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正文

探讨高中生物“问题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 投稿Erki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48
  • 0

【摘 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生物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本文着重探讨了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遵循的原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生物;问题教学;原则

一、问题的趣味性原则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案例:必修Ⅰ模块“渗透作用”的教学。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咸味瓜子等,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当你将萝卜切成长条,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蔫了的苋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二、问题的科学化原则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案例: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探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了第3个问题;(3)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类这两种物质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形成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3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的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从课后的检测结果看效果也很好。

三、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案例:必修Ⅰ模块“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教学。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设计出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

四、问题的思维化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可大致分为三类: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两类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问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五、问题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激发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

总之,问题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激活生物课堂,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