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以中央文件形式确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存在,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鲜明特点和四大功能。《创新计划》落实要以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生态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计划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9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91-05
社会现代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观念多元、功能弱化、价值多样、结构失衡、力量分化、运行紧张、环境多变等“现代性后果”。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散化”及运行紊乱困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工作体系整体优化创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为标志,从顶层设计和文件制度话语层面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的新征程,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创新计划》为样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考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成为应有之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方法论启示
系统研究已成为学科交叉研究和科际融合的重要表征,系统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等领域重视系统论研究。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的思想、关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关于辩证思维方法都蕴含着系统论思想,把系统分析思维方法上升到哲学高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作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互促共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与实践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创新。
在理论研究层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问题,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研究论域:一是“体系”说,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科学化,重建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构成新的学科体系等;二是“系统”说,从系统论视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共同体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三是“生态”说,从生态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进行分析;四是“整合”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整合机制、力量整合等进行研究。可见,随着整体性视野考察和系统思维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趋势。在实际工作层面,党和国家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工作体系科学化建设,正如刘建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三个领域的科学”[1]。笔者也赞同这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至少应包括学术理论研究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和实际工作系统的科学化,因而有必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关注,从而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历史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继承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组成。在理论基础层面,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学科框架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原理”、“史”、“比较”、“前沿”等学科主干体系,借鉴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体系,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建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丰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发展呈现出体系化特征:第一个阶段是前科学化时期,从建党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沿用“生命线”、“中心环节”等政治话语式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第二阶段是科学化创建时期,表现为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专本硕博四个层次的专业体系建立,学科体系进入科学化时期。三是学科化建设时期,1997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从创立到比较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法、教研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学术生产、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操作理论等方面得到精细化发展,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系列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向原则、规律方法等顶层设计和规范要求,强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组织、学科制度、学科队伍、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整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的“大思政”运行格局初步形成,已初步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工作体制机制。这种实践工作运行体制与社会建制确立,强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和效果。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来看,2015年《创新计划》中要求统一编写使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教材、教师参考、辅读用书等立体化教材体系不断丰富。在思想政治教学体制上,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管理、课程管理、队伍管理和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体制经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系统化建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存在与建构:以《创新计划》为例
2015年10月《创新计划》是在中央文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论述的文件话语确证和系统化存在,着眼于系统设计和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整体构想和建设目标。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其“31号”文件的发布,刚好是对《创新计划》的进一步承接与创新。
《创新计划》从系统设计与总体规划的维度阐明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任务操作系统,即围绕建好立体化教材体系、高水平教学人才体系、高效化教学体系为内部圈层,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为外部圈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在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编写教学系列用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作出顶层制度规划设计,强调面向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众和学生对象群体,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层次,覆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全媒体资源,强调教材体系的思想性、科学化、可读性相统一。二是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实施宣誓、定期网络注册、退出机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机制,对新进教师、教学科研带头人、教研团队进行理论培训、实践研修和团队支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先进人物、高校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多元骨干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巡讲。三是建设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遴选、培育和推广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开发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组织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建设等。四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支撑体系,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如当下正在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就是贯穿落实此项政策的重要体现。同时强调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是对《创新计划》提出的建设学科支撑体系的进一步继承和创新,有利于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同向同行的学科支撑体系。五是建设管理与激励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修订《课程建设标准》,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典型、团队等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等推进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六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加强独立二级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鲜明特点与重要功能:以《创新计划》为例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生存和维持必须实现四项基本功能,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这就是帕森斯著名的AGIL模型。”[2]借鉴AGIL模型分析视角,《创新计划》在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构、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推进、课程建设立体化设计、队伍建设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丰富拓展上,做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规划,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问题意识鲜明,导向谋划补齐短板。以问题为导向,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足提供了方向。社会现代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主体、客体、环境、载体、方式等发生着整体性、根本性的转变,其理论、学科与实践工作子系统遭遇实效弱化、组织乏力、话语式微、主体分散、制度形式化、条件虚化等“离散化”问题,面临要素松散与结构断裂、系统分化与整合、运行紧张与冲突、系统输入与效益输出等“运行紊乱”困境。《创新计划》紧紧抓住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等进行战略设计和推进举措的设计。二是阐明工作方略和目标愿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系统主要体现《创新计划》的第二部分内容,阐明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和主要任务等,指明了工作方向、方法任务和实践方略。三是科学方法与要素整合优化。《创新计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师体系、教学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和具体举措的统一,在内容大体上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八个方面的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内容要素、途径方法要素、制度要素、组织领导要素、队伍建设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环境要素。这八个方面要素又各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整体,具有四大功能。
适应社会功能。“适应”主要是指系统同其环境之间的某种关系,或适应环境方面的限制,或设法使环境适应他们的需求。《创新计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的分析,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通过反馈、调节等控制手段实现系统的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的经济和物质资源等不断输入和输出,在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不断进行体系创新、结构创新、要素整合,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目标达成功能。《创新计划》强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一种规范社会政治道德秩序的系统化、结构化社会建制,内在地嵌入到社会系统中,其结构不仅取决于社会政治系统,而且还取决于文化背景、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及市场外部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结构化社会建制,能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不仅影响社会领域内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而且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系统体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建设。《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建设,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组织建制、学术队伍、学术活动、社会资源等,其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通过学术成果和人才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功能;《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专业组织,通过知识的专业化、教学的现代化、职业的专门化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为知识应用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体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功能,通过思想引导、宣传教化和行为规约等唤起人们强烈共同信念和认可。
价值维系功能。《创新计划》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价值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3]《创新计划》的整体设计和价值目标指明认知、价值、意识形态、信仰等元素,通过规范秩序的合法化维持文化模式,使个体保持与社会系统要求的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维护对社会政治系统的认同功能,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提供价值维系功能。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创新的推进执行
在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认同和实践工作整体性认知基础上,把握系统化存在边界内外的复杂性关系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生态优化,以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
1.健全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建成运行科学有力的工作体系
第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良制规约”机制。增强责任意识,从顶层设计和科层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规训机制。从制度层面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校党政-院(系)党政工作主体”的主体责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导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合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主体认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创新的关键主体是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观念、政治责任意识要强,这样主体责任就容易落实,最忌讳的是“嘴上喊的好、口号喊得响”但实际上是不重视。要围绕《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传播作用,推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政策、讲话、案例等学习研究宣传,增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程序执行机制。形成组织、宣传、人事、学工、团委、马院、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大思政”推进体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领导责任,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规划、督办、协调、组织,领导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体系、队伍体系、工作体系的协同。第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协商共治机制。增加协同意识,健全责任追究信息沟通协同,根据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规划设计进行信息沟通协同处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与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规划、情况通报制度,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沟通情况。第五,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考核反馈机制。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考核,加大对教学体系、学科体系、队伍体系等作为监督考核的重点。
2.健全队伍主体建设为根本,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教师队伍体系
一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相当部分有经验有水平的老教师快退休了,但年轻的骨干教师却还未成长起来。二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稳定性”问题。科研平台资源倾向于老一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年轻教师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在学科队伍合理更替、队伍团队建设、队伍价值认同等方面展开针对性工作。三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发展性”问题。主要围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青年教师进修、教师生活压力等方面展开工作。高校责任主体必须有一些思考,要在专业成长、团队凝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科学定位,在建设好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四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幸福度”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老师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中青年老师教学科研压力比较大,既要做好教学完成教学工作量,又要完成科研任务,通过职称评聘要求,还需要买房结婚生子,这使得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好地收益、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因此,要重点建设形成国家、省级、校级层面的专题培训研修、观摩实践、挂职锻炼等立体化的队伍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在利益激励机制、工作量计算、职称岗位评聘等给以政策倾斜。
3.健全教学改革为关键,建成高效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第一,以教材体系立体化为先导,促进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内容的“因时而进”,要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强调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提升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增量的同时重视价值性,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第二,以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为中介,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公共化转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共识。“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4]第三,以教学主体的理论自觉为根本,促进教学主体间性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显性与隐性教学等内在关系。”[5]第四,以教学环境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学生态的“文化化”转型。通过植根于社会生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空间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发挥文化熏陶、文化育人的“文化力量”。
4.健全学科建设为基础,建成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第一,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外部支持。在推动学科外部性条件、资源建设,解决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外部性问题,主要针对相关体制与政策的支持力度、社会文化心理气氛、学科态度与学科意识自觉等展开针对性条件支撑。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化建设。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生产、知识应用体系科学化建设。应着重点推进学科组织机构、学科队伍、学术成果、课程教材等体系化建设,推动学科队伍素质的提高、学科学术方法的集聚、学科制度规范的形成,以高水平学科支撑体系推动教学体系水平提升。第三,建成建强高水平学科科研体系为教学体系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密结合”[6]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队伍体系和体制机制体系的整体性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水平,将学科队伍科研成果运用于服务于教学体系之中,推动学术科研体系与教师教学体系的统一,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20-27.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8.
[3]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R].教社科[2015]2号.
[4]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