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形成了独特的德育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民主教学、劳动教育、个性人格培育。深入研究其德育思想,挖掘其德育方法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建设的启示,对丰富发展德育理论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徐特立;德育;德育方法;
徐特立的一生历经我国从清末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从以教书为职业到以教育为事业,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教育学说。德育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灵魂部分,他认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宇宙观,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1]142为此,徐特立提出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方法,在当今学校德育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徐特立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
徐特立素以“身教主义者”标榜自己,在办学与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他认为教师应具有两种人格:一为“经师”,二为“人师”。“经师”即为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人师”则为教授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他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将自己当做模范人物,教师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2]102,以自身品质感染、影响学生,阐明了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树立的身份。
(二)民主教学
民主是徐特立德育方法中一贯强调的教学原则,他强调教师与学生关系既不应是旧式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也不应是资产阶级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民主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双方平等的同志关系,即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完成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自觉学习的转化,使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三)劳动教育
不管是小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徐特立都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认为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是“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2]129重要途径。他认为,教书育人要让受教育者“劳心”与“劳力”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逐渐培养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
(四)个性人格培育
徐特立将人格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本质性目的就是“造成一定立场、一定方向而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3]。“一定立场”即他认为学生始终要坚定共产主义方向,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定方向”即他认为应当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远大理想、共产主义宇宙观、革命传统、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无限生动发展”即他认为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环境影响,采取不同德育方法。徐特立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将共性要求与个性培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根本目的,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徐特立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以身立教,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徐特立作为一名身教主义者,是一个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教育楷模。徐特立早期在家乡兴办学校,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创办的小学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月还将补课的费用贴补给所办学校,“这样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4]。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指出了传统教育中区分“经师”与“人师”的弊端,即“教导分离”,意为只教授理论知识,不教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提出要将“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道德素养。
首先,教育者首先要成为模范人物。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活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而青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阶段,思想上呈现出极强的可塑性,与此同时,看待问题往往过于偏激和片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言行如一、忠于职责、知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正面的,这种影响通过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分寸,教育强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严格而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5]161同时,教育也不能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过于放松的策略,认为这样就成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因此,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度张力,对待学生既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放松,要以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育态度、谆谆善诱的教学方式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徐特立针对学校学生与教职员对立情绪问题,认为首先要明确师生关系及态度问题。他强调师生对彼此的态度应当是“教师是(学生)中的领导者,要尊敬教师”[1]205、教师对待学生应当“高度阶级友爱”;其次,徐特立对师生关系做了详细阐述,同时亦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总体来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同志”式的关系,“建立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4]174,而这种师生关系包含两种内容:
师生要相互学习。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向教师求学属于既定内容,而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不多见。徐特立引用昔日孔子择师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句典故印证教师向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本人在赴法留学过程中,就以40岁高龄向熊瑾玎之子熊信吾学习法文,曾说“只要学生不嫌我老大,肯教我法文,我就算年老,也是个进步的老人”[1]3。此类事迹感染了当时一同赴法留学的年轻人。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展,还能从中习得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等道德品质,实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提升和飞跃。
师生要相互批评。徐特立所指的“批评”与“指责”含义不同,这里的“批评”更多的是强调对事实情况进行理智分析,肯定其中正确的成分,而对其错误部分进行纠错。徐特立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反批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志,“我们实习批评时,不独要批评实习者之错误,还要批评批评者之错误”[6]178。学生只有明晰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题,才能实现知识从表面到深层的内在转化。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批评还能够打造和谐的学术空间,使学生养成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劳动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徐特立认为人类的发展包含三方面,即德育、智育、体育。他在论述三者关系时,将体育作为智育与德育的物质基础,强调要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结合。在徐特立道德教育理论中,“体育”即劳动教育,“我们的劳动教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生产的经验和常识转化为科学”[1]127。徐特立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参与,他指出劳动教育在当前学校德育中的缺位问题,“人类的发育包含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由于劳心和劳力的绝对分工,而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为半身不遂”[5]139。强调学生在提升智力的同时要发展德育和体育,在三者结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劳动教育要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方面,徐特立既不偏向只学习知识而忽视技能,也不偏向只学习技能而忽视知识,而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要养成学生言出必行之的道德品质、主张“学科与术科的亲密合作,脑与手的亲密合作”[5]149。他为德育中的劳动实践定性,认为劳动实践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而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地教学,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观念,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二,劳动教育要将“劳心”与“劳力”相结合。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造成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悬殊的不合理现象。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越来越证明,体力劳动中必须有脑力劳动的参与。但在当前社会,部分学生对劳动生产实践方面的了解和体验较为匮乏,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流于表面。我们要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劳力”中“劳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因材施教,塑造生动发展人格
徐特立十分重视个性人格的培育,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生动而无限发展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他坚决反对奴隶主义教育和奴隶主义的学习态度,“作而不述,创而不效,是孤陋寡闻,是野蛮也,难以达到复杂的创造。教条主义是奴性,经验主义是井底蛙”[7]。他以杜绝培养模式化,强调个性人格培育的德育要求给予我们现代德育的创新性启示,那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定社会主义立场、进行共性道德教育,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规律,进行因人而异的德育。
因材施教要坚持共产主义基本立场。从德育目的来看,徐特立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培养“积极的、觉悟的新社会的建设者”[6]156。因此,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育培育的道德必须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要对青年进行远大理想、优秀品德、革命传统、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因材施教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意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用在学校德育中,则意味着要按照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首先,因材施教要反对自以为是,“即在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作风中训练自己”[5]174,要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教育,在因材施教中教育者要抛弃主观主义,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次,因材施教要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变化,“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8]我们要吸收借鉴徐特立关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针对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误区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吉多智,李国光,戴永增徐特立教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3]赖雄麟,葛蕊萌徐特立辩证性德育思想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12).
[4]陈桂生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3.
[5]李之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3.
[6]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 第四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
[7]张理智.浅谈徐特立德育思想[J]中小学管理,1995(Z1).
[8]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编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