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科技创新正文

浅谈素描教学中材料的语言性挖掘与拓展的方法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59次
  • 评分4
  • 12
  • 0

刘晓喜 李 松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在素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情况,让学生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的泛宽与“单一风格”的限定。“单一风格”很容易框住学生的想法,“自由创造”又很容易形成漫无目的散漫。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每个单元课题的设置,将问题从大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小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以有趣的提问涵盖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很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既有规范有想法的突破的训练来实现创作能力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材料语言;素描;表现;混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40

收稿日期:2015-04-16

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萌发,认为公众创造的大众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应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减弱画种之间的鸿沟。原来画种之间明确的分类被模糊掉,当原来概念化的语言在新的材料中出现新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新的语言特性。素描是最传统的绘画语言,在画种与材料的混合中,它的语言表现力就会有新的拓展。如何在混合中拓展语言的外延,重新定义素描的内涵,材料的语言性挖掘与拓展的方法就成了我们探索的目标、研究的方向。素描教学中材料的语言性挖掘与拓展的方法的课题研究是对新的语言的一种挖掘,以期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图式,从而为未来艺术语言发展的多样性打下基石。

材料的语言性挖掘是通过在不同的材料的表面由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绘画痕迹。画家通过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试验创作从而挖掘出不同材料之间的语言特性创作出以前单一材料和单一画种所无法形成的语言特色,在视觉上形成视觉新鲜感。绘画工具、材料的特性与不同程序的绘制方法,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学生通过练习能够以新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熟悉的物象。这个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取舍,选择哪些物象的特征作为感受的对象就成了我们的研究课题。

“观察”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希腊艺术追求的是黄金比例的和谐,中世纪侧重表现神性的光辉。艺术品都呈现出柔和、肃穆、庄重得风格特征。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开始结合,表现出更多的是对理性的追求。现代艺术则侧重于主观的诉求和内心的独白。艺术再不是纯粹客观的再现对象,艺术“怎么都行”,但决不是“一切东西”。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再到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到基弗的架下的装置,以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艺术发展的多维度足以证明艺术的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同时为产生新的语言提供了技术参照。架上绘画与架下装置有不同的表现力度,架上绘画主要是通过对色调、构图、形体、材料的表达能力的研究。它根据艺术家的直觉使这些元素达到一种和谐,创作出艺术作品。材料的语言性挖掘是架上绘画继续发展的一种方法。

科技的发展,制造业的兴旺,使新的材料、工具层出不穷,材料的语言性挖掘是在媒介无限发展的过程中,做有限的规律性研发,以便于学生对材料的语言性挖掘的归纳和掌握。在经受外界环境中的物象的刺激和内心的涌动后,能敏锐地对形体进行捕捉与取舍,激发出新的表达形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素描画《小提琴》,画在原木色调的纸张上,暗示小提琴的材料是木头的。小提琴的外形用木碳笔画于作背景的报纸上,而琴弦则画在有一点泛黄的白纸条上,乐器的每一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材料表现技法。拼贴纸张的方法使色彩的使用有了新鲜感。在不同景深的相互重叠制造出深度感。报纸、颜色纸、乐谱等纸张与木碳笔的笔痕搭配,使材料间的不同视觉特性在相互的映衬下被激发。使纯粹的视觉平面上的小提琴出现新的面貌形式。

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语言性,必须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如:课内练习:选用不同颜色、肌理的纸张、布料,与钢笔、水彩、木碳、胶水等工具结合,表现不同房屋室内空间。重复多次练习,越熟悉不同的材料,直觉就会越可靠。

提示:在使用材料时,应尽可能多地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来培养一种感觉,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以及它们各自的视觉效果。工具制造的肌理同纸张肌理的比较,面积分布上的比较,线与面的比较等多种因素间的比较,是实验的方向。这与写生不同,是靠主观的感受、印象起决定作用。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省:面积分割的比例是否和谐?不同材料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协调的整体感?如果拿掉一种材料或增加一种材料改变一下机理,这副素描的感觉将会如何变化?在材料改变后,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绘画史上很多优秀素描作品都是以草图的形式表现的,画家在绘画开始时是单一材料,随着绘画过程的深入,他会对绘画表面发生的感觉不断作出反映,画家会本能地选择其他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丰富表面最初的画面痕迹,材料会从单一发展到几种或多种。如亨利·摩尔在素描《森林大象》中应用了两种相近的材料---黑粉笔和碳笔,粉笔颜色亮一点、轻一些,在色调上灰一点;碳笔的颜色深一点、重一些。他不是用描叙外光变化的方法,而是用碳笔、黑粉笔来追求独特的线条效果和机理效果,在简洁的形下显现出丰富的变化。画家在运用材料上做到简洁而明晰,而不是一味地堆砌罗嗦,材料选择之前眼光的预见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课内练习:在同一副静物素描中把钢笔线条和碳笔线条结合使用。

先用钢笔,画到画面需要改变材料时,再用碳笔深入刻画,大量使用描绘性线条,把自己对物体的 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间注意研究安排线条排列的顺序、粗与细的变化、画面中那些地方可以留白、那些地方可以运用擦、提或用淡墨制造丰富细腻的变化层次,在描绘的过程中充分研究了解不同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力度和密度下的不同效果。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省:当新的一种材料加进来对画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画面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外轮廓在素描的表现中是很重要的部分,表现物象的外轮廓在不同材料相互作用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我们运用了新的表现方法后,表现的画面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这些材料混合后的整体感觉如何评价?

选择不同的画布表面来接受工具产生的痕迹,从而形成因为材料而产生的独特效果,是我们作为画家在创作中间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很多画家依据自己的想法在绘画的过程中对画布的表面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用石膏底料刮在油画布表面,有些地方还掺入颗粒,然后用砂纸打磨出不同的机理,不同软硬的油画笔、油画刀在上面可以画刮檫出不同的痕迹,阿利卡就善用此技法,席勒也是。基弗也是善于用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大师,作品中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方法,他的创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新的材料和工具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就会创作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和与语言,画家的敏锐感受与想法是创新材料、语言的来源,长期的创作可以让我们保持对物象的敏锐。创作不是对多种材料的一味追求,好的创作遵循内心的感受来表达,创作好的作品是他对材料语言研究的目的。

在素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情况,让学生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的泛宽与“单一风格”的限定。“单一风格”很容易框住学生的想法,“自由创造”又很容易形成漫无目的散漫。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每个单元课题的设置,将问题从大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小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失去在研究中间的针对性。在课堂上笔者针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以限制性的题目去引导学生思考范围,在一定的框架下开启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对习题的设计、提示与问题的提出是笔者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思维训练的方法,从而避免艺术中概念化的积弊,以有趣的提问涵盖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很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问本身就具有针对性。不同材料多种工具与表现的课题研究就是立足于这样的想法设计出来的,创造的能力不是一种可以灌输给予能力,而是通过对既有规范有想法的突破的训练来实现的。而科学的艺术类教育就是激发创造能力的摇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尼.祖菲. 绘画史鉴[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 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 闫爱华,陈聪.毕加索线描全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3

4 荆成义.画坛巨匠席勒[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吴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