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飞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控制和转化资源,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可以明确城市分工,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协作能力和发展水平,从而正确确定城市的定位和目标,达到城市和地区的长远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分工,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本文选用较为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法,并构建了代表性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我省主要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测算和比较,提出提高各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从而能使核心城市更好发挥集聚与扩散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77-03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提升区域的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定义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其边界范围之内,能够比其他城市创造更多就业以及收入的能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涵义并不相同,不同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大差异。总体来说是从收入与就业能力入手,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利用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与别的城市相比较所形成的更强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不仅可以适应当下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也是新时期区域以及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
当前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在这三种分析方法中,主成分分析法在城市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也比较成熟,因此本文采取这种较为成熟的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城市竞争力,并通过筛选,构建了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而进行城市竞争力研究,并通过比较分析河南省主要城市的竞争力,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竞争里的定量化水平有了清楚的认识,提出培育和提高河南省主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使得各主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能更好的发挥集聚-扩散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河南省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处理
2.1 指标的选取
河南,古代称为“中原”,简称“豫”。地处中国中东部,位于黄河中下游,省会郑州。四周毗邻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份,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建设省份。河南省下辖有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县市。
本文选取了河南的17个地级市进行研究。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所具有的代表性,本文重点选取了16个三级指标哟on过来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这16个选取的指标分为两大类:(1)基础竞争力;(2)核心竞争力。详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主成分分析
由于选取的数据的量纲各异,在进行主成份分析之前,一般需要对所分析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数据因为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Z值无量纲化方法:
对指标数据进行完无量纲化处理,并进行主成份分析计算,得到河南省各个城市总体指标得分,之后便可以计算出各城市竞争力。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模型的分析计算,选取主成份中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份,然后计算这几个主成份所占的指标权重,再进行加总,得出城市竞争力得分。
模型为:
式中:Wi代表第i个主成份的权重,Zij为第j个区域第i个主成份,Vj为j城市的评价得分。
将各城市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带入模型后,可以得到17个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分类:郑州、洛阳、新乡城市综合得分均大于0,根据分类标准属于竞争力较强城市;南阳、开封、鹤壁、信阳、焦作、周口、商丘、驻马店、漯河、濮阳城市综合得分介于0—-0.3之间,根据标准属于竞争力适中城市;许昌、平顶山、安阳、三门峡城市综合得分均小于-0.3,根据分类标准属于竞争力相对较弱城市。在河南省行政区图上将不同竞争里城市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便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河南各个主要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分布状况以及规律。如图1:
图1中红色区域为城市竞争力强的三个城市:郑州、洛阳、新乡;黄色为竞争力适中的十个城市:南阳、开封、鹤壁、信阳、焦作、周口、商丘、驻马店、漯河、濮阳;绿色为竞争力比较弱的四个城市:许昌、平顶山、安阳、三门峡。
由图1不难看出:河南主要城市之间竞争力差异较大,各个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最高有郑州的2.84,最低为三门峡-0.4;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竞争力得分出现的负值没有实际意义,只代表城市竞争力相对强弱。
竞争力较强的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其中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城市,自古就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的美誉,京广线,陇海线交汇于郑州,具有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交通线,是沟通全国各个地区经济交流的交通枢纽,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这些优势使得郑州的城市竞争在河南省优势明显。洛阳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具有发达的工业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总量也在全省处于第二的位置,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城市竞争力。
竞争力适中的城市整体比较均衡,发展潜力巨大。竞争力适中的10个城市:南阳、开封、鹤壁、信阳、焦作、周口、商丘、驻马店、漯河、濮阳。这10个城市的得分比较集中也比较接近,反应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第二集团的整体性良好。
竞争力较差的城市为:许昌、平顶山、安阳、三门峡。因为这四个城市人口相对较多,工业基础也较差,地理位置上相对较为封闭,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反映出城市化的过程中资源往往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稳态水平,需要注重城市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高水平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互补。
3 政策与建议
各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加上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余,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从主成分分析结果也可看出,除郑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突出外,大部分城市竞争力都不强,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中部崛起”是继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这给了河南省各城市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其能够凭借自身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实力,但如何运用自身优势来实现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河南省各主要城市在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河南省各主要城市应抓住这次机会,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充分利用资源,使自己真正成为中部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各城市应:
3.1 坚持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
从整体上看,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与其经济实力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其城市竞争力越强。在基础竞争力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非农人口的绝对数量,加快城市规模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加快经济发展,使GDP和人均GDP能够保持较高水平。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作为城市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应重点照顾,优先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郑州应科学规划不举,继续扩大城市规模,加强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扩大国际交流通道,调整产业结构,选择重点产业和领域作为开放的龙头,由国内贸易中心向国际贸易中心转变,进一步强化增长极辐射作用。根据不平衡增长理论,优先投资和发展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或有潜力的区域,或通过发展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然后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或地区的投资,通过增长极的开发,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在总体上的增长。
3.2 加强联动,进行点轴开发
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发展状况符合空间一体化过程中前期不平衡发展阶段的特征,而点轴开发是空间一体化过程中前期不平衡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开发是空间一体化过程后期区域开发平衡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3]。河南省作为劳务大省,应积极调动内部劳务流动,将要素合理配置更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4],加快河南省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建设,以缩短空间距离并节省时间。竞争力适中的城市需凭借已有发展优势,改变目前的局面,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实力,力争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与郑州一起带动河南省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例如:濮阳地区的可以以中原油田为依托,大力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开封应依托自身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大早中国历史文化名称、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3.3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第一产业吸收了河南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但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产出较少近年来,虽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总体看来,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效益较低,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但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比重很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大多数企业过渡依靠传统资源禀赋;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因此应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不力,进而影响城市竞争力,所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个良好的举措。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瑞华。城市竞争力理论及其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9)。
(2)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J]。经济科学,1998(03)。
(3)刘荣增。区域经济系统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倪鹏飞,刘高军,宋璇涛。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