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科技创新正文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生物创新教育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348次
  • 评分4
  • 18
  • 0

徐 瑶

(南昌外国语学校 江西 南昌 330025)

摘 要: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下对高中课程教学和高中生的要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学会创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展开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30

收稿日期:2015-05-16

生物是一门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研究的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然而由于不同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别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缺乏主动性等原因,导致高中生物教学出现重成绩轻过程,学生缺乏创造力和质疑精神,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践行并深化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出去”走出课堂,从课本走向社会,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变化,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如何实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走出去”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以下建议:

1 走出课本,体验质疑探索之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为标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被动接受知识,为了解题的标准化,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会不会还有别的可能结果”,这种方式最终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标提出: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终目标是学生具有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允许和鼓励他们对教科书中的观点甚至是权威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教科书中的某些未详细介绍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里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通过分析摩尔根的实验一:将红眼雌果蝇和他意外发现的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的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接下来将F1的雌雄交配,发现F2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为3∶1,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说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观察F2发现果蝇的白眼性状总是和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大多数教师课堂讲解的时候都只是提到摩尔根及其同事的设想,他们认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然后摩尔根等又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这一假说,这种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似乎到这儿这个知识点已经介绍完了,学生也学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假说演绎法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全盘接受并且毫不怀疑。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学习只会变得枯燥无味缺乏乐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提点学生学会质疑:为什么白眼基因不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或者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仅仅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这两种情况能排除吗?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假如只有课本的实验一和实验二,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成立的,而课本只有一句话:摩尔根等人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那么摩尔根又是怎么验证的呢?这时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作为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你们是摩尔根,你会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排除其它两种情况?你们可以把同桌当做自己的团队,互相交流探讨一下。此时的课堂就真正交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之间可以碰撞出火花,最终最合适的方法不是老师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学生具有无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走出课本,不仅让他们学到方法,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探索的快乐。

2 走出教室,体会动手操作之趣

生物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很多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到例如:做这个实验,用多少材料,加多少试剂,能的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然而这是考试需要的,并不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外结果,有的学生就通过不停的重复,想得到课本的实验结果,这种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很常见的。笔者认为,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结果的得出都是可能的,高中生物实验应该是开放性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进而对实验进行改进或者是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应该走出教室,在实验室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体验动手和实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出现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很浅等实验现象,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很浅有可能是用的材料不新鲜,或者研磨不充分等等原因,排除掉这些因素,有的学生的实验结果还是不明显,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要改进实验而不是一味遵循。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实验原理步骤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走进自然,感受科学生态之美

自然是生物最美的归宿,学习生物需要多和自然交流,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有利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需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要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就选择了校园内一块草地,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准备方案,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学生都能够完成的很好。在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学生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比较,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网上查阅资料图片等方式,将学校里面的植物详细分类,并且挂牌,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和赞赏。

另外,学校里面有一个学生自己创办的社团——“昆虫社”,这是一群对昆虫和昆虫保护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创办的,并且一届届的延续下来,笔者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加入昆虫社,参与昆虫社的各种活动,注意观察生物。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的时候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所闻所见描述出来。例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一节中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注意观察自然环境中昆虫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方式,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描述或者模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而听课的同学从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和生动的模仿中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特,开始对生物越来越感兴趣。这些方式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还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氛围,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

4 走进社会,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STS教育理念,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生物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物同我们的社会文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引导性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例如,学校外面有一条护城河,近年来,该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该河流进行水体采样和分析,并从经济、人口、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河流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同时还会鼓励他们把他们的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信心。将教科书上的知识跟生活贴近的问题作对比,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解决,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笔者还会经常关注社会上与生物相关的一些环境方面,生物方面,包括诺贝尔奖等方面的报道,将这些材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活跃,思维开阔,各抒己见,对生物科学价值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继续学习和走进社会做好准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丁志锋.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生物学.2014,30(4)7-9.

3 钱俊瑞. 适时开展生物实践活动 提高生物应用能力[J]. 中学生物学.2013,29(3)39.

(责任编辑 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