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德育教学正文

唤醒家园意识提升生态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494次
  • 评分4
  • 18
  • 0
曹芸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

在全球环境危机加剧和家园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生态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环保趋势融入生态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由于家园意识不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树立进行生态教育的理论自觉,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和开放性,面临教材、师资等资源匮乏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通过理论灌输、案例呈现、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等系列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环保态度和价值观,深化了家园意识和情感,提升了生态道德和素质,培养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关键词:家园;生态;生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72-05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高速狂飚的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种顿失家园的迷惘与焦虑情绪弥漫开来。在对危机的反思中,人们的家园意识逐渐觉醒,环境观念得以确立,生态教育蓬勃发展,新的文明形态应运而生。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教育也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对生态问题给予不同于传统视角的人文关注并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进而养成持久的生态行为习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教育具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家园意识”。这是因为, “家园”与“生态”这两个概念具有的天然内在联系,从语义上看,“生态学”(ecology)中的词根 “eco”在希腊文中即为住所、栖息地之意。缺乏家园意识,不可能对大自然心存感恩,也不可能建立长效的生态行为机制。为此,笔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融入家园意识,在提升学生的生态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20世纪家园意识的觉醒与生态教育的展开

“家园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栖息之地的主观认识,包括对什么是家园、如何对待家园等问题的回答。人类的家园意识古已有之,例如华夏文明中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故土意识、宗族与家庭观念等,而《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描述则是古代希伯莱文化中关于家园意识的宗教阐释。农业时代人们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征程,但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里,由于人类的活动能力有限尚未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这种家园意识大多不自觉地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尚未具有形成广泛的全球视域和深刻的理论自觉。

进入20世纪,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家园不再只是一方狭小的庭院而具有了世界意义,同时工业化进程加剧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精神心灵空虚等负面效应日益严重,家园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成为正在远去的一处净土。正是在汹涌的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人的家园意识逐渐觉醒。海德格尔最早在哲学、美学领域阐释了“家园意识”:“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1]在这种存在论哲学中,人与世界原本处于本真的“在家”关系,席卷一切的现代化打破了这种诗意的栖居,人与世界本真联系被扭曲,人们普遍产生一种“无家可归”之感,工具理性的膨胀、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这种无家或失去家园的状况更为严重:“许多德国人失去了家乡,不得不离开他们的村庄和城市,他们是被逐出故土的人。其他无数的人们,他们的家乡得救了,他们还是移居他乡,加入大城市的洪流,不得不在工业区的荒郊上落户。他们与老家疏远了。而留在故乡的人呢?他们也无家,比那些被逐出家乡的还要严重几倍。”[2]可见,“家园意识”的觉醒源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而正因为其切中了20世纪最深刻的时代命题,所以成为新兴的生态美学中最重要的内涵,其中“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涵蕴着更为深刻的、本真的人之诗意地栖居的存在真意。”[3]

20世纪中期,英、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连续发生一系列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环境污染事件,使人们的家园意识与环境危机、生态观念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产生的巨大危害。此后,西方生态批评和生态理论日益兴起并快速发展,试图通过理论建构找寻人们失落的家园。“生态理论是一种直面人类现实处境的实践理论,它关注现代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矛盾和生存问题,以及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4]可见,现代生态理论一开始就是围绕人的生存家园展开的,关注生态是为了寻找家园,而家园的重建与维护离不开生态保护。“家园”与“生态”这两个概念在经历了工业文明造成的长久分离后,被重新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态教育或教育生态化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5]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围绕生态保护、家园重建等问题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指出人类要对生态问题有共同的认识,各国政府在推进世界生态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在中小学及高校中开展日趋规范的生态教育,许多国家将生态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本科教育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为生态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美国高校围绕生态环境研究开设了“地球自然系统的基本功能”、“人类活动与环境持续的相关性”、“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支撑环境持续性的政策方略”等齐全的课程门类。[6]生态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表明,“世界生态教育正朝着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教育生态化的新时代已见端倪。”[5]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在生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初始阶段仅限于在少数综合性高校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80年代以后一些大学才开始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生态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受文理分科及专业观念的影响,生态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生态学专业的内部任务,并未引起其他专业尤其是人文专业的重视。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内容之一,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国家生态意识的逐渐自觉,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7]的要求后,生态教育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生态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共课程的普及率较低,进行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生态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等。”[8]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中,笔者也观察到,许多学生对我们赖以栖居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这一事实并未足够警醒,家园意识不强,家园观念狭隘,家园情感淡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包括生态素养的主要渠道,在唤醒学生家园意识方面尚未取得突出成效,原因在于: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尚未充分融入家园意识,在生态教育方面缺乏规范性、指导性。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于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并未明确要求其进行生态教育。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充分融入家园生态意识有多方面原因,但是若能在指导性纲领文件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无疑会对生态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更深刻认知。此外由于高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不应该将生态教育纳入课堂、将哪些生态教育内容引入课堂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教育等问题上,具有较大随意性,尚未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难以形成持续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完整体系。部分高校的学生会组织可能会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相关宣传,但这些昙花一现的教育活动由于持续时间短、覆盖面有限等原因往往效果并不明显。这就日益呼唤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尽快形成良好的家园认知,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习惯方面自觉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二是学科之间相互割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性地吸收和传播生态知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的办学格局,从而从宏观上导致了学科之间的割裂,纵向的系、室建制则从微观上对学科的交叉渗透起到了抑制作用。”[9]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在生态教育上,一方面不利于生态学基础课程跨学科、跨专业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吸收生态学相关知识,从而不利于家园意识的培养和生态价值观的建立。生态教育涉及生态知识与生态价值观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就当前高校乃至全社会而言,生态教育关注的更多是前者而非后者,这是非常狭隘的:“在生态教育目标取向上,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生态知识和环保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生态意识、环保态度的培养,其结果将导致学生因缺乏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关爱意识而不能自觉地把自己掌握的生态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生态环保行动。”[10]在培养家园意识、建立生态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优势,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短缺、家园破坏等严峻的形势问题,结合典型的环保案例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等。

三是教材和师资力量缺乏,在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生态教育的资源需求方面形成了一定障碍。目前我国生态教育在教材编写、著作出版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高校关于生态教育的出版物中,大部分着眼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偏重于技术或应用层面,对家园生态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功能关注不够,对人们生态心理的转变、生态道德的培养、生态行为的矫正、生态价值观的建立等不够重视,对生态与政治、经济、科学、道德、社会等的关联未能充分揭示。优质教材资源的缺乏,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融入生态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颈”尴尬。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生态教育或培训,教师队伍内部也存在着生态素养不高、家园情感不强的现象,无法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态教育的现实需要。作为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力量,教师自身的生态家园观念对学生的环境态度影响极大,因此,加大两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升华他们的家园情感,丰富他们的环境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态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唤醒家园意识、提升生态素质的实践探索

1.注重理论灌输,了解家园观念

大学生家园意识淡漠、生态观念欠缺具有多方面原因,但深层根源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缺乏深刻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入生态家园意识,就必须结合各自侧重点对学生进行多视角的生态知识传播与家园理论灌输。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讲授联系与发展这一辩证法基本原理时,可以结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向学生阐明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息不止的生态家园,人类文明的延续必须以健康的自然生态为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有利于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上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结合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优缺点,阐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和内容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推进高新技术发展,解决目前经济建设的生态瓶颈问题;在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结合西方兴起的“乐活”文化、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宣传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保护地球这一人类的生态家园。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结合一系列具体数据,向学生指明我国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恶化的环境污染与脆弱的生态家园,使学生增强危机意识,从而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耗,理解、支持并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生命观,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向学生讲解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家园建设的历史进程等等。

2.利用经典案例,深化家园意识

理论知识虽然深刻,但由于缺乏感性形象不够具体,甚至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有必要结合一些经典案例,使学生在生动的感性形象中进一步了解生态知识,深化家园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展示了三个案例,即法国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台湾大爱电视台制作的系列片《荒漠下的真相》及日本垃圾分类的模范小镇上胜町。《家园》由法国摄影师兼生态学家阿尔蒂斯·贝特朗耗费15年、历经54个国家取景拍摄制作而成,自2009年世界环境日上映以来,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放映。影片通过一幕幕极富震撼力的画面展现地球的演变过程,用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人类存在虽然只有20万年,但人类活动却打破了地球40亿年来固有的平衡,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人类正在破坏自己的家园。只有从现在起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于危难之中。《荒漠下的真相》是一部探寻楼兰古国古往今昔的系列片,其中第二集重点讲述了现代科考队关于楼兰古国消失之谜的新发现,即不加控制地砍伐树木致使水土流失,不顾环境特点种植需水量高的外来农作物,加之水系变化和战争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赖以生存的家园根基被摧毁,最终导致楼兰由绿洲变成了荒漠。科考队通过考证得出这一结论后无不扼腕叹息,深切感受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延续和发展。日本上胜町是位于日本德岛县上的一个人口仅两千多人的小镇,因其模范细致的垃圾分类举世闻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专家到这里参观考察,世界性的环境保护会议也选择在这里召开。这三个案例覆盖古今,既渗透了全球视角的大家园意识,也涉及了具体细微的小家园典范,既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既生动形象,也发人深思。通过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理论,深化了家园意识。

3.重视感性体验,升华家园情感

家园既涉及广义的人类生存根基的地球家园,也涉及狭义的个体日常生活的一方庭院,而前者由于太过宏大难以被个体所经验,只有个体生活范围内的家园、家乡才能激发人们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为对人类整体家园的关爱之情。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次题为“由家乡到家园”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家乡生态环境变迁,分析自己家乡生态改变的具体原因,并对保护家乡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建议。实践课获得了热烈反响。来自不同省市的学生通过积极搜集数据、资料、图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描述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家乡生态环境近十年的变化。许多同学都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排放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有人认为是近年大规模城市建设导致原本和谐的家园蒙上了灰尘,还有人指出现代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等。通过整合各位同学对多个省市生态环境变迁的介绍,学生们认识到不仅我们自己成长的小家园正在失去原有的和谐,而且整个中国甚至地球这个大家园也正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通过把对自己家乡炽热的情感升华为对人类家园的热爱,学生的家园视野更为开阔,家园意识更为明确,家园观念更为开放,家园情感也更为深切。

4.强调生活实践,守护美丽家园

生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生态知识和环境意识融入日常行为,践行环保观念,养成生态行为,保护人类家园。大学生正处于智力、情感、道德、人格等的形成发展稳定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生态素养的提升,而且能够对周围产生积极影响,带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将积累的生态知识和沉淀的家园情感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关爱教室、宿舍、校园等小家园进而扩展到关爱家乡、国家和整个人类家园。心理学认为,同一种行为只要不断重复就能形成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向学生灌输生态知识外,还需要在课堂内外经常提醒学生实施具体的生态行为,如课后自觉带走垃圾、随手关灯关闭电源、节约用水、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自觉宣传环保理念等等。同时,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带领学生体验简单朴素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生态环境,使课堂中灌输的生态观念和家园意识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11]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家园的热爱才能转化为对家园的切实守护。

无需赘言,生态问题如今已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对学生乃至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应回避也不能回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推动人的政治社会化发展,引导人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成长的同时,也使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启迪人们的精神世界,构建崭新的生活方式,发挥着引导社会道德风气的积极作用。”[12]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融入生态教育都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这一探索刚刚起步,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唤醒学生家园意识,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保护环境、守护家园承担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2]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戴晖,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34-1235.

 

[3]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8.

 

[4]王青.生态文学批评: 家园意识与理论自觉[J].齐鲁学刊,2013(3):157-160.

 

[5]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5.

 

[6]方炎明.美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2):61-63.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4).

 

[8]朱江.生态教育与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48-250.

 

[9]文传浩,等.论我国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J].生态经济,2001(5):17-19.

 

[10]刘文良.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现代化,2008(4):29-34.

 

[11][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