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教学设计中,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组间“辩”论;在课堂练习中“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改变 辩论 辨析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实施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北京也相应地出台了“京八条”,要求学校不再加课或补课。而高中生物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的一门自然学科,每节新课中都要出现诸多的概念和名词,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那种“满堂灌”式讲课,甚至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无暇顾及“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其学习的主动性被抹杀。因此,教师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以“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变、辩、辨”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前教学设计,明确重要概念,“变”教学方式
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人教版“减数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和受精作用”,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对于“精子、卵细胞生成过程”的内容,教材先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出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通过2个图解说明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与此同时教师给出许多名词和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是这样安排教学顺序的,可是这种安排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只能使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众所周知,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正确合理的取材,然后经过一定处理和观察,并对所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统计、综合得出结论。例如:在观察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不是取一个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动态分裂过程,而是在正确的取材下通过观察成千上万个死细胞的“即时图像”,然后通过分析,统计、综合得出结论。“减数分裂”的学习亦如此,先要让学生观察无数个细胞,然后再分析、统计。教师如何突破这一重要概念,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努力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中来,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指导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等辨析概念的本质。另外,还通过播放视频,深化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1.2 重要概念及相关概念、名词的确立
(1) 重要概念:同源染色体:“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2) 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变化。
(3) 名词: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1.3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
2 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多种形式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在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2.1 新课导入
情境一:教师出示教材P24中受精过程开始的图片。
教师: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称为受精作用;由图可知,在4~6亿个精子中,只有几百个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后只有一个到达终点,进入卵细胞,构成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所以每个个体生来就是一名冠军。
设置意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境二:一对善良的夫妇,生了一位“白富美”的小宝贝。教师问:这位小宝贝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细胞是哪些细胞融合而成的?父方或母方以何种细胞增殖方式产生精子或卵细胞?
2.2 温故知新
教师把有丝分裂的过程图提前画在副黑板上,并提问:在一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分裂几次,分裂后期染色体遵循什么分裂原则(平均分配)才能保证子细胞中染色体与亲代细胞中一样?
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总结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和意义,为减数分裂学习奠定基础。
2.3 新课讲解
情境三:出示“某种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和其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图片”(图1)。
教师提出问题:配子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数目上有什么区别?
“辩”论现场一:
学生甲:从数目上看,配子的染色体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学生乙:配子中没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学生丙: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什么要减半呢?学生丁:受精时再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加一起,就跟亲代一样了。
教师给出同源染色体、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和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提出问题: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是怎样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呢?
2.4 小组合作、组间辩论、自建模型
2.4.1 “辩”出重要概念:“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以图1中精原细胞为例,每个学习小组用彩纸条、双面胶、毛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模型,模拟染色体的变化。
“辩”论现场二:
小组1:我们认为精原细胞直接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别被拉向细胞的两极,最终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其他小组质疑:他们推测的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复制,对吗?
小组2:开始我们认为进行了染色体复制,但是发现,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就不能减半了,而是与体细胞相同。所以也认为没有发生染色体复制,而是直接进行了分裂。
教师:在学习有丝分裂时知道:细胞通过分裂增殖时,在分裂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即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而减数分裂也属于细胞增殖的一种,所以没有复制是不对的,必须进行复制。有位叫魏斯曼的科学家曾大胆推测减数分裂,而且他的推测是非常正确的。通过以上辩论,你们可对以下问题进行也大胆推测:减数分裂是复制几次,分裂几次,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就能减半呢?
大部分学生回答: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小组3:我们认为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第二次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最终形成四个细胞中各含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科学家经过成千上万次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有这样的两个细胞。教师同时出示图2。
这时小组3的猜测不攻自破,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和辩论中。
小组4:间期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且我们组也观察到图像。
小组5质疑:同源染色体是怎样分开的?前期染色体应该是散乱排布的,怎样保证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呢?
小组6质疑:同源染色体由前期经过什么样的中期呢,和有丝分裂中期一样吗?
教师释疑: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而不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是平均分配。接着,教师给出新名词: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靠近的,叫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精原细胞复制后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两个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2.4.2 “辨”出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辩”论现场三:
小组7:我们组制作的次级精母细胞模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的染色体是由颜色相同的纸条构成,而图2中是由颜色不同的构成,我们组制作的还正确吗?
教师:小组7你们的质疑是对的,你们的模型也是正确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的这种现象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请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该过程。播放观看减数分裂全过程(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各组学生再完善模型,并用标签纸标出:联会、四分体、初级(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等名词。
2.4.3 课后练习,概念延伸,加深理解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3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有丝分裂时,笔者也曾用同样的材料让学生模拟过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这为本节减数分裂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降低操作中的繁琐,笔者选用的是4条(两对同源)染色体的某种生物体细胞,没有选用教材中的果蝇细胞,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让学生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评课教师提出:图1中精原细胞到配子,应该给出四个配子而不是两个配子。但是笔者个人觉得如果给出四个配子再去探讨“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就没意义了。总之,本节课在注重生物学科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探讨、辩论、构建模型得出规律,没有像教材安排的顺序那样“满堂灌”式教学,而是先确立重要概念,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变、辩、辨”出高效课堂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70次
- 评分4
- 赞45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