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德育教学正文

新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教学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9
  • 阅读量13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笔者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开放性教学策略构建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开放性;细化课程


  品德與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的教师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模式,直接地导致了“重智轻德、学生被动、事倍功半”的课程状态和活动效果。如何创设善教乐学的课程活动环境,让“智学与德育”走向融合状态,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呢?


  一、在细化课程标准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标为课程教学做出了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让课程教学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更加和谐,更有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就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说,可把教学目标梳理为: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思想感情,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需要教师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相应的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以及遵守纪律等。三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与非现象,逐步激发他们有实践道德规范的动机和愿望。值得强调的是,应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协调起来,努力形成最大化合力。


  二、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中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育目标集中体现为“导行、授知、明理”。教师应善于使“教与引”“知与行”相结合,努力获取令人期待的活动效果。


  1.创设情景,让学在先。教师在揭题后,首先采用启发谈话、人物介绍、实际操作、歌曲欣赏、名言俗语、图片观察和行为辨析等方式,把他们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接着让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预习、收集、书写和梳理导学材料,让他们在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学习与思考、合作与探究。


  2.主题教育,突出展示。学生学文明理,应在“知”上下工夫,在“理”上做文章。对于不同类课文,要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力求达成,激情、明理的教学效果。以“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为例。“生命只有一次”,然而生活中忽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有哪些不遵守交规的行为;然后结合课文插图,启发并引导他们:“如果看到这些不遵守交规的行为应该如何去做呢?你自己有没有出现过这些情况的呢?”以此让他们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3.深化认识、增强体验。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体验”来实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以“友爱残疾人”为例,笔者首先让小学生闭着眼睛听写一段话;他们看到听写结果是歪歪斜斜的样子,切实感受到了盲人学习的不易;接着教师讲述海伦·凯勒从小因病残疾后孜孜求学,大学毕业后终身投入残疾人事业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故事。教师要以体验引发学习激情,以故事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名人事迹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知与行”的共鸣。


  4.引导言行,以身立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每当在教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出榜样。比如,在教学“献出爱心、延续生命”时,老师把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援学捐款的具体活动告诉学生,学生不禁肃然起敬,教师获得了“润物无声”的正能量。


  三、在广开教学渠道中赢得家校互动的教育效果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要想赢得持久热烈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光靠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校内外互动、家校互动中攫取实质性的教育效果。学生要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逐步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否则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困境。我们应在开放活动中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增强教育厚度,努力获取“学用结合”的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素辉.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2010(8). 

    作者:谭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