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科技创新正文

社会转型期农村集市的功能分析

  • 投稿南木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58次
  • 评分4
  • 26
  • 0

郭建斌,朱浩阳,肖家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集市作为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在农村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向农村社会的深入和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集市的功能发生了变迁。从社会学功能理论出发,采用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转型期农村集市功能的承继与变迁进行分析,充分发掘其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以促使农村集市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正功能,规避其负功能,使农村集市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集市;社会转型;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46-02

1 引言

集市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集市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中“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可见,集市很早就对我国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影响。当前,深刻的社会转型对农村集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向农村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渗入,农村集市首当其冲;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集市的存在有着不小的冲击。美国著名经济人类学家施坚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会在20世纪末不复存在[1],如城镇一样被固定的商店、超市所取代。但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形势下,农村集市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全部消失。那么发展到现在作为传统农村生活和生产重要支柱的集市在社会转型期其功能有哪些变化,是完全承继其原有的功能还是在原有的功能上发生了新的变迁。

2 文献梳理

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以往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角度:(1)农村集市的理论:施坚雅提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研究理论,认为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2];(2)农村集市的片段研究: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通过对江南集镇的简单描述得出来农村集市存在的必要性[3];杨懋春系统的分析了华北山东台头村的集市,总结了集市和村庄的关系[4];(3)农村集市与政治权力关系:学者吴晓燕认为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5];(5)农村集市发展过程:潘淑君和徐勇通过对河南农村集市产生与发展探讨了农村集市的历史演变规律[6];(6)农村集市的作用:周静稀认为农村集市有促进农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7]。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农村集市的作用研究也有涉及,但今非昔比,当今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文章将通过社会学功能理论出发对转型期农村集市进行功能分析。

3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3.1 基本概念

农村集市是指中国农村在固定地点进行的集中的初级贸易,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3.2 相关理论

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源远流长,而其中罗伯特。K。默顿对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默顿通过显性功能和潜性功能这两个概念,把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区分开来。默顿指出,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与潜功能相关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此外,默顿还提出了反功能的概念,用以说明制度化行动模式可能具有的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显功能,潜功能以及正功能和反功能的交叉分类构成了功能分析的四个最重要的基本取向,即“显-正功能”,“潜-正功能”,“显-反功能”,“潜-反功能”。

4 功能分析

4.1 农村集市的“显-正功能”

4.1.1 满足生活需求

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发展。众所周知,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具有群居的本能,群居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农村集市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农村集市是依靠农村而产生的,在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时期,其最初的市场产品是剩余初级农产品,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集市的产品种类,人们对集市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生存,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书籍,音像制品在农村集市的出现就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4.1.2 方便人们生活

由传统的调剂余缺向专业市场发展。传统集市提供了一个调剂余缺的场所,农民将吃不完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及农民手工生产的扫帚、农具等日用品在集市上销售,实现了周边村民的余缺调节;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渗透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集市上的产品不再局限于“剩余物品”,“进货-销售”买卖方式的出现促进了集市的专业化发展,从而节约了生活成本,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生活。

4.2 农村集市的“潜-正”功能

4.2.1 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根植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尤为突出。这源于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以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结晶,农村集市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传统的农村集市存在着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比如剪纸,吹糖人,舞龙狮。社会的转型对民间文化的存在产生巨大的挑战。在广大农村,很多民间艺术面临“人亡艺息”的困境[8]。而农村集市则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栖息之地”。

4.2.2 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

农村集市作为农村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在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与变幻莫测的大市场间建立桥梁,使其二者实现对接。同时又可以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产业内容和空间载体的转移,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也会带动相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我国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很多小城镇、小城市都是在原有集市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

4.3 农村集市的“显-负”功能

4.3.1 影响生活质量提升

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也给集市的商品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当前,农村集市中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些优质的农产品大都被收购到加工企业中进行再加工,流通到农村集市的那些产品则质量让人担忧。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文明办等五部门曾联合发表文件加大对农村集市经营食品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农村食品经营秩序;要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以旧翻新”、“以旧充新”等制假售假行为。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不利于生活水平提高。

4.3.2 加大农村交通压力

农村集市大都在农村主干路两旁形成。在交通工具落后的时代这种压力并不明显,但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加速和人们收入增加,农村人均汽车拥有量有了大幅的提升,这种压力逐渐凸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有554万辆,其中私车保有量为82万辆,占14.8%。而到2008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243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947万辆,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农村集市给当今农村本就紧张的交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4.4 农村集市的“潜-负”功能

4.4.1 公共生活空间的缺失

传统集市不仅是消费空间,更重要的是满足相对封闭乡村社会下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目的理性行动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行动主体类型,作为其结果,乡村社会也体现出理性化和世俗化特征。农民现在只顾打工赚钱,去集市的时间变少且目的单一,就是为了消费。可以说,传统集市中的经济功能逐渐从乡村社会关系中独立出来,逐渐强化,而这种强化则导致了乡村集市公共空间的萎缩。

4.4.2 农村法制建设的滞后

社会转型期国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但农村集市中的买卖者基本是由当地的农民构成,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大都较低,因此法律意识相对较淡薄。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他们对这些基本的经济法律缺乏一定的认识,不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也缺少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款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经营活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下,很多农村交易者采取不诚信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一些农村集市发生流动销售,偷税逃税的现象,减少了税收,增加了农贸市场的无序竞争,伤害了合法经营者的纳税的积极性,给农村法制建设的完善带来负面影响。

5 结论和思考

农村集市传承着其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在社会转型期其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但如今依然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集市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社会的社会整合度;而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完善。同时其一些负功能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治安管理混乱等,都亟需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正功能,让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要正视其负功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及时加以解决,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SKINNER W G。Rural Marketing in China:Repression and Revival[J]。China Quarterly,1985.

(2)[美]施坚雅,史建云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吴晓燕。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缘起与拓展[J]。政治与法律,2008(8):67-72.

(6)潘淑君,徐勇。河南省农村集市历史演变规律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46-54.

(7)周静稀。农村集市贸易的性质和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1980(4):60-64.

(8)黄永林。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民间文化[J]。学习月刊,2006(16):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