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科技创新正文

马寨地区地层沉积规律研究

  • 投稿千里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81
  • 0

岳立强王全红丛培茂杨莉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山东莘县252429)

【摘要】复杂断块油藏的地层研究是构造研究及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基础,利用建立起的地层对比标准剖面,对区内完钻井逐井进行对比,研究了马寨地区地层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研究该地区的地层沉积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马寨地区;地层沉积规律

复杂断块油藏的地层研究是构造研究及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基础,对于复杂断块油田来说,由于断层活动极其发育,钻井揭示的地层往往因断层作用而断失部分地层,因此,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的地层研究,首先要研究地层的全剖面特征及分布规律,建立起地层的对比标准剖面,然后利用建立起的地层对比标准剖面,对区内完钻井逐井进行对比,确定各井钻遇的地层及断点,从而为开展构造研究打好基础。

某一构造的地层沉积特征,与其沉积环境有关,受沉积盆地演化史的控制、受该构造在盆地中所处位置的影响。马寨油田位于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北端,地层的沉积特征受东濮凹陷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具有东濮凹陷地层沉积的普遍特征,同时,由于其位于盆地西北端的边部,因此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濮凹陷是一个多旋回沉积的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经沙四、沙三段的裂陷期,沙二段的萎缩期到沙一段属于稳定下沉的弱断陷期。经历了两大沉积旋回,第一沉积旋回包括孔店组、沙四段~沙二下时期,第二旋回为沙二上~东营组时期。

沙四段初期,盆地刚形成,水体比较浅,该区为断裂隆起区,很薄且局限于东南部,发育一套红色粉砂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以粉砂岩为主,对比标志不发育,随着断陷活动的加剧,盆地水体变深,在沙四段末期,沉积了一套暗色砂泥岩互层沉积,发育稳定分布的页岩和油页岩。沙三时期,是盆地沉积大旋回的中期,强烈断陷、湖广、水深,随着湖水含盐度进一步增高,在湖盆中心出现盐岩沉积,在沿断陷轴线或缓坡带有长期持续发育的水系,输入较细的碎屑物质,马寨油田位于凹陷西北端,这一时期在西北部方向有长期水系发育,在马寨形成三角洲或扇三角洲沉积,其砂体轴向与斜坡方向成斜交;输入的碎屑物质较粗,多为细砂和粗砂级,反映了近物源、水动力较强、快速沉积的特点,沉积的为一套暗色砂泥岩剖面,发育稳定分布的油页岩、页岩、膏泥岩层沉积。沙二下时期,湖盆收缩,水体变浅,断陷湖盆的基本形态未发生根本改变,沙二段早期湖水浅,边缘碎屑供给充分;马寨地区发育为一氧化环境的河流相沉积,以厚层的中粗粉砂岩沉积为主,间夹紫红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由于水道位置变动频繁难以形成特厚层砂岩,单层厚度多为2~6m,在河道主线可达8~10m,沙二下的顶底发育着稳定分布的泥岩沉积;但其内部缺乏稳定分布泥岩标志层沉积,砂体变化大。

沙二上沉积为一套浅水环境的沉积,盆地内部主要为膏泥岩沉积,而在其周边,发育有一系列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马寨地区为扇三角洲沉积,向湖心延伸很有限,这套砂泥岩厚度150~300m,砂层中泥质成分和泥质条带很多,泥岩中也夹砂质成分,以大套砂岩为主夹泥质岩的混合物沉积,反映为砂泥分异不清的较快速的堆积物,这套砂层到南部的卫城地区很快尖灭,在卫城南部和文留地区变成以泥质岩为主的地层。沙一时期为大规模水侵使湖岸线后退,水体变深,外来碎屑供给减少,马寨地区沙一期又形成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河口砂坝与席状砂微相。

马寨油田从上到下钻遇的地层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的明化镇组、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中生界。上下第三系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垒部分上第三系馆陶组地层直接覆盖在沙三段地层之上,东营组地层全部被剥蚀,同时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仅在马断层下降盘存在东营组地层。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地层以不整合接触覆盖于中生界的高阻红层之上。马寨油田主要含油层位是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该段地层总厚度约1400~1800m,分七个砂层组。

地层基本特征概述如下:

第四系平原组,约300m厚的未成岩的黄土和沙堆积建造。

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厚度1000m左右,为块状的灰白

含砾砂岩夹薄层棕色泥岩的披盖式沉积,它们之间为假整合接触,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第三系东营组在该区缺失为沉积间断,沙河街组揭露不全,顶部缺失(ES1,ES2段),下部未穿(ES3下亚段下部和ES4),沙三段是该区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沙三下亚段: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砂泥岩剖面,下部为盐膏层,无油气层发育。

沙三下亚段上部地层厚约400~460m,为深水相的黑灰色油页岩,灰黑色泥岩和棕黄色含油粉砂岩组成的不等厚互层,其中有砾岩发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2]常子恒.石油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展]