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德育教学正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

  • 投稿cand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809次
  • 评分4
  • 26
  • 0
张国启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本质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具有“技术含量”意识或模式创新意识。从静态来看,它是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教育理念;从动态来看,它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意通过教学要素优化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供给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教学的“有效”供给问题,其价值意识强化的路径探索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的“有效”供给问题展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民族化形式、科学化内容和大众化方向,并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评价其教学供给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含量;模式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56-05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开放环境、网络世界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客观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乃至活动之外的各种相关要素和原因,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来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识,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价值渗透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批判的武器”,引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力和理论践行力,使其“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则成为我们必须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的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必须要理解并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本质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具有技术含量意识或模式创新意识,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投入产出之比。从静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主要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2]的教育理念;从动态来看,它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意通过教学要素优化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供给的实践过程。简单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主要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价值理念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使各种教学内容和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通过榜样示范、情境创设、氛围营造和课堂教学等方式“逻辑根植”和“系统营造”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系统化、隐喻化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技术含量”意识。长期以来,一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看成“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课堂教学,认为要取得社会期望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精力,这种课堂教学似乎与“技术含量”无关,一些人甚至认为只要不投入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经济资源,多投入一些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是无所谓的。在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和观念习俗的投入和运用,与所谓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是不相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就要颠覆或者消除这种错误认识,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思想观念的投入产出之比,走出一条充满“科技含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路。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达到“理论武装”大学生的理想效果,必须摒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却无法取得相应实效的教学模式,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质量出发,持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资源配置,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在提升教学供给“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创新意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通过在粗放式教学模式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课堂时间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的确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生活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依赖资源和时间大量投入的粗放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滞后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被提上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传承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被理解、认同和践行的过程,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觉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创新意识,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渗透和融合的方式隐形存在于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环境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通过理论供给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两张皮”现象。这种模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学结构调整,矫正教学过程中要素配置的不合理之处,扩大教学内容有效供给,提高教学供给结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更好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追问的不是“价值意识强化”这一“答案”,而是“价值意识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供给是绝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供给过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度看,价值意识强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研究供给存在与否的问题,也不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而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问题,简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教学的“有效”供给问题。围绕“有效”供给这一中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是否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有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主干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实施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价值性和意识形态行性。因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改革过程中的价值意识,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从教学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的强化,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独特性,它既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资源,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所在,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引领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从教学效果来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主要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其外化行为得以体现,而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供给“有效”与否的具体表现,强化价值意识本身就意味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明晰、教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状态来看,强化价值意识意味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主要是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实现的,在理论体系的传播和知识信息的传递中实现“有效”的价值选择和“有效”的行为塑造和引领。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阐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识的强化是在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展开的,而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必然会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要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与人的发展方式变化的综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度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人盲目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基本内容和价值传播模式严重滞后,但没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不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很难真正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做出有意义的探索。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也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实践,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做出新的探索。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介体(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投入产出之比,促使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生成以及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得以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强化,就是要通过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逐步得以体现。正如江泽民所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实现和实效提升最终必须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得以体现,必须有利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钟的价值意识的强化也必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通过不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彰显其教学供给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的理路厘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理论武装学生的“理想意图”,其价值意识的强化则意味着这种理想的意图必须转化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力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曾经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8]在恩格斯看来,人们只有将“理想的意图”持续转化成塑造自身或他人思想和行为的“理想的力量”,才是符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发展规律的,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的路径探索和厘析,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现理论武装学生这一“理想意图”的过程中,如何将“理想的意图”转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的力量”。本文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强化价值意识的路径探索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民族化形式、科学化内容和大众化方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蕴含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从“综合影响”与“渐次发展”的维度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形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使其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坚持教学的民族化形式。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解读与宣传,应当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实践特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形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凝练表达,既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理论精髓,又在一定程度上确立社会价值导向的思想边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逻辑地根植于知识传递和课堂教学之中,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借助生动活泼的民族化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兴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将教学内容由显性的价值传播转为寓于隐形的各种活动形式和传播媒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意识得以强化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的强化,不能采取轰轰烈的运动式做法,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和价值传播扎实浸润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凝练教学的科学化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引领力、理论实践力,主要依赖于真理的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大学生“所传导的知识理论必须符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9],这依赖于理论的彻底性并使之科学地呈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这既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凝练,也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价值渗透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的强化,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需要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价值理念以适合大学生认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这当然不能依靠填鸭式的教育灌输,而是要以体现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满足大学生良好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化内容出现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典型示范的方式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科学化内容的真理力量与教学过程中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大学生,容易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的独特路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供给的具体体现。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必须秉持教学的大众化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实践活动,必须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转化为符合时代特色,具有思想内涵,为民众所接受并认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 [10],秉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不断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重视显性的课堂教学渠道,更要通过隐性的社会实践渠道提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供给,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被大学生广泛认同和践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识,秉持教学的大众化方向,从普通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氛围与环境营造开始,并通过学校的各科教师言行、课程体系的设置、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建设、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形成教学合力,在合乎大学生人性发展的环境中形成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并通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事实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值意识强化的极端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2).

 

[2]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

 

[6].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6).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