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科技创新正文

如何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

  • 投稿灵活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34次
  • 评分4
  • 40
  • 0

张迎辉

(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领悟文言文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言文;兴趣;创新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我在上《项羽之死》这篇课时,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初次做了大胆的革新,采用合作学习组织文言文的教学,就按照上面的步骤,分组,课文刚好有四段,每一组四个人,每人负责一段,任务是:自行借助工具书,课下注解,自行翻译文句,遇到不懂之处可先通过小组成员间共同努力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有老师从旁协作。翻译完后还得自行梳理知识点:这一段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每位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展开小组交流,把各自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补充汇总,由于是第一次这样尝试,所以我给了学生们一节的时间,多数学生比较积极,有几个小组表现较不错。第二节课时我让他们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及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反馈他们的自主梳理的知识点的成果,不足之处可由其他小组补充,或我来补充。两个班下来,最终的效果是一个班效果较好。学生的掌握程度较令人满意,而且知识面梳理的较全面。另一个班差一些,常找不到边,回答问题思路也较乱。课后,效果好的班级学生反馈,比较有趣。在文言文词汇复习上,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这些知识点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时,学生往往因遗忘而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所以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并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从而掌握正确方法去解决问题。

2 通过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过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如学生从小就知道拔苗助长,但是文言文未必知道,我先让学生朗读: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接着让学生进行翻译: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最后让学生说通过读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感受,学生纷纷抢答,我及时进行了总结:一个是比较懒的人,另一个是急于求成的人。现实意义就是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3 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反复记,才会掌握。

4 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具体有以下三点: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比如讲《陈涉世家》,可以补充古人姓名、字号等知识。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都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的放矢;在教学时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尽可能多地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就能够事半功倍,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韩军.文言文教育笔谈[Z].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