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正文

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集体主义教育影响的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2
  • 阅读量8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分析,结合辅导员对班级的评价,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强的班级整体状态良好,班级目标积极向上,管理轻松;人际交往能力均衡,离散系数小的班级凝聚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低的同学容易游离在集体外,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高校集体主义教育应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锻炼的内容,提高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方面大学生处在一个注重人才、张扬个性的时代,导致一些人集体观念淡化,同学关系淡漠,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凝聚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变革,因此,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课题。


  心理学理论认为团体的过程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了解人际沟通的理论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团体发展的过程,进而有效引导团体发展。人际关系中的融洽、和谐、团结互助就是激发集体成员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情绪体验,孕育着集体主义情怀。


  工科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课程思维严谨,更注重逻辑推理训练,人文素养表达不够丰富,开展集体活动容易显现出活跃性和创造性的不足。在人际交往中不善表达,容易沟通不畅,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果。因此,量性分析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集体主义教育方法,可以提高集体主义教育的适应性。


  考虑到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比较国内外人际交往能力自陈量表后,选择王军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作为测试方法,对某高校一个工科二级学院一至三年级进行测试,把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作为比较班级,称为平行班,因平行班一般课程安排,任课教师、管理的辅导员都相同,班级氛围只与班级成员相关,其他因素对集体主义教育结果影响差别不大,以此分析大学生交往能力对班级的影响。本测试共发放问卷1036份,回收问卷944份,男生占比85.7%。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第一,在平行班级中,交往能力均数大的班级教师对班级的认可程度高,班级成员间相处融洽,相互认可,成员对班委工作支持,班级学风相对较高,学习成绩相对较好,获得奖学金人数较多。


  以土木工程专业2015级三个班为例,三个班级数据统计如下:土木1511班均数为2.561;土木1512班均数为2.608;土木1512班均数为2.191。辅导员评价:土木1511班的学生性格整体偏内向,宿舍间的走动较少,基本处于各顾各或者说以宿舍为单位一起活动的状态。此外,男女同学间基本无交流,班级凝聚力一般,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一般。土木1512班大多数学生将学习成绩看得较为重要,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在宿舍学习的习惯,为学习成绩是平行班中最好的,班级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奖学金,在年级后30名的学生中,二班仅占4人,青共校通过人数13人。级班干部在班级中有较大的号召力,学生对于集体活动较为支持并积极配合,各种工作任务都是最快完成且效果好。土木1513班在学习方面表现最差,一半以上的男生对游戏或者体育运动较为着迷,导致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用到学习上,6名学生收到学业警告(一学年累积挂科达24学分),而其他两个班没有,年级前十名中该班仅有1人,班级一半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年级的后30%。


  第二,在平行班级中,离散系数小的班级,学生参加活动较为积极活跃,班级有一定的凝聚力。以工程力学2014级为例,班级统计数据对比如下:工力1411班的离散系数为6.223,工力1412班的离散系数为13.766。工力1411班整体学习成绩不如工力1412班,补考学生是工力1411班多于工力1412班,完成老师安排的工作工力1412班好于工力1411班。但工力1411班学生活跃,学生经常集体一起行动,宿舍间相互走动,活动开展频繁,较为积极,学生间相互认可程度高,班级有凝聚力;任课教师反映,工力1411班学生经常进出成群结队,坐在一起容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结论在土木2015级三个平行班中得到验证:土木1513班的离散系数小于其他两个班,辅导员认为该班级的凝聚力高于其他两个平行班。


  在2016级新生入校时又对土木专业四个班进行数据采集,进行分析验证。数据统计如下:


  三个月后,辅导员对班级评价:土木1611班共有33名学生,上课状态良好,参与活动较积极,共有约20人加入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等;土木1612班共有31名学生,入學后学生较适应,上课状态良好,但出现违纪的学生较多,纪律意识较弱。学生参与活动较积极,共有约18人加入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等;土木1613班共有32名学生,入学后学生较适应,上课状态良好,纪律意识强,班级凝聚力强。参与活动积极性较强,共有约15人加入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等;土木1614班共有32名学生,入学后学生较适应,上课状态良好,参与活动较积极,班级凝聚力强,共有约15人加入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等。土木1613班均数高,离散系数小,班级凝聚力强,纪律意识强,班级活跃,目标清晰向上。结论得到证实。


  原因分析:(1)交往能力均数高,说明班级整体的沟通能力趋势较好,人际关系属于亲和状态。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示范效应,相互之间能有效交流,容易形成有效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良好,班委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任务完成迅速,辅导员管理相对轻松。(2)离散系数低,说明同学间交往能力相当,人际关系属于喜欢状态。因此,成员间有共同话题,容易产生相同的兴趣,感情交流丰富,相互认同感逐渐增强,班级凝聚力较强。但如果目标指引不明确,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目标,导致无法完成任务,出现学习不佳的问题。


  第三,极端值在班级的表现。在低极端值的学生中,游离班级的人数比例较高,以交通1311班为例:人际交往能力低于第一个四分位数的学生中,约70%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容易瞧不起同学,同学交流少,学习成绩容易掉队,容易沉迷网络。人际交往能力高于第三个四分位数的学生多数为学生干部,不仅同学关系融洽,还能经常和辅导员、任课教师交流,主动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有自己的成长目标。


  通过对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增强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完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障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


  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能强化班级的整体沟通能力,同学之间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加彼此的吸引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而且能保证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提高大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主动性。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辅导,加强人文素养培训,主动关注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帮助人际交往能力弱的学生认识自我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情感需求,缩小成员间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主动体验集体的力量,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确保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能提高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获得了与他人相互关心、共同成长的亲密感,培养了责任、合作、公平竞争的意识,主动接纳了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熊庆秋,左芳,孙宪刚.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6-78. 

  [2]丁绍宏.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彭志斌,曹冬红.高职院校辅导员平安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为[J].价值工程,2014(35):253-254. 

  [4]宋兵宾.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5]徐利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群文天地,2012(18):262-262. 

  [6]卢敏浪.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4):37-39. 

  [7]徐刚,裴雯.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6):192-193. 

  [8]杨晓晨.当今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5. 

    作者:曹冬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