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柏
摘 要: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中的“问题导学”,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相关问题情境,把教和学放置在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中,让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合作 问题导学 知识 能力 情感
谭松柏,男,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在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主线的问题是遁隐的,有别于此,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中,问题是居于基础、核心、关键的位置,是教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中的“问题导学”,是要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有赖于问题的合理设置和解决。在问题导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将问题导学串联教学知识内容,契合教材内在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在此,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为例,略谈问题导学的设计、实施和反思。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情境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境界已经不局限于“饱”了,吃得放心、健康、营养显得更为重要。前几年崭露头角的高端土猪肉受到市民的追捧。现在广州的年消费生猪达到650万头,而包括品牌、杂牌在内的合在一起土猪每天供应约1800头。
提问:1.假设广州市民中有40%人愿意持续消费土猪肉?与如今土猪供应是否有差距?
2.以上计算结果反映了经济生活中存在怎样的矛盾?
3.请你针对土猪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制定牛奶分配方案并说明理由。
小结:通过计算发现,资源的相对有限,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所以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可以选择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设计意图:情境一既是导入新课,又是学习新课,利用贴近广州学生实际的土猪一号作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
情境二:中国每年的猪肉年销售额达上万亿元人民币,仅广州市至少有80亿元。可以说品牌猪肉市场“广阔无边”,品牌土猪供给不足,价格提升空间很大。
提问:1.作为一位有眼光、敏锐的投资者,你捕抓到哪些市场信息?你会如何做?
2.如果你是“一号土猪”的老总,面对其他土猪供应商的竞争,有何制胜妙招?
小结: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市场竞争,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技和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设计意图:主题一致不偏离,承接情境一的分析问题,情境二侧重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市场调节的优点”的认识。)
情境三:有一段时间,猪肉的价格很高,于是一些猪农为了使自己的猪提早上市、降低成本、卖上好价钱,使用不该用的“瘦肉精”。这些猪虽然肥肉少、瘦肉多,但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不少地方的养殖户改养生猪。没过几年,猪肉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不少猪农都亏本了。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违规行为?
2.这对我国生猪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3.如何解决生猪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调不了和不让调的地方,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所以要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市场秩序。
(设计意图:承接情境一、二,通过市场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让学生懂得市场调节也有缺点,树立辩证思维的逻辑,同时加强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的教育和认同。)
【课堂总结】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优点,同时又要克服其缺点,综合法律、道德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市场的缺点能否完全克服呢?如果不能的话那又该怎么办?这和我们的下一框题知识点相关。
以上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阐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围绕市场这一主线展开,了解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基本形式;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知道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懂得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树立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养成诚信为本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就是我们进行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的依据,契合本框题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设置两到三个问题不等,问题设置力争一脉相承,环环相扣,让学生体验和思考,力求避免材料的堆积,使其与教材知识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基础。
第一,情境与问题的合理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的,当然也看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波莉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问题。”特别是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要达成相关课程目标,情境与问题的合理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逻辑,二是学生的逻辑。从新教材的模块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生活化,这种注重生活化的逻辑可能导致前后知识的孤立,因此需要教师依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合理整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整合、情境与问题的设置根本标准在于学生,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现实认知特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在这一个框题的教学设计中,并未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而是将第三目提前,在学生充分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缺点之后,再做出解决的对策。资源有限一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一基本手段:计划、市场一市场调节有优点、缺点一规范市场秩序。在三个情境的创设中,只选用了一个为广东学生所熟知的“土猪一号”主题,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一例到底,保持意义的完整和教学的流畅。
第二,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学习不是教师在一般意义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此过程的有效达成,需要师生良好互动。通过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体验动机,互动体验包括“角色内”体验和“角色外”体验。“角色内”体验是学生融人情境的角色进行直接体验,“角色外”体验是学生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情境进行间接体验。①“角色内”的体验主要集中在情景一和二,在情境一中,通过大家的简单计算发现资源不足,需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情境二中,在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市场调节的优点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三中,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情境进行间接体验是一种“角色外”体验。
由于学情差异很大,为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可以将互动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的学生主体主要是那些有一定基础又愿意公开表达、展现能力的学生。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准备不太充分的学生虽有表达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直接参与公开表达的,则适合隐性互动。比如情境一的第一、二个问题,大家都可以动手算,也不用得出太精确的答案,用隐性互动这一种形式,既倾听了这些学生的意见,又可以保护他们直接参与课堂体验和践行政治生活的热情。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师生互动,这与人的身体自然生长过程不同,正如R-M.加涅所言“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常常是能力的提高,也可能被称为态度或兴趣或价值倾向的变化。”②
第三,情感的有效升华。在思维过程中必然会有情感的参与,良好的情感是促进学习持续的动力和保障之一。情感不能单纯的无意义存在,必须依附于对一定的社会现实的解读、批判反思的基础之上。情感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附于具体的情境问题及落实知识的过程的方法上。学生通过情境一、二得知市场调节是一种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情境三中了解市场调节的缺点后,增加防范市场风险,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对于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市场调节缺点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这是课程设置的情感目标,不仅限于此,这种情感对于学生自身成长也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