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
(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前高校色彩基础教学多通过大量的写生来训练学生对客观物体色彩的再现能力,这对于学生色彩能力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因为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而言,如何运用主观色彩去表达作者情感与画面主题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主观色彩的培养与训练,为其今后的艺术创作更好的打下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主观色彩;随类赋彩;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62-02
素描与色彩这两门课程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二者承担着培养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及色彩表达能力的任务,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构成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为其今后专业创作与设计提供基本能力保障.
就目前的色彩基础教学而言,教学内容多以写生为主,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与素描基本类似,即按照客观对象形体构成的复杂程度依次从静物,风景,人物半身,人体,全身着衣等顺序展开.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内容比较丰富,但是训练目的却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写生来不断训练提升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感知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了解初步的色彩知识;掌握基本的色彩表现技巧确实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如果从学生专业的长远发展角度上讲,便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绘画色彩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主观色彩体系,二是客观再现色彩体系.
主观色彩体系,是指直接表达人类自身情感,传递情绪变化的色彩,它源自人类最初的精神世界与外部感受,伴随着艺术史的发展而形成,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主观色彩的最初定义是对于特定色彩赋予特定的含义.当人类第一次在洞窟的墙壁上用浓重的红色反复喷涂那些勾勒出的动物形象时,红色就代表着生命与死亡,并能在精神世界里完成人们对食物的渴求与满足.这构成了人类对于色彩最初的认识与运用.可以说,绘画艺术是从对主观色彩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相结合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宗教;礼法;社会秩序等现实内容都被附加于色彩之上,使之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一部分.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最为看重的祭祀活动中,便规定了“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依靠阴阳五行学说,不同的时代也要与特定的色彩相联系,如秦代慕水德,故尚黑,从帝王与官僚的服饰到军队的旗帜均用黑色;汉代慕火德,故尚红,用红色来象征权力与地位.
在绘画领域,中国古代画家在使用色彩时也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表面色彩,而是在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理念支配下去运用色彩.这一色彩理念便是在公元6世纪著名的史论家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中的“类”就是“类型”“类色”,是含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主观色”,“随类赋彩”主张在绘画创作中色彩不应照搬自然色彩,而要将自然色彩纳入到艺术家主观创作构思中来,要绝对服从绘画创作需要.画家不应满足于对自然界色彩的描摹,而要追求色彩的类似.画面颜色在视觉上达到近似就可以了,有些时候甚至可以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相,以达到反映画家的创作意图,传达思想感情的效果.在绘画创作中色彩不必受光和环境的局限,可以变象、变色,独立发挥主观色彩的作用.
客观再现色彩体系是指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以忠实地描摹自然为目的.它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弗兰德斯画家杨.凡.艾克兄弟具有代表性地倡导“画家要向镜子一样去反映自然”.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欧洲画家在画面的色彩运用上始终坚持对客观物体表面色彩的研究与描摹.作为印象派创始人的马奈将对这一色彩体系的研究推向极致,在他的画面里,物体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色调得到充分表现,将光、色、形体统一描绘,以准确凝练的笔触来强化色彩的明暗对比效果.另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更是将光学原理应用到色彩美学上,使画面的色彩达到了辉煌的地步.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对自然色彩的再现可以说是尽善尽美.
上述两大色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艺术风格的迥异,主观色彩体系注重艺术家本人的情感表达与画面的个性语言,客观再现色彩体系则更加偏重对色彩视觉共性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并无高低之分,共同建构了绘画领域的多彩世界.
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色彩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仅偏重于客观再现色彩体系,更多的要求学生在画面上对自然色彩进行临摹与再现,强调对共性的研究,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我国目前美术教育的整体现状有着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不利于学生色彩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是关注个体内心情感与创作者个性的表达.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是否具备个性化的色彩语言与色彩表现技法,是否表达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是当代社会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
从欧洲后印象派开始,画家在画面色彩的处理上已经不再拘泥于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与自然色彩,他们通过对日本套色版画的研究与学习来了解主观色彩体系.并受启发将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结合到绘画创作中,使画面具有强烈的个性气质.从野兽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行动绘画”把主观色彩的运用推向了另一个极端,进而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
以个人的感受和感觉为依据,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把主观意识赋予到色彩中,将主观性转化为具有艺术个性的绘画作品,这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吴冠中先生笔下的徽州,妥木斯先生笔下的草原),他们都已完全脱离了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色彩越来越趋于独立,颜料的浓度不再重要,不再依赖于色彩的物质特性来获取表现力,而强调色彩在心理上的表达能力.画家痴迷于外在事物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虚幻的阴影和折射,在画面中直接呈现出画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从这一点来说,目前的色彩教学存在着与时代相脱节的问题.大量的写生,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但是,如果色彩训练只依靠写生,最终获得的更多是对手的训练.只有通过开阔眼界,多看,多听,提高品位与修养,使学生学会用色彩为自己的主观情感服务,将自身的情感用色彩表达出来,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全面,系统,学生的路才会走得更长.
在具体的色彩教学中,多给学生看图片资料是开阔眼界,提高修养的好办法,所看内容不要仅仅局限在优秀绘画作品上,文物图片,壁画资料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这些人类艺术的遗产,经过千余年时光的侵染,自身的外表都有岁月所留下的美丽色彩,它们也可以说是自然界色彩的一部分,但是,那上面既承载着古代艺术家对色彩运用的最初知识,同时也记录着自然与岁月的痕迹,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启发,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色彩品味与色彩修养.众所周知,当代很多画家都从斑驳的敦煌壁画或彩塑上寻找自己的色彩个性语言,有的是从古代的玉器,青铜器上,寻找属于自身的主观色彩体系.当代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在画面主观色彩的运用上也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大量观看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身色彩语言发展的道路,这是写生所无法替代的.
另外,在写生过程中,学生与色彩之间永远隔着客观物体这道墙,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无法展开,总是被自然色彩牵着走,画面显得十分被动.针对这种情况,可适当安排一些小创作式的课题,鼓励学生以色彩默写的形式表达主题.让学生与色彩之间进行零距离接触,也是培养学生主观色彩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总之,艺术教育是个性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作彰显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而目前只关注于再现临摹,忽视主观色彩培养的色彩教学模式无疑只会磨灭个性,增大学习技巧与创作作品之间的距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
〔3〕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