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6-06-14
  • 阅读量579次
  • 评分4
  • 59
  • 0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也要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操作能力。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自然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一些体会,现表述如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使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鼓励学生大胆动手 
  以往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来准备实验材料、实验器材等,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教给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参与实验的学生成了机械的操作者,而其他学生则成为看客,提不起动手操作的兴趣,还有的学生因为胆子较小,不敢动手。最后,虽然实验教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是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没有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这样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视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没有给学生创设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由教师讲实验、演示实验,变为由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弄清实验原理,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真正学有所得。例如,在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个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分组去完成,从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到分析结果、写实验报告等都由学生完成。学生们表现非常积极,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总结出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帮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刚接触实验,有的操作还没有掌握要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基本操作不够重视,不按规定和要求去操作。为了避免和解决这个问题,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首先,教师要做好操作示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很多是在模仿教师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加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通过正确、熟练、灵巧、科学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意识和态度。例如,在使用显微镜时,应坚持使用左眼看目镜,这样便于绘制图形。其次,加强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不是一两节实验课就能达到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次实验课前,教师要讲清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归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和反思中加深认知,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是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因为课外实验是在课堂外开展的,所以不管是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器材的选用,还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等,都是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教师不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即便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也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因此,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活动更能够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验证和掌握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同时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也不能脱离实验,开展实验教学不仅是生物学科的需要,也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将生物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对实验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引起学生对实验学习的重视,进而使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潜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