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

  • 投稿玛丽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78次
  • 评分4
  • 29
  • 0

冉小平

摘 要:我校依托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内容研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该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在不同方面都有了各自的收获,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基于此,我们从精心组织特色活动、优化高考大环境两方面为今后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达到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冉小平,女,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我校自2012年开始着手依托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教学栏目,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期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欣喜,但存在的困惑和启示更值得关注。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取得的经验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知识应用和拓展方面,因为该课程回归生活,实现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此活动使我对平川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由知之甚少到了解丰富的转变,深深体会到了平川的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活动将课本内容与生活有机融合,深感政治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受益匪浅。”此为高-(3)班胡玉洁的感言。高二(3)班李万奇的感言:“活动《魅力晶虹行》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改造的强烈愿望,认识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采中遇到的困难都能用哲学解释和解决,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变得是如此通俗易懂,着实令人欣喜!”

能力提升方面,使得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高二(2)班郭彩霞感言:“活动中我能将政史地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认识问题,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始料未及呀!”高二(4)班张宁感言:“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们听老师讲,很枯燥。现在老师引导我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学习的成就感大增,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情感培养方面,该课程通过走向社会、感受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高二(3)班程锦国感言:“活动使我对平川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情感。饮水思源,只有更努力学习才能为平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她更加繁荣。这种繁荣,是经济繁荣,更是文化繁荣。”高二(5)班陈阳则说:“身为平川人,以前不了解她的发展,我深感愧疚。而今我很骄傲,即便她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为平川发展做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更努力学习。现在,我要从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给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小事做起,提升素质,培养责任!”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教材每个单元后设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探究”,为有效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搭建了平台。在盘活地域文化资源,研发《平川,我可爱的家乡》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随之改变,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理念和行为上的巨大收获。

树立了教师以探究活动促教学、促发展的理念。课题组成员共同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一味灌输是没有出路的。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就是要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反思个人行为中受益终生。此理念引领课题组成员把认真实施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实际活动效果,作为自始至终的责任。

教师开始注重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持续研发提供了不竭动力。鉴于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课题组盘点了平川文化资源,对每学期4个“综合探究”做了选择,一学期只实施其中一个,保证学生有完整的经历;对已确定的主题,课题组认真分析活动目标,并选择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研究方法;通过自主组织探究小组、设计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展示成果等环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适度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交流调查心得等途径,提高对信息分析、筛选、整理、评估的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这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行为,为本课题的持续研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不竭动力。

积极落实,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课题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本课程内容。如在语文课中渗透红色经典文学诗词,在政治课中渗透平川精神和靖煤公司企业文化,在历史课中渗透平川红色历史,地理课中渗透平川区位优势,音乐老师教唱红色歌曲……在整合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最后,从学校角度来看。探索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说明学校的灵魂应是精神和文化品性而非单纯的升学率和硬件设施。《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深深植根于平川文化和靖煤企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枯乏的说教为切身体验,在创新育人载体的尝试中收获了更直接、更生动的成效,在促进道德工作化“虚”为“实”的道路上探索了新途径。

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人到了常规管理中,彰显了学校特色。学校将平川精神、靖煤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中,传播其理念、渗透其精神。如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推行靖煤企业文化的“7S”模式,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形成安全、整洁、有序的班级和宿舍面貌,使课程资源在日常管理中不断丰富、完善,是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学校的积极探索。 创建特色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开辟第二课堂,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拓宽了学生道德体验。如学校充分发挥毗邻革命圣地打拉池红山寺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第一课”制度,将清明节定为红色精神教育日。师生到红山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感,就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落实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理念和操作上对教师的引领不太及时。我校极度缺乏研发本课题的专业人员,教师在摸索中前进,理论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操作中易将活动程式化。为达到事半功倍、灵活操作的目的,及时进行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二是学校对实验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本课题的研发需教师在理念提升、操作环节上付出大量时间和艰辛努力,学校应在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实验教师鼎力支持,激发其践行的积极性。

三是应试教育的束缚、过程性评价机制严重滞后和安全等关键因素阻碍着活动的顺畅进行及常态开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太少;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未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家长、社会对本课题的开展认可不够;安全教育的警钟导致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本课题开展的顺畅环境,使其常态实施。

四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整编成校本教材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如何将活动缘由、活动过程、调查报告和评价成果等资源包精选整编,转化为校本教材的内容,并设置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结合的探究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校本教材,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需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精心完成。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并在具体运用中充实、完善。对实验教师和学校来说,还需更多耐心和更大探索勇气。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启示

首先,独具匠心开展特色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建议学校紧紧依托《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内容,精心打造浮雕、雕塑、走廊文化等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依托历年举办的班级合唱节比赛、欢送毕业生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加大平川文化的渗透力度;以“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为基点,开展更具磨练意志、承担责任的特色活动。如每年可组织学生开展“徒步红山寺行”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我爱你,中国”红歌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其次,优化高考方式,营造探究活动大环境。如何使综合探究活动校本化课程亮点闪光、难点得到突破呢?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设计综合、多元的高考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升学的指标,这是解决当前综合探究教学举步维艰状况的最根本途径,坚信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GS[2014lGHB0072)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