识即“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目,笔者最开始是设计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几种不同装备,分成奢华型装备、大众流行款装备、与众不同型装备和朴素型装备四种。设计意图是每一种装备对应一种消费心理。在试讲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初的预设,如教师认为高达8000元的高配置笔记本电脑,已经完全比一般的家庭或个人用电脑配置要高出许多的笔记本,符合高档、攀比的消费心理,而在高一的孩子们看来,觉得这样的电脑最符合年轻人的需要,更符合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类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折射出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原以为通过四种不同的装备,可以比较清晰地、毫无争议地对应四种消费心理的理解,结果却是不同的学生对这四种消费行为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购买最简配和最普通的手机作为入学装备,一到学校就会发现不符合大学的需要,现在省了钱,但是专业的发展可能需要更高要求的电子产品,短时间内就需要更换,反而带来浪费。课堂氛围比较热闹,学生从各个方面、从自己的年龄特点谈及消费心理,比教师当初“一厢情愿”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的角度也更为多样。但是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几乎整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来理解消费心理了。而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远不止这些,还有后面更为重要的消费观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等待达成。因为教师不周全的预设,使得教学环节松散、教学过程头重脚轻,甚至给听课者以“脚踩西瓜皮,上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目标过于随意之感,这种情况在一节区级公开课上是不被认可的。毫无疑问,需要对教学进行二次设计。

作为执教者,此时并不需要对这类不成功的预设产生深重的挫败感。对于平行班教学而言,上一教学班级因为对学情考虑不够全面,使得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突出的现象,恰好为下一教学班级的再设计提供了空间。其实上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告诉笔者,学生对消费心理的理解无疑是准确的。预设的失败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低估和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和看问题角度等差异的忽视。是否可以确定一个年龄群体,比方说从执教者本人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出发,分析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行为,师生来共同透视背后的消费心理?于是,笔者与政治学科的组内同仁一起探讨琢磨,最终确定为通过为执教者,也就是即将从青年走向中年的工薪阶层的手机消费行为来预设情境,具体设计为请学生为执教者选购不同品牌、不同价位和功能的手机,通过了解学生们选购时考虑的多种因素来分析体现的消费心理,特定的消费群体,同一消费行为,消费对象也确定为同一个,也就是手机。这一次的预设更为理想,生成也更为顺畅,避免了观点的分歧,使得预设与生成的衔接更为合理,教学过程不再拖沓,也更为高效。

总之,政治教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多次“复制”后的炉火纯青,而是针对新情况和不同对象的多次“刷新”后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教学技巧,还要练就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更要有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政治课堂才能生机盎然、焕发光彩。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