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正文

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2-04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16
  • 0
  【摘要】基于国内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这是广大的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一致探究的关键点。为此,根据自身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与经验,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对策
 
  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合理地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小组,合理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正常开展的关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功能非常重要,为此,合理地划分小组是第一个重要的步骤。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经验,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坚持“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所有的学习小组中,不但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存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如此所有小组的整体水平都接近,从而有助于进行小组之间的公平性竞争,也有助于小组间发展的平衡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目的在于结合组内和组际间的合作、竞争,推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划分小组后,应当结合小组的实际现状,制定各个学习小组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规则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推动小组学生间的互相依靠与协作。
 
  二、结合文本知识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
 
  设计相应的小组合作任务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不是适宜对其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要求教师在任务制定之前搞好相应的准备事项,这涵盖把握教材大纲标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基础、个体差异等;应用教学媒体、制作教具、实现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等等。学习的难点与重点需要学生学会比较多的内容,然而并非要求学生全部地记忆与应用以往掌握的内容,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能够彼此交流,在一起合作探究之后收获新知与发现新规律,如此学习知识跟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相符合,进而让学生切实学会新内容。
 
  三、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太过重视讲解知识,常常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难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像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一系列实验的技巧,以使学生立足于小组设计一部分实验,且一起操作实验,以及要求学生进行记录和观察。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都青睐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亲自实验、观察、动手操作之后,身体的一系列感官被激发,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方面知识的时候,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操作中,教师先要求学生思考与解答下面的一些问题:当地的生态系统有哪一些?它们的特点各自是什么?当地是否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作用?当地正在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一些?学生在小组调查之后,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回答与交流,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社会、爱家乡的感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观念,学生也由此获得了启发,以及掌握了教材上未曾涉及到的内容。
 
  四、实施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一是需要创建目标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目标是在小组学生之间互补优势,推动小组学生的一起发展。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讲,不但存在小组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也存在小组整体的发展,甚至是全班的一起进步。二是需要创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另外一个目标在于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学生的一致发展。然而,学生的综合发展并非体现为一起同时获得发展,而是优等生带动学困生或者是中等生,以使优等生变得尤为优秀,中等生与学困生得到非常大的进步。如此一来,才可以切实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贯彻实施激励评价机制,有效地体现优等生的带头引导功能。三是评价奖励学生需要统一个体整体关系。教师在评价小组的时候应当将评价指标划归为整体小组,并且兼顾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体现的功能,确保实施有目的性与差异性的评价,并且有效地统一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不实施单一性的评价方式,从而真正地體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功能和优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氛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潜能,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的快乐。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作者:丁素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