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分析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DNA的复制”是苏教版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DNA的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的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和巩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非常重要,又是学习生物变异的基础。这节内容也是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培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为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大胆的尝试,用科学研究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并依托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搭建模型完成科学假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此来落实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条件和特点。
② 说出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2 能力目标
① 通过探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再认识。
②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模拟DNA复制的过程,增强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和复制条件,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提高学习兴趣,关注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3 教学重点
DNA复制过程、对半保留复制实验的分析。
4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实验。
5 教学过程
5.1 课前准备
PPT、毛绒条(4根橘红色的、12根绿色的)、剪刀、胶带、红色纸(印有DNA模板)、黄色纸(印有脱氧核苷酸)。
5.2 引入
教师:(出示两张照片)这两个可爱的宝贝,哪个是小沈阳的孩子?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父子(女)相貌相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么亲代的遗传物质如何多出一份,传递给子代呢?
教师播放视频1,从一只可爱的小脚出发,去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视频展示,注意所观看到的结构: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引出课题“DNA的复制”。
5.3 温故而知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基本骨架):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5.4 学习DNA复制的时间
教师播放视频2,并小结:
(1) 概念:1个亲代DNA→2个子代DNA。
(2) 时间:主要在间期。
(3) 主要场所:细胞核。
5.5 学习DNA的复制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DNA以什么方式复制自己?
形成假说:沃森和克里克的推测(假说):复制时,DNA的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间氢键断裂;分开的两条链作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新的一条链(即半保留复制,一半新一半旧)。
教师要求结合复印机复印材料的全保留(全新、全旧),思考DNA复制的方式。
模拟操作:利用毛绒条分别模拟制作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结果。
推理:基本设计思路是不同方式复制出的子代DNA新旧链的组合方式不同,区分旧链和新链,分离不同的DNA分子。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同位素标记法)
如果亲代的DNA两条链用15N来标记,然后放在14N中复制,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分别含哪种元素?(绘图表示)
验证推理:1957年米西尔森和斯塔尔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巧的实验。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将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经破碎细胞提取DNA,放入盛有氯化铯溶液的试管中离心处理作为对照组。将两条链都含有15N的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分别在0 min、20 min、40 min取样,经破碎细胞提取DNA,分别放入盛有氯化铯溶液的试管中离心处理作为亲代、子一代、子二代。
对比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DNA分子的复制时半保留复制。
5.6 学习DNA的复制条件
由1956年科恩伯格的实验引入,在DNA人工合成系统中,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没有DNA复制;实验一: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到具有足量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试管中,培养在适宜温度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的DNA含量。实验二:在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DNA片段和ATP,培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的DNA含量。
根据实验一没有DNA产生,实验二DNA含量加倍,分析得出实验条件:
催化剂――酶,模板――DNA,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等。
5.7 学习DNA的复制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64图4-9,思考DNA复制主要步骤包括:解旋→合成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观看视频: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来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要求:(1) 模拟DNA复制的动态过程;
(2) 制作出相应的子代DNA(平面结构)。
建议:每六人为一小组,注意组员间的分工合作。
5.8 学习DNA复制的意义:传递遗传信息
在模拟操作DNA复制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 两条母链的碱基顺序是否相同?(不相同)
(2) 两条子链的碱基顺序是否相同?(不相同) (3) 新合成的两条双链DNA碱基对排列顺序是否相同?有何意义?(相同,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4) DNA分子为什么能准确复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想一想:经过复制的这两个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什么时候彼此分离的?(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5.9 拓展探究
资料1:女性子宫肌瘤细胞中最长的DNA分子达36 000 μm,DNA复制速度约为4 μm/min,请计算出复制所需的时间?实际复制过程仅需40 min左右即可完成。(DNA复制可多起点进行)
资料2:研究表明,DNA的复制总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其复制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仅为1/20 000。如果DNA复制发生差错,有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或后果?(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
结束语: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孩子长得像父母真正原因了吧。那么为什么孩子获得父母的遗传物质就和父母相像了呢?还有更多关于DNA的奥秘,等待我们继续探讨。
6 教学反思
6.1 将科学研究的主线贯穿本节课的教学
“假说演绎法”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的一个主要设计思想是利用“假说演绎法”贯穿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整的直接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
6.2 科学假设依托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在这节课中,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主要切入点,旨在增加学生进行假设的可行性,通过学生建立模型动手操作来代替凭空的思考。虽然这个环节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但他们经历了一个思考与尝试的过程,学会了搭建模型进行假设,对DNA的复制有了直观的体会,结束以后的小组展示与交流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假设的非一致性,有了科学研究第一步的体验。
6.3 科学史的利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DNA复制科学史中有很多实验,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如DNA复制条件的学习,通过对科恩伯格所做的实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归纳出复制所需的条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6.4 模拟操作中体会DNA复制的过程
为加深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动手模拟操作DNA复制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体会DNA复制的特点。模拟操作毕竟不是真正的DNA分子的复制,学生在对模拟操作的剪刀、胶带、不同颜色的纸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构建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不仅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探究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为一体。
“DNA的复制”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68次
- 评分4
- 赞46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